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3篇
安全科学   28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132篇
基础理论   31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23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51.
为解决木质纤维结构对互花米草厌氧发酵过程的抑制作用,提出了氨真空预处理的方法.在氨水体积分数为10%,真空度分别为0.03 MPa和0.06 MPa的条件下对互花米草进行预处理,然后在35℃,挥发性固体(VS)质量分散为6%的条件下对预处理后的原料进行批量厌氧发酵试验.FTIR、UV和XRD分析结果表明,该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促进木质素和纤维素无定型区的降解.批量发酵试验结果表明,在36d的发酵时间内,真空度为0.06 MPa和0.03 MPa处理组的累积产气量分别达到了 136.3 mL/gVS和110.1 mL/gVS,比对照组的99.5mL/gVS分别提高了36%和11%.VFAs分析结果表明,该处理方法可以提高互花米草的水解产酸速度,从而提高发酵液中VFAs的浓度.  相似文献   
252.
大气PM2.5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多级连续提取法,对广州市不同季节不同采样高度大气PM2.5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和生物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PM2.5中各重金属元素之间的化学形态分布差异较大,Zn、Cd、As、Mn主要分布在F1(可溶态与可交换态)和F2(碳酸盐态、可氧化态与可还原态),绝大部分的Pb以F2存在,Ni和Mo主要分布在F1和F3(有机质、氧化物与硫化物结合态),Cu主要以F2和F3存在,Cr主要分布在F3和F4(残渣态),Co则4种形态平均分布。采样高度对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分布影响不大,同一采样期内楼顶与地面样品中同一元素的化学形态分布结果比较一致。两个采样季节重金属的形态百分比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2007年春重金属的不稳定态(F1)比例比2006年秋普遍增加,次稳定态(F2、F3)比例减少。在10种重金属中,Cd、Zn、Pb和As的生物有效性系数高(>0.7),属于生物可利用性元素,在环境中的活动性要明显高于其它元素;Mn、Cu、Mo、Co、Ni和Cr元素的生物有效性系数值在0.2~0.6之间,属于潜在生物有效性元素,在环境中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253.
运用多级连续提取法,对广州市不同季节不同采样高度大气PM2.5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和生物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PM2.5中各重金属元素之间的化学形态分布差异较大,Zn、Cd、As、Mn主要分布在F1(可溶态与可交换态)和F2(碳酸盐态、可氧化态与可还原态),绝大部分的Pb以F2存在,Ni和Mo主要分布在F1和F3(有机质、氧化物与硫化物结合态),Cu主要以F2和F3存在,Cr主要分布在F3和F4(残渣态),Co则4种形态平均分布。采样高度对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分布影响不大,同一采样期内楼顶与地面样品中同一元素的化学形态分布结果比较一致。两个采样季节重金属的形态百分比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2007年春重金属的不稳定态(F1)比例比2006年秋普遍增加,次稳定态(F2、F3)比例减少。在10种重金属中,Cd、Zn、Pb和As的生物有效性系数高(>0.7),属于生物可利用性元素,在环境中的活动性要明显高于其它元素;Mn、Cu、Mo、Co、Ni和Cr元素的生物有效性系数值在0.2~0.6之间,属于潜在生物有效性元素,在环境中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254.
2020年11月,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的芦苇湿地、短叶茳芏湿地及二者空间扩展形成的交错带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湿地近地气层中主要含硫气体(H2S)浓度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种湿地不同高度的H2S浓度均呈现出不同的日变化特征,其值均在白天(9:00—18:00)较高且变幅较大,而在夜间(18:00—次日6:00)较低且变幅较小.芦苇湿地的H2S平均浓度最高((0.0013±0.0025)μL·L-1),交错带湿地次之((0.0011±0.0012)μL·L-1),短叶茳芏湿地最低((0.0009±0.0013)μL·L-1).不同湿地的H2S日平均浓度整体均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H2S主要集中在近地面0~0.5 m高度且其浓度的变异性最低.研究发现,潮汐及风速是影响不同湿地H2S浓度日变化特征的共性因素,其中,芦苇湿地还受温度、电导率(EC)及氧化还原电位(Eh)的显...  相似文献   
255.
为了揭示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恢复工程驱动下喀斯特地区的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情况,以黔中为研究区,利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三期的MODIS影像数据,通过NDVI像元二分模型法,对研究区植被覆盖进行了动态变化评估。结果表明:2000年到2010年,极高植被覆盖度面积持续增长,高植被覆盖度面积持续减少,极低植被覆盖度、低植被覆盖度和中等植被覆盖度面积先增后减,植被覆盖总体呈现转好趋势;此外,植被覆盖景观斑块数减小,平均斑块面积增大,香农多样性指数减小,表明这一时期内植被覆盖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逐渐降低,生态恢复工程取得良好实效。  相似文献   
256.
针对西北地区水窖水低温低浊且微污染的水质特点,采用混凝工艺实现水质提升。通过研究混凝剂投量、助凝剂投量、pH等单因素对浊度、高锰酸盐指数、UV254、氨氮去除率的影响,并利用Design-Expert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二次响应曲面模型各因素间相互作用对响应值的影响,以及其最佳水平。结果表明:采用PAC+PAM的组合处理窖水时,最佳工艺参数PAC投加量为52.08 mg·L-1,PAM投加量为0.32 mg·L-1,pH为8.03时,微污染窖水浊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去除率分别为95.8%、81.1%、48.6%。且在浊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模型中,各因变量的影响程度依次为:pH>助凝剂投加量>混凝剂投加量;助凝剂投加量>混凝剂投加量>pH;混凝剂投加量>pH>助凝剂投加量。通过模型可信度分析证明:响应曲面法用于优化混凝工艺处理水窖水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也为雨雪水等非常规水源水质的净化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57.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诉讼主体认定模糊或面临其他困境都会对公共环境利益造成不良影响,完善主体制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施行以来的7年内的413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对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诉讼主体资格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58.
作者介绍在豫北淇县,农户们在小庭院里种植高效植物,养殖高效动物,发展高效微生物,拓展利用新能源,发展“庭院农业”的特色及效益。  相似文献   
259.
该文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曝气联合微生物治理污染湖泊的效果,并将曝气技术与微生物技术集成于一个设备,进行湖泊治理中试研究。结果表明:曝气与微生物联合技术,能够增加微生物净化污染物的能力与效率;间歇曝气联合微生物优于连续曝气联合微生物,且间歇曝气可以降低运行成本;在实验室条件下运行10 d,水体的COD去除率达到55.55%,NH3-N的去除率为79.52%,TP的去除率达到61.54%;应用研究中,经过3周的实验,水体由劣Ⅴ类提升至地表水Ⅲ类水质,水体的COD去除率达到59.38%,NH3-N的去除率为81.08%,TP的去除率达到82.26%,该设备在湖泊治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60.
我国自七十年代以来,对稀土的农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我们在1973-1977年也按照湖南省科委的统一安排进行了稀土对茶叶的效应研究。经过五年的田间试验,肯定了稀土对茶叶有增产效果,并初步提出了稀土有降解农药残留(666、DDT)改进茶叶品质的效应。但限于当时的条件,这两方面的分析样品重复次数太少。为此,在1983年重新布置试验,探讨稀土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并研究提高其效应的施用条件,试验历时四年,现将取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