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5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64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1.
主成分分析法在水节霉生长水体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SPSS主成分分析法对海浪河流域水节霉生长水体水质进行评价.在12月份,对海浪河流域10个断面的水质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英雄桥和斗银河口断面污染较严重,主要污染物为氮和有机物,其余断面水质较好,基本满足功能需求;同时对水节霉惟一生长地河夹村大坝连续进行6个月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在冰封期的1~2月份,该断面污染...  相似文献   
42.
研究以50~100目的海绵状铁粉为还原剂,采用静态试验方法,研究了铁对硝酸盐氮的还原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铁粉用量、铁炭比、pH值、硝酸盐氮初始浓度、温度以及铁粉表面预处理对硝酸盐去除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最佳铁氮质量比为400∶1,铁粉投入过多对硝酸盐的去除率没有进一步促进;活性炭的加入有助于零价铁(Fe0)还原硝酸盐,降低反应后溶液中的NH+4-N浓度,试验最佳的铁炭比为1∶2;溶液的初始pH值降低有利于硝酸盐氮的去除;硝酸盐氮初始浓度越大,反应的平均速率越高;升高温度和酸洗预处理,有利于提高硝酸盐的去除率;产物分析表明,试验过程中,去除的NO-3-N含量中约60%以上转化为NH+4-N,NO-2-N浓度很低。  相似文献   
43.
黑龙江流域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的中国东北平原,土壤腐殖质含量高,这些腐殖质随着地面径流进入水体,成为流域溶解性有机物(DOM)的自然本底(环境背景)。自然本底的存在导致流域水质有机污染综合指标不能真实反映流域的人为污染,流域背景区内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背景值范围分别为3.0~11.7、14.3~40.5 mg/L。流域部分水质考核断面水质受到有机质背景值的影响。由于叠加人为污染,定量分析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背景值范围存在很大难度。重金属元素相对稳定,相对于"六五"时期重金属背景值,目前水体中重金属含量普遍升高。结合水环境管理需求,背景值研究成果应用于水环境管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笔者在综述黑龙江流域水环境背景值研究基础上,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水环境背景值研究建议,为科学客观评价流域水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对国内外流域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与削减技术评估体系进行了归纳,系统介绍了美国和欧盟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与削减技术评估体系的框架和特点,指出其对我国流域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与削减技术评估体系建设的借鉴意义.以水质保护目标为前提,按照“分区、分类、分级、分期”的理念,建立了流域控制单元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与削减技术评估体系,阐述了该体系的内涵和特点;探讨了控制单元各类污染源的水污染物削减技术评估和最佳可行技术,削减技术评估指标、方法和程序,污染物削减技术检测平台,污染物排放限值确定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5.
阴极pH控制对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就电动修复污染土壤过程中阴极电解产生的OH-对修复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实验室研究. 实验选用重铬酸钾作为污染物,配制砂土和高岭土中初始w(Cr(Ⅵ))为100和500 mg/kg,施加恒定直流电压1 V/cm,运行48 h. 选用不同土壤和控制条件,实验共进行了10组. 分析了实验过程中电流变化以及实验完成后土壤pH分布和铬的迁移分布,并对每组实验Cr(Ⅵ)的去除率和电能消耗进行了计算. 结果表明:对阴极电解产生的pH进行控制可以明显提高Cr(Ⅵ)的去除率,同时电能耗变化不大;多种控制方式中,以盐酸的中和控制最为有效,可使去除率达到90.8%,但引起的土壤酸化问题应进一步进行研究;对电动过程中Cr(Ⅵ)的迁移转化应做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6.
着生藻类的群落特征常被用作评价水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对2014~2019年夏季松花江干流着生藻类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分析,对松花江干流的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探讨.结果表明,2014~2019年夏季松花江干流共鉴定着生藻类4门和58属.其中硅藻门28属、绿藻门17属,蓝藻门10属和裸藻门3属.流域主要组成物种为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分别占总数48.28%、29.31%和17.24%.着生藻类细胞密度平均值为4.35×104 ind·cm-3,变化范围在1.29×104~8.42×104 ind·cm-3之间,优势属主要为硅藻门小环藻属(Cyclotella)、直链藻属(Melosira)、星杆藻属(Asterionella)、桥弯藻属(Cymbella)、针杆藻属(Synedra)、羽纹藻属(Pinnularia)、舟形藻属(Navicula)和绿藻门的栅藻属(Scenedesmus)等.分析松花江干流水环境质量演变趋势,溶解氧含量逐年升高,氨氮、总磷和总氮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2019年水体改善效果显著.运用冗余分析(RDA)探究着生藻类与环境因子间的变化关系,发现驱动松花江干流着生藻类群落结构演替的主要环境因子随时间推移而有所变化,溶解氧、氨氮、总氮、总磷和生化需氧量等指标是这一区域着生藻类种类分布的重要环境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47.
松花江流域氨氮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8.
硝酸盐对淡水水生生物毒性及水质基准推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推导保护淡水水生生物的NO3-水质基准,收集了NO3-的水生生物毒性数据,然后分析了不同水生生物类群的毒性敏感性,并分别采用评价因子法、毒性百分数排序法和物种敏感度分布法进行基准值推导.结果表明,不同生物类群的水生生物对NO3-毒性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其敏感性排序为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脊索动物门;甲壳纲>昆虫纲>腹足纲>双壳>两栖纲>辐鳍纲.3种基准计算方法得到的基准值存在一定差异,最终推荐采用毒性百分数排序法得出的87.97mg·L-1和5.17 mg·L-1为现阶段NO3-(以N计)的水质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基准值.  相似文献   
49.
以人工配置含硝酸钠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烧杯试验研究了铁粉表面酸洗对靖酸盐氮的去除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试验条件下铁屑表面经过酸洗后,硝酸盐去除率可提高10%左右。采用扫描电镜(SEM)对酸洗前后的铁粉进行表面特征扫描分析表明酸洗前后表面存在很大差异,酸洗可去除铁屑表面的氧化层,从而增加铁屑与硝酸盐反应的比表面积,提高其反应效率。研究表明在应用工业铁屑现场修复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时,应考虑铁屑表面的酸洗处理。  相似文献   
50.
中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7,自引:9,他引:28  
中国湖泊污染形势严峻、生态健康效应复杂,亟需适合中国区域特点的水环境基准作为加强污染控制、治理和管理的理论依据,但目前我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的系统研究尚未开展,本文从水环境基准的意义、概念、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对中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研究进行了剖析回顾和展望:首先阐述了开展区域性水环境基准研究的迫切性和科学意义,揭示了"科学确定基准"的内涵;然后详细回顾了国内外湖泊水环境基准的研究历史、现状及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湖泊水环境基准的"三性"原则(科学性、基础性和区域性),指出环境暴露、效应识别和风险评估是基准研究的三个关键环节;最后提出中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本文强调:阐明中国水环境的演变规律和特征,需要开展水环境污染过程和生态毒理效应研究;建立具有我国区域特点的湖泊水环境基准理论、技术和方法体系是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解决中国环境管理重大科技需求的重要任务,它既可推动中国毒理学、生物学、生态学及环境与生物地球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又可为湖泊流域的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整体提升我国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的水平和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