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2篇
安全科学   45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34篇
综合类   140篇
基础理论   38篇
污染及防治   20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了研究顶侧壁排烟模式对盾构隧道排烟效果的影响,基于CFD数值模拟分析方法,通过烟气蔓延范围、隧道拱顶温度、烟气层厚度、排烟口的排烟速率和排烟效率等参数的变化规律分析对比顶侧壁、侧壁及顶部3种排烟模式对盾构隧道内火灾烟气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顶侧壁排烟模式和侧壁排烟模式的烟气蔓延距离较远,3种排烟模式下烟气层厚度和拱顶温度在火源两侧均呈现近似对称分布,顶部排烟模式的排烟效率明显高于顶侧壁排烟模式和侧壁排烟模式。综合考虑,顶侧壁排烟模式的烟气控制效果欠佳,因此从烟气防治的角度考虑盾构隧道排烟设计应避免顶侧壁排烟模式。  相似文献   
32.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进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的意义和理论基础,并对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3.
利用对高锰酸钾—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4.
现代地理空间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5.
湖泊沉积物中磷化氢的释放动力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柱状芯样模拟法,研究了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磷化氢的释放动力学.结果表明:当沉积物-水界面磷化氢的释放达到动态平衡时,水界面中磷化氢的浓度基本不再增大,大约在0.34 pg·l-1左右,此时磷化氢的释放通量约为0.008 pg·dm-2·h-1.根据室内模拟结果,太湖沉积物每年的磷化氢释放量在13.81-49.62 g之间,从而使磷化氢在湖水中的平均浓度达到0.16 pmol·l-1.  相似文献   
36.
磷化氢在湖泊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重点介绍磷化氢对湖泊富营养化和在湖泊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37.
Zr/TiO2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钛酸丁酯,乙醇为原料,用固相合成法制备了Zr/TiO2纳米颗粒,用XRD、TEM对其组成、颗粒大小、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对罗丹明B的降解反应,考察了Zr/TiO2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Zr/TiO2为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12.7 nm左右,且颗粒均匀;掺杂金属离子Zr提高了TiO2光催化效率,掺杂2.0%Zr的催化剂活性最高.Zr/TiO2的光催化反应,首先是反应物在Zr/TiO2表面发生吸附作用,然后进一步发生光催化降解.  相似文献   
38.
采用质子转移反应质谱仪(PTR-MS)对深圳大学城园区2017年不同季节(分干湿两季)的6种典型OVOCs和其他非甲烷烃类(NMHCs)进行连续在线监测,分析其干湿季的浓度特征与日变化规律,并应用光化学龄的参数化方法开展OVOCs的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在观测的6种OVOCs中,甲醇的平均浓度最高,达10×10-9~12×10-9,其次是乙酸、丙酮和乙醛,约2~5×10-9,甲酸和丁酮的含量最低,仅1×10-9~2×10-9.通过日变化观察到的OVOCs湿季峰值浓度时间明显早于干季,乙醛表现出与臭氧(O3)相似的日变化特征,揭示了其可能存在二次来源;甲醇和丁酮的峰值浓度时间均早于O3,可能存在重要的一次排放源.采用光化学龄模型解析出日间污染物来源比例:在污染较重的干季,甲醇、乙醛、丙酮和丁酮的人为一次源占主导,甲酸和乙酸的二次源是主要贡献者;在较清洁的湿季,天然源成为乙醛、丙酮、丁酮、甲酸和乙酸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39.
为研究典型有机污染物在黄河兰州段沉积物的吸附规律及影响,以黄河兰州段的沉积物为供试样品,选择萘(naphthalene)为代表性有机污染物,采用批量试验法研究了污染物萘在黄河沉积物上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初始质量浓度、pH、离子强度、粒径等影响因素以及解吸动力学.结果表明:黄河沉积物对萘的吸附动力学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吸附过程主要分为快吸附(0~4 h)和慢吸附(4~8 h)两个阶段,在8 h左右达到平衡;Freundlich模型能较好地拟合热力学吸附特征.在25~45℃的温度范围内,E(吸附平均自由能)为0.288~0.316 kJ/mol(< 8 kJ/mol),吸附过程中,ΔGθ(吉布斯自由能)小于0,ΔSθ(熵变)与ΔHθ(焓变)均大于0,说明萘在黄河沉积物上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混乱度增大的吸热过程,且以物理吸附为主.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沉积物粒径的增大,萘在其上的吸附量逐渐减小;增大吸附体系中的离子强度时,萘在沉积物上的吸附过程受到抑制;当萘初始浓度增大时,吸附量增加;酸性条件抑制吸附过程,碱性环境促进吸附过程;黄河沉积物对萘的解吸量远小于吸附量,存在解吸滞后现象.研究显示,萘在黄河沉积物中的吸附速率受内部扩散、表面吸附和液膜扩散的共同影响,并且吸附过程同时受到沉积物粒径和溶液的pH和离子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火蔓延行为决定了火灾发展规律及其后果,其行为特性常常受到多个参数的共同影响。为研究外部热源辐射和倾角对火蔓延行为的共同作用,开展了一系列不同外加辐射强度和倾角的木材(樟木)表面小尺寸火蔓延实验,测量了火蔓延过程中的关键特性参数,包括质量损失速率、火焰形态以及火蔓延速率。结果表明,质量损失速率、火焰面积和火蔓延速率都随着倾角和外加辐射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倾角越大外加辐射对试样质量损失速率的作用越明显。另外发现,倾角较小时,V_f~(-1/2)与辐射强度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但是倾角较大时,该线性关系就不再满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