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49篇
安全科学   32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9篇
综合类   149篇
基础理论   24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基于我国1997~2018年投入产出表及水资源和能源消耗数据,运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三大产业虚拟水、能的消耗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虚拟水-虚拟能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虚拟水、能系统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与此同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虚拟水、能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最后,利用指数平滑模型,预测了我国2022~2032年虚拟水、能消耗总量.结果表明:(1)近20年来,三大产业虚拟水、能消耗量均呈上升趋势,但第一、二产业的虚拟水、能消耗占比呈波动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的呈上升趋势,其中,GDP和第三产业完全用水(能耗)系数是影响我国虚拟水(能)消耗量的重要因素;(2)三大产业直接用水(能耗)系数、完全用水(能耗)系数呈下降趋势,水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3)通过间接消耗大量水资源和能源,第二、三产业的用水和能耗乘数较高,是“隐形”的高耗水、高耗能产业;(4)虚拟水-虚拟能系统处于高水平耦合,但仅达到初级协调发展阶段;(5)未来10年,我国虚拟水、能及实体能消耗量仍呈上升趋势,但实体水消耗量呈下降趋势.为此,应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链各环节水、能资源利用效率,改善消费结构,提升虚拟水-虚拟能系统耦合协调度,以缓解我国水资源和能源危机.  相似文献   
132.
正垃圾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小路上、街道上、马路上……因为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所以给环卫工人添了不少麻烦。新闻报道这样一篇悲情的、令人感到惋惜的故事:有一个老奶奶,是一位环卫工人,她每天都帮人们把随手乱扔的垃  相似文献   
133.
太湖北部流域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解太湖北部流域主要河网区水质受该流域地质状况、岩石和土壤的化学风化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对太湖北部流域河网区主要河道水体中的主要离子进行了采样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北部流域水体中的TDS平均值为355.74mg·L-1,变化范围为276.08~681.54mg·L-1,其中Ca2+和HCO3-是占绝对优势的离子,分别占阳离子和阴离子总量的46.2%和48.9%;其次是Na+和SO42-,分别占阳离子和阴离子总量的35.9%和27.5%。进而判断出该流域水化学类型是以碳酸盐岩石和蒸发岩来源为主的HCO3--Ca2+-Na+型。再从离子的自然起源和人类活动角度分别对水化学类型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一方面利用吉布斯分布模式投点作图得出结论:其离子自然起源的优势机制是岩石的风化作用,而蒸发-结晶和大气降水的输入作用十分微弱,这与该流域的水文、地理、地质背景相一致;另一方面通过SPSS软件的相关关系分析得出结论:NO3-、SO42-、K+、Ca2+和Mg2+的相关性较强,与Cl-也呈正相关,说明水体中这些主要离子都具有共同的来源,其中NO3-的较高含量(平均值为14.74mg·L-1)反映了该流域受人类影响较大。尤其是NO3-与SO42-的相关性达到0.83,再次说明氮污染对该流域水体的酸化和水质变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4.
夏季风水汽输送对云南夏季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1961-2002年逐月再分析资料(ERA-40),计算夏季80°E~130°E, 0°~35°N区域内水汽通量及其散度,并使用EOF分解和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云南夏季水汽通量及其散度的时空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云南夏季风降水有两支水汽来源,最强一支来自越赤道气流转向后在孟加拉湾北上形成西南水汽输送,其水汽源地为印度洋、孟加拉湾,反映南亚季风对云南的影响;另一支为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风气流,其源地是西太平洋、南海,反映东亚季风对云南的影响;云南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通道是南亚夏季风水汽输送。夏季风水汽通量矢量的第一特征向量分布型大致呈反气旋式水汽输送,对应云南夏季降水的一致偏多;水汽通量矢量场第二特征向量的分布大致为气旋式水汽输送,对应云南夏季降水偏少;第三特征向量为气旋式-反气旋式,造成云南夏季降水南北分布差异,反映云南夏季降水的南北差异。第一模态的水汽通量有很强的年际变化,在年代际变化上13~15 a周期较为显著,在年际变化上2~3 a的周期较显著;1960年以来水汽通量呈减少趋势为-0.105 kg(m·s)-1/a。第二模态的水汽通量呈增加趋势,为0.566 kg(m·s)-1/a,在年代际变化上11~15 a周期最为显著,从1970年代中期后水汽通量呈2~3 a的周期振荡。夏季异常旱涝年与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的西南水汽输送的强度及位置有关,并且对流层中层的水汽输送起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35.
云南极端气候干旱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云南124个站点1961-2011年的旬、日、月降水和气温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和逐日降水分析云南1961年以来的干旱强度。以云南的干旱过程强度指数为-50、区域代表站的干旱过程用强度指数为-100以上选取极端干旱较为合适,选取干旱强度最大1962/1963、1968/1969、1978/1979和2009/2010年为极端干旱年进行分析表明,在4次极端干旱过程中,强度最强的是2009/2010年出现的秋冬春初夏连旱,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其造成的危害及经济损失也最大,其次是1978/1979年、1968/1969年和1962/1963年出现的冬春初夏连旱。云南干旱灾害出现频繁、持续时间长,其分布具有一致性的特点,干旱出现的时段大致在冬、春及初夏季,而近年来秋季干旱呈频发之势。由于云南降水分布极不均,造成各地干旱强度指数存在差异。除滇西、滇西南局部边沿地区降水偏多,出现极端干旱相对较少外,云南大部,特别是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最容易发生极端干旱。从1970年代以来,云南出现严重干旱的强度及持续时间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36.
不同磷水平下铜绿微囊藻对砷酸盐的吸收和净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富磷(+P)和缺磷(–P)环境下,铜绿微囊藻对砷酸盐(As(Ⅴ))的累积和净化动力学特征,探讨了净化过程中培养介质砷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缺磷环境下虽然可显著提升铜绿微囊藻对砷酸盐的吸收,但该环境下的高砷藻体又具较高的砷释放风险.+P和–P环境下,藻体中分别有41.5%和46.3%的胞内砷可在快速清除阶段(2h)被迅速排出.+P环境下经10μmol/L As(Ⅴ)暴露后的含砷藻体,经13d净化培养后,+P培养介质中藻体以砷酸盐释放为主,-P培养介质中则存在砷的还原和甲基化现象,这表明不同磷水平下藻体对砷的净化机理可能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7.
以苯甲酸(BA)、邻苯二甲酸(PA)、连苯三甲酸(HA)、1-萘甲酸(1NA)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结构芳香酸对厌氧颗粒污泥理化特性与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0 d的接触实验中,1NA实验组对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的去除率为86.09%,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降低了7%.4个实验组污泥疏松胞外聚合物(LB-EPS)和紧密胞外聚合物(TB-EPS)中多糖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高0.30~1.28、0.19~1.03 mg·g-1,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0.025~0.326、0.007~0.171 mg·g-1.在LB-EPS三维荧光(EEM)光谱中,HA和1NA实验组中出现了类腐殖酸物质荧光峰,且辅酶F420峰强度有所降低.对于酶活性而言,HA、1NA实验组乙酸激酶相对活性比对照组减少了65.26%、6.93%.通过高通量测序发现,对照组与实验组中的优势菌群均为Proteobacteria、Chloroflexi和Firmicutes.HA与1NA的加入降低了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提高了Bacteroidetes和Synergistetes的相对丰度.对于古细菌而言,Methanothrix在对照组与实验组中为优势种属,其相对丰度达到49.95%~80.40%;但实验组Methanothrix的相对丰度减少了10.69%~30.45%,且1NA实验组尤为明显;而1NA的加入提高了Methanospirillum的相对丰度,达到34.08%.同时,细菌和古细菌代谢通路预测表明,其主要功能组为代谢、遗传信息处理、环境信息处理和细胞过程,芳香酸使得厌氧颗粒污泥中氨基酸的代谢功能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38.
本研究以微米零价铁(ZVI)为核心,对ZVI进行硫化改性和海藻酸钠(SA)负载,成功制备一种高效去除Cr(Ⅵ)的功能性材料(SZVI-SA).考察了材料制备过程中螯合剂种类、质量分数、S/Fe等参数对Cr(Ⅵ)去除的影响.采用SEM-EDS、TEM、XRD和XPS等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讨论去除机制.实验结果表明,选择7%的Fe3+为海藻酸钠螯合剂,S/Fe=3.5、干燥温度70℃作为材料制备的较优条件;SZVI-SA对Cr(Ⅵ)的去除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主要受Cr(Ⅵ)与SZVI-SA结合位点之间的化学反应速率控制.表征结果表明,SZVI-SA有效成分为FeS,比表面积较大为97.83 m2·g-1,以微孔为主,孔隙较多.SZVI-SA对Cr(Ⅵ)的还原去除率可达92%,同时能有效地去除反应后溶液中的Cr(Ⅲ)和Fe(Ⅲ).SZVI-SA与Cr(Ⅵ)的反应机制主要为氧化还原反应,主要还原活性物质为Fe2+、S2-和S22-;反应后生成的Fe(Ⅲ)和Cr(Ⅲ)最终以Fe(OH)3、Cr(OH)3和Cr2O3的形式沉淀分离.  相似文献   
139.
为探究煤矿企业不同群体员工对安全文化认知的差异,将企业员工划分为管理层、专业人员、班组长和一线员工4类群体。通过问卷和SCAP(safety culture analysis program)系统分析等方法,对南阳矿业公司下属3个煤矿中的150名员工进行了安全文化认知水平测评,并利用SPSS 18.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不同群体间安全文化认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样本群体对于企业理念理解、安全业绩、员工违章3个要素认知水平较低;管理层、专业人员、班组长和一线员工安全文化认知水平得分分别为74.4,75,76.4和73.2,其中,班组长的安全文化认知水平最高,一线员工的安全文化认知水平最低,且管理层人员的安全文化认知水平较国际上安全业绩最好企业的同类人员偏低,差值达19.2分。  相似文献   
140.
为研究百菌清的光化学降解,研究了两种外源物质(天然提取物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在不同条件下对百菌清的光化学降解作用效应和降解途径.结果表明:百菌清(1.88 μmol)水溶液中分别加入10物质的量比的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在太阳光、紫外灯、高压汞灯照射下百菌清的光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2.4、15.4 min,10.7、12.8 min和6.2、2.3 min,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作用下的百菌清降解速率分别提高10.8~37.6和10.0~18.6倍.在稻田水、池塘水和田沟水3种自然水中,百菌清在3种光源下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2.4~86.6、21.7~99.0和14.8~86.6 min;当添加10当量儿茶素时,百菌清的光降解速率分别提高3.0~5.9、1.5~3.0和1.8~2.9倍;当添加10当量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时,百菌清的光降解速率分别提高1.4~4.8、1.6~5.0和2.0~4.3倍.百菌清在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作用下主要降解产物为5-氯-1,3-二氰苯,避免了高毒降解产物4-羟基百菌清的产生;作用机理表现为发生光还原脱氯反应.研究结果可为百菌清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水体污染修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