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26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31.
电氧化杀藻过程中藻细胞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梁文艳  王珂  阮铃铃  隋丽丽 《环境科学》2010,31(6):1464-1469
由Ti/RuO2棒为阳极、不锈钢管为阴极组成电氧化管式反应装置,采用TTC-脱氢酶活性和中性红染色的活性测定方法,研究了电氧化杀藻中藻活性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8mA/cm2下处理30min后,以藻细胞密度计的杀藻率仅为45%,而此时TTC-脱氢酶活性下降了94%,中性红染色率为100%,藻细胞已无法再生长,已全部失活,表明活性指标比细胞密度更能准确反映杀藻处理效果.电解液种类对杀藻存在明显影响,常用电解液Na2SO4和NaNO3的杀藻效果相近,Na2SO4浓度对杀藻效果影响不大.但当电解液中含有0.1mmol/LNaCl时,杀藻效果明显提高,5min后的脱氢酶下降了87%,中性红染色率达到82%.藻样初始浓度对杀藻效果影响较大,细胞密度增大,杀藻效果急剧下降,以天然水为电解液,细胞密度达到水华时的4.4×107个/L,只需处理1min可将藻细胞全部灭活.  相似文献   
32.
用于除氟的羟基氧化锆粉末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硕  豆小敏  梁文艳  王毅力  林微 《环境科学》2010,31(7):1520-1525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用于除氟的羟基氧化锆吸附剂,研究碱的滴加速度、沉淀终点pH值、烘干时间和焙烧温度4个制备条件对吸附剂除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羟基氧化锆吸附剂的优选工艺参数为:碱的滴加速度2mL/min,沉淀终点pH值7.0,烘干时间72h和焙烧温度低于100℃.对所制备的羟基氧化锆进行表征,SEM结果表明它是由一些小颗粒团聚而成,粒径为20~30μm左右的粉末材料,XRD和TG/DTA说明羟基氧化锆具有无定形结构,并在焙烧温度达到600℃时转化为四方相结构,同时氮气吸附脱附法测定其具有高比表面积约138.4m2/g,孔隙结构以中孔为主,平均孔径2nm左右.本研究还对羟基氧化锆的再生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吸附剂吸附饱和后,经过再生技术处理,可基本恢复原有除氟性能.  相似文献   
33.
选用平均粒径为0.060mm的钢渣粉末作为除磷吸附剂,分析了其组成和结构,研究了溶液pH和温度对钢渣粉末吸附效果的影响,结合吸附动力学过程和吸附等温模型及钢渣粉末组成成分变化探讨其吸附除磷的机理。结果表明:钢渣粉末吸附除磷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较好地模拟钢渣对磷的等温吸附过程,理论饱和吸附量为94.61mg/g。钢渣粉末对磷的吸附量远大于钢渣颗粒,且受pH和温度影响较大。随着溶液pH的增大,钢渣粉末对磷的吸附量逐渐减小,当pH=5时,钢渣粉末对磷的吸附量最大。温度升高,有利于钢渣粉末对磷的吸附。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傅里叶红外分析(FITR)结果表明,钢渣粉末中CaO、Fe2O3和SiO2在吸附除磷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4.
对脉冲变频电磁场作用下,扫描频率和磁感应强度的变化对水华鱼腥藻细胞活性和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扫描频率从25~27 Hz增大到1~60 kHz时,磁场对藻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减小,但增大到60 kHz以上,磁场对藻细胞产生强烈抑制作用,累积水力停留时间4 min的藻样在48 h培养时间内已失去活性停止生长。扫描频率为50~100 Hz和1~60 kHz时,累积水力停留时间2 min的藻样,细胞受到磁场刺激生长加快;只有累积水力停留时间>6 min,才表现出对藻活性的抑制作用。磁感应强度增大至120 G,磁场对细胞活性产生明显抑制作用,增大磁感应强度有利于对细胞活性和生长的抑制。  相似文献   
35.
采用混合型(火山岩和陶瓷环)填料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实际生活污水,研究了混合型填料挂膜情况,不同HRT、DO和进水COD浓度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型填料挂膜效果好,15 d后反应器达到稳定状态,对COD的去除率达到75%以上;在水温为20~32℃,HRT为12 h,DO为5~6 mg/L的条件下,对COD、氨氮、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5.8%、71.8%、45.9%和35.7%;当进水COD浓度为100~400 mg/L时,各个指标的去除率随着COD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可见进水COD浓度会对污水净化效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6.
汪丽  梁文艳  于建  曹敬灿  梁志霞 《环境化学》2012,31(8):1244-1250
选择一种典型植物多酚——落叶松单宁,研究了纯化方式和保存条件对改性植物多酚絮凝性的影响,通过测定相对黏度和红外谱图分析稳定性变化的原因.对于1 g.L-1的高岭土模拟水样,未纯化落叶松单宁改性后的最佳投加量为10 mg.L-1;经过抽滤、萃取、离心后的纯化样,改性后最佳投加量降低到1 mg.L-1,且以液体或固体形式在4℃或25℃条件下保存30 d后仍具有较好絮凝性;而只经抽滤、离心,未经萃取的纯化样,其改性产物只有保存于4℃才有絮凝性;只经抽滤、萃取,未经离心或只经抽滤的纯化样,对应改性产物只有以固体形式在4℃保存才有絮凝性.以4℃保存的固体样相对黏度变化最小,且相对黏度的变化越小,絮凝性能的稳定性越强.红外结果显示,落叶松单宁中含有大量的酚羟基基团,改性后,叔胺基团加成到芳环上,但保存前后红外谱图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37.
Ti/RuO2 电氧化法降解藻毒素MCLR 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Ti/RuO2 阳极,对电氧化法降解微囊藻毒素MCLR 的效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电流密度增大有利于MCLR 的降解,当电流密度为8mA/cm2,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3min 时, MCLR 的去除率可达到100%.以0.02mol/L Na2SO4 作为电解质时, MCLR 降解效果较好,去除率可达到100%,而以0.02mol/L NaNO3 为电解质时, MCLR 降解效果较差,去除率只有50%. MCLR 初始浓度对降解效率影响较大, MCLR 初始浓度为3.3µg/L 时,去除率可达到96%; MCLR 初始浓度为198µg/L 时,去除率只有60%. Na2SO4 电解质浓度和水样流速对藻毒素MCLR 降解效果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8.
选取包括山体和城市活动区域等下垫面在内的典型区域,对山地城市地表径流污染迁移特征、降雨等级和降雨强度对污染迁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从小雨到暴雨等5场典型降雨条件下污染物赋存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受迁移段人为活动区域的影响,污染物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入湖前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和氨氮(NH3-N)的浓度分别在26.6~87.1、0.87~6.96、0.08~0.28和0.52~1.48 mg/L之间。溶解性COD(DCOD)、溶解性TN(DTN)、溶解性TP(DTP)和溶解性NH3-N(DNH3-N)分别占总污染物的55%~79%、83%~98%、18%~61%和55%~79%。除DTN外,其他3种污染物溶解态浓度占总浓度的百分比随降雨等级和雨强的增大而增大。NH3-N、COD、TP浓度与TSS浓度呈正相关,DCOD、DTN、DTP浓度与总悬浮物(TSS)浓度无相关性。TSS与场降雨的最大雨强呈现正相关。  相似文献   
39.
采用钌钛网(Ti/Ru O2)为阳极、钛网(Ti)为阴极、活性炭颗粒为三维粒子电极的电催化氧化装置深度处理焦化废水,通过分析处理效果和能耗研究了三维粒子电极填充方式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维悬挂电极填充方式的处理效果和能耗与传统三维电极填充方式相近,但所需材料质量及反应器容积分别为后者的34%与67%。新的填充方式在电流密度2.5 m A/cm2、悬挂电极总质量49.4g、流速100 m L/min的条件下处理120 min后,焦化废水ρ(COD)由99 mg/L降至53 mg/L,COD去除率为46.5%,单位COD处理能耗为68.5 k W·h/kg,吨水能耗为3.15 k W·h/t。  相似文献   
40.
铁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活性及产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MA培养基为基础,向无铁培养基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FeCl3,对对数生长期的铜绿微囊藻进行接种培养,比较不同Fe3+浓度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活性及产毒状况.结果表明,无Fe3+时,藻的生长、细胞活性和产毒受到抑制;Fe3+浓度增大时,有利于藻的生长,且当Fe3+质量浓度为0.42 mg/L时,培养42 d后细胞密度达到最大(4.5×1010个/L).过高或过低浓度的Fe3+均会抑制藻细胞活性和毒素的产生.Fe3+质量浓度为0.04 mg/L时,脱氢酶活性较好;质量浓度为0.10 mg/L时,适宜藻毒素MCLR的生成,且单位生物量藻细胞的MCLR产量可达0.32 mg.研究表明,Fe3+浓度对藻细胞完整性的影响不大,而且藻细胞的最佳生长条件并不是其最佳产毒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