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48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云南中甸县Cu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矿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Cd、Cr、Cu、Pb、Zn、As、Hg含量的测定,运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了其污染现状。对位于云南中甸县雪鸡坪、春都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有差异,从单向污染指数来看Cd、Cr、Cu、Hg、Zn等重金属元素污染水平为清洁。As单项污染指数变化范围为0.49~0.72,污染等级为警戒级。春都矿区中Pb的污染程度较严重,其单项污染指数大于1,已达到轻度污染水平;从内梅罗污染指数来看:春都矿区(p_n=1.12)雪鸡坪矿区(p_n=0.49),春都矿区土壤开始受到轻度污染,雪鸡坪矿区土壤为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52.
采用粘有活性炭粉末的聚丙烯填料为浮动床载体 ,进行了挂膜、载体投加率选择及处理炼油废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这种混合载体挂膜期短且效果好 ,在载体投加率为 40 % ,HRT为 2h时就可取得很好的去除效果 ,CODcr去除率 >86% ,NH3-N去除率 >68%。  相似文献   
53.
初春苦草腐解过程中营养盐释放过程及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初春温度条件下苦草在腐解过程中碳、氮和磷的释放过程,研究沉水植物衰亡过程中营养盐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在初春温度条件下,苦草迅速腐解,向水体释放大量碳、氮和磷.随着时间的推移,苦草向水体释放的磷大部分沉积进入底泥,而氮则是部分沉积进入底泥,部分以气体形式移出水体.苦草腐烂分解产生的厌氧条件和大量有机碳的供给促进了水体反硝化作用并加快氮素移出水体.较大的生物残留量会引起水体缺氧,同时产生大量营养盐,导致水质严重恶化,因此需要适时收割水生植物来控制水体残留生物量.  相似文献   
54.
浅水湖泊模型PCLake及其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水湖泊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生态系统之一。随着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人们对浅水湖泊也日益关注,并尝试采用不同生态模型对湖泊水质进行预测。PCLake模型是浅水湖泊专用模型,可以准确预测浅水湖泊污染物的变化。该研究介绍了PCLake模型原理概况,梳理了应用实例。从浅水湖泊的稳态转换研究、气候变化、湖泊管理等领域阐述了PCLake模型的应用研究现状,同时对PCLake模型与CAEDYM模型、LakeWeb模型、MIKE21模型、CE-QUAL-W2模型、WASP模型等常见的湖泊水生态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PCLake模型的适用性与局限性,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浅水湖泊PCLake模型研究领域提供系统参考。  相似文献   
55.
利用稻/麦O3-FACE(Ozone-free air controlled enrichment)试验平台,以杂交籼稻汕优63(SY63)和常规籼稻扬稻6(YD6)两个耐性不同的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为材料,根据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指标,研究分蘖期和抽穗期增施氮(N)肥对O3胁迫导致的水稻光合损伤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1)增施N肥可以减轻O3对SY63和YD6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且前期增施N肥效果更显著。(2)O3升高条件下SY63和YD6的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实际光量子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qP)有下降趋势,PSⅡ所吸收光能用于光化学部分(P%)减少,热耗散部分(D%)增加;提高施N量可减小O3引起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幅度,有利于提高光合效率,其中增施分蘖肥的效果较理想。(3)大气O3体积分数升高会降低SY63和YD6的N素总积累量,增施N肥后有上升趋势,且前期施N肥增幅较大。总之增施氮肥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O3对SY63和YD6的光合损伤,且在水稻生长前期增施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6.
在玻璃温室大棚内,模拟太湖的水、土、植物情况,研究了不同生物量苦草在1年内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对水体水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物量的苦草在对水体水质的影响有较大的差异,此差异受苦草生长状况的影响显著.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从整个生命周期看,苦草生物量为992.00g时,对水体pH值影响最大,不利于苦草吸收NH4+-N和ρ(TOC)的降低;为496.00g时,水体ρ(DO)的周年平均值处于较高水平,约8.65mg/L;为228.00g时,有利于ρ(TP)的降低,不利于其吸收NO3--N和ρ(TN)的降低.其中,生长期,苦草对水体营养盐的去除率随生物量的增加不断增大,当生物量达到2380.00g时,去除率放缓;衰亡期,苦草生物量为168.00g时,水体TN去除率取得极大值,为784.00g时,水体TP去除率取得极小值.最终确定214.00g的苦草残余生物量为最佳滞留量,此时苦草密度为118.00g/m2.  相似文献   
57.
沉水植物腐解对水体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玻璃温室大棚内,模拟太湖的水、土、植物情况,研究了苦草在衰亡腐解过程中营养盐的释放规律以及对水体水质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其影响机理. 在初始生物量为689g/m2的条件下,苦草衰亡与腐烂分解对水体水质的影响呈2个阶段. 第1阶段为10月—翌年2月寒冷的秋、冬季节,表现为降解释放过程,但这一过程向水体及底泥中释放的碳、氮、磷较少,大部分碳、氮、磷仍保留在苦草残体中,水体pH及ρ(DO)也没有明显的变化. 第2阶段为3—4月天气回暖后,苦草残体的腐解速率急剧加快,向水体及底泥释放大量营养盐;3月水体TOC、TN、TP总量较2月分别增长了216.64%、60.96%、144.40%,底泥中TOC、TN、TP总量分别增长了31.20%、9.41%、19.99%;pH增长了6.27%,ρ(DO)降低了91.5%. 沉水植物腐解过程中各营养盐的赋存形态不断发生转化,并在水-底泥-植物三者间进行迁移.   相似文献   
58.
为研究太湖湖滨带水体藻密度、水质及风作用的时空分布特征,于2010年春、夏季调查了太湖湖滨带的水质、藻密度,同时结合风级、风向等数据,运用偏相关法分析了藻密度分布与水质、风作用的相关关系. 结果表明:春季湖滨带水体藻密度低于夏季,平均值分别为1.88×106、1.75×108 L-1,竺山湾、梅梁湾、西部沿岸藻密度较高. 太湖湖滨带水体ρ(TP)、ρ(TN)、ρ(NO3--N)、ρ(NH3-N)、ρ(CODMn)春季平均值分别为0.10、4.48、0.99、2.36、6.46mg/L ,夏季分别为0.16、2.09、0.60、0.43、6.73mg/L,其中高值主要分布在竺山湾、西部沿岸、梅梁湾湖滨带;在时间上,ρ(TN)、ρ(NH3-N)、ρ(DO)春季较高;ρ(TP)、pH夏季较高. 太湖湖滨带春、夏季风作用均以向岸的正作用力为主,夏季和春季风力作用平均值分别为0.26和0.73.风作用值较高的区域出现在梅梁湾、贡湖、西部沿岸. 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春、夏季藻密度分布均与风作用值呈显著正相关;春季只有透明度与藻密度的分布显著相关,夏季藻密度分布与ρ(CODMn)、ρ(SS)呈显著性正相关,而与pH呈显著负相关. 在富营养化严重的太湖,N、P等营养盐已经不再是藻类暴发的限制因子,而风作用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湖流,北部竺山湾、梅梁湾似口袋状的地理形态,是影响藻密度分布的重要因素;另外,入湖河流污染对北部、西北部湖滨带自生藻类的滋生,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对藻类分布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9.
室温下消除CO的催化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考察了活性炭复合载体负载的、采用铂和钯金属络合物为初始化合物制备的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在CO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从中筛选出可在室温下消除CO的催化剂(编号CO-20-2),并试验了该催化剂在干、湿两种原料气氛下的活性和稳定性。与国内外用于同种反应的催化剂相比较,其活性和稳定性均较好。采用活性炭复合载体和与其匹配的活性组分初始物质Na_2PtCl_6和Pd(OAc)_2时,适宜的H_2还原温度范围为100—200℃,CO-20-2催化剂可在室温至45℃的低温范围内连续消除空气内的CO。  相似文献   
60.
以太湖竺山湾缓冲带中湿地岸带、支浜岸带、人工防护林3种主要类型的草林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自身氮、磷溶出及沉降特征进行了研究,从而揭示缓冲带本身对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样地中总氮的溶出率在0.3%~2.5%,平均溶出率表现为人工防护林支浜岸带湿地岸带;总磷的溶出率在0.8%~4.0%,平均溶出率表现为支浜岸带湿地岸带人工防护林。氮、磷在向下沉降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规律。各样地不同深度土壤渗透液中总氮浓度的变化趋势不一,基本表现为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总氮浓度为湿地岸带人工防护林支浜岸带;总磷浓度的变化趋势也不尽相同,与总氮相比,总磷的沉降效果不显著。综合来看,3种草林复合系统对污染物的沉降效果为湿地岸带人工防护林支浜岸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