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4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42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采集湖南省冷水江市锡矿山锑矿区29个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中的重金属(Fe、Mn、Cu、Zn、Pb、Cd、As和Sb)浓度,并对其污染状况作出评价;用简化生物可给性提取(simplified bioaccessibility extraction test,SBET)法研究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并用人体健康风险模型评估该地区土壤重金属经口腔摄入后对成人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锑矿区土壤As和Sb的污染最为严重,且具有同源性,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不同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差异很大,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平均值为Mn(36.7%)Cd(30.7%)Pb(24.4%)Zn(23.1%)Cu(12.0%)As(5.89%)Fe(3.88%)Sb(2.13%),表明经口摄入重金属大部分不被人体吸收;用总量评估经口摄入途径风险时过高估计了实际的人体健康风险,用生物可给性进行调整后风险值显著降低,总非致癌风险(HI)和总致癌风险(TCR)平均值分别降低约97%和92%。主导健康危害效应的主要污染因子是Sb和As,调整后尾矿坝(S5)处仍有部分采样点总非致癌风险超过风险阈值,需要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52.
垄作覆膜条件下田间氨挥发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通过大田试验,采用密闭法研究了垄沟覆膜栽培条件下冬小麦生育期内土壤氨挥发动态过程及相关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生育期内垄沟覆膜处理氨挥发累积量(以N计)为(1.66±0.3)~(3.28±0.51)kg.hm-2,常规栽培为(4.68±0.35)kg.hm-2,垄作栽培比常规栽培减少了29.8%~63.8%,氮肥损失率从常规栽培的1.9%下降到了0.3%~0.8%.小麦生育期内土壤氨挥发速率先升后降,冬前高、冬后低.常规栽培土壤氨挥发主要发生在越冬前,其挥发量占总挥发量的82%;而垄作栽培的越冬前挥发量只占挥发总量的49%~61%.越冬前常规栽培土壤氨挥发速率受土壤铵态氮浓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共同影响;而垄作条件下土壤氨挥发主要受土壤铵态氮浓度影响,地表温度和土壤含水量通过土壤铵态氮间接影响氨挥发.返青后2种栽培模式下的氨挥发主要受土壤铵态氮浓度的影响.常规栽培和垄沟覆膜高施氮量条件下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动态过程符合对数函数;而不施肥和垄沟覆膜低施氮量条件下的动态过程可以用线性函数表示.垄沟覆膜栽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壤氨挥发机制和过程,显著降低土壤氨挥发和氮肥损失.  相似文献   
53.
本研究建立了长白山红松和臭冷杉的全轮、早晚材密度年表,并分析了2个树种的树轮密度变化特征及其与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两树种树轮密度变化具有一致性。红松树轮密度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而臭冷杉树轮密度变化相对稳定。两树种树轮密度年表与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整体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平均最高气温和降水量的相关性相对较弱。其中,生长季早期(4—5月)的平均最低气温可能是影响树轮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生长季早期的平均最低气温上升,两树种早材密度与平均最低气温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响应趋势,而与生长季早期的降水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响应趋势。滑动相关分析显示:随着气候变暖,两树种树轮密度年表均对生长季晚期(9—10月)平均气温和生长季早晚期平均最低气温的正响应显著增强,而对生长季晚期平均最高气温的正相关减小,与降水的响应相对稳定。臭冷杉的树轮密度年表对上年12月平均最高气温和当年4月平均最低气温的响应出现显著的正负转换现象。  相似文献   
54.
在工业规模装置上对双碱法烟气脱硫工艺进行了系统实验研究了,主要考察了Na OH和Ca(OH)2浓度、烟气含尘量、钙硫比(脱硫剂中钙的摩尔数与煤中硫的摩尔数之比)、液气比(脱硫剂流量L与烟气流量G之比)、烟气温度、烟气与脱硫剂接触时间以及加氧量对脱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烟气脱硫率随Na OH浓度在5%~30%范围内的增加逐渐增加,Na OH浓度高于30%对脱硫率影响不大,Ca(OH)2浓度为10%~12%时脱硫率最高;烟气含尘量由1 600 mg/m3降低到400 mg/m3,脱硫率从95%线性降低到84%;钙硫比为1.1时脱硫效果最好;脱硫率随液气比的增加逐渐升高,当液气比高于15.5 L/m3,脱硫率变化不大;较低的烟气进口温度利于SO2的吸收,脱硫率越高;烟气与脱硫剂接触时间越长,脱硫率越高;氧气的通入将亚硫酸盐氧化为硫酸盐,提高了脱硫率,同时可避免结垢。  相似文献   
55.
为了实现一个时期内区域经济发展目标,需要制定若干经济发展方案,以供领导者决策.不同的经济发展方案,具有不同的工业结构.为了使工业结构与环境保护相协调,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工业结构方案的环境决策呢?本文采用环境污染弹性系数法来探讨这一问题,结果表明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6.
57.
目的定量研究境外生物质燃烧对春季东亚地表臭氧浓度的影响。方法利用敏感性分析法与线性加权法,使用全球化学传输模式GEOS-Chem模拟春季全球不同地区生物质燃烧排放对东亚地表臭氧的贡献。结果春季全球生物质燃烧对东亚地表臭氧贡献在1×10~(-9)~5×10~(-9)(按体积计算)之间,其中75%是境外生物质燃烧的贡献。境外生物质燃烧对中国南部的影响比东亚其他区域更大,可达3×10~(-9)。在所有境外源区中,生物质燃烧对东亚地表臭氧影响最大的源区是非洲与东南亚。前者是中国东北部、中国北部、朝韩及日本地区的主要境外贡献区域。后者对中国南部的相对贡献最大。结论春季境外生物质燃烧对东亚地表臭氧的贡献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境外生物质燃烧对东亚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东亚地表臭氧污染治理需要世界各国及区域之间的良好合作。  相似文献   
58.
《环境》1994,(5)
当你在印度的旅游区迷路时,一些经过训练、善解人意的猴子,便会出现在你的面前。你用手指指肚皮,它会带你去找餐厅;你做个睡觉姿势,它会领你上旅馆。这些是印度猴子专科学校毕业后  相似文献   
59.
EC-1型测氰仪     
在选矿、炼焦、煤气、电镀以及某些化工生产过程中,常常使用或者产生一定数量的氰化物。氰化物具有剧毒,对人体危害很大。 过去对氰化物的测定,一般都是采用硝酸银滴定法,或用吡啶联苯胺、双吡唑酮比色法。这些化学分析方法,操作过程复杂,反应时间长,而且使用的化学试剂消耗量和毒性都比较大,既容易对操作区域造成污染,也不利于环保监测人员的身体健康。 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和江苏省金坛电子仪器厂,共同研制了 EC-1型测氰仪。用黄金片作为指示电极,采用直接电流法就可测定地面水中氰化物的含量。这种仪器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操作…  相似文献   
60.
氯代苯类化合物在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土柱装置对某地区城市污水中所含的氯苯、对-二氯苯和1,2,3-三氯苯在该地区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进行了动态研究,并通过对-二氯苯在土壤及水中的降解实验,筛选出了可降解对-二氯苯的一株细菌,经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在对-二氯苯降解的同时,有氯苯出现并得到确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