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5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64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61.
我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调整的比较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我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现状出发,分析其结构特点,剖析了现行排放标准执行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并与美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进行比较,提出适应我国21世纪环境管理需要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调整的基本设想。主要包括: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建立在经济可行的技术基础上,脱离与功能区对应的关系,采用吨产品排放限值,缩小综合排放标准扩大行业排放标准,逐步按工艺、产品种类制定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62.
该项研究的主要成果主要目的是为我国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其最终研究成果可划分 3个层次。①基础层次 :中国总量控制排污指标体系研究 ;国家污染物总量宏观控制系统开发研究 ;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宏观分析研究。②方法层次 :淮河流域COD总量控制方法研究 ,包括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标准 ,淮河 1 997年目标评估以及流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规范与实施指南 ;水污染物总量控制依托技术研究 ,包括中国各行业水污染物排放状况分析 ,1 2项主要污染物污染控制技术以及建立污染物控制技术信息查询系统 ;水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导则 …  相似文献   
63.
基于风险管理的区域(流域)地下水污染预警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下水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当前我国面临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形势较为严峻.开展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及预警是预防地下水污染的有效措施,目前国内外有关地下水污染预警方面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可供借鉴的技术方法.本研究在分析不同尺度地区地下水污染预警工作需求的基础上,筛选出区域(流域)尺度地下水污染预警指标,包括地质介质防护性能、污染源特征、地下水动态及地下水价值因素四项指标,并利用指标叠置法建立了地下水污染预警模型.以包头平原区为例,开展了地下水污染预警研究,利用建立的模型划分了不同等级的地下水污染预警分区,研究成果可为当地地下水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64.
用电动修复方法对硝酸盐污染高岭土进行修复试验研究,试验所用硝酸盐污染高岭土中氮的初始浓度为1 000 mgkg,研究了pH、修复时间、修复电压对硝酸盐氮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硝酸盐氮的去除率随修复时间延长和修复电压增大而升高;延长修复时间电能消耗呈增加趋势,增大修复电压电能消耗也会增加;综合考虑去除率和能耗2种因素,对于试验所研究的硝酸盐污染高岭土最佳修复时间是4 d,最佳修复电压为0.7~1.0 Vcm。当修复电压为1.0 Vcm,修复时间为4 d时,土壤硝酸盐氮的去除率为87.67%,电能消耗为335.2 kW·hg。  相似文献   
65.
湖南省某地农田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湖南省某典型村庄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土壤中As、Cd、Cu和Zn的含量及其形态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潜在生态风险评估,并探讨了土壤中重金属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土壤,除As外,Cd、Cu和Zn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其中超标最严重的为Cd,超标率为100%,最大超标倍数达35.7倍。不同重金属存在不同的形态分布特征,Cd的水溶态和可提取态最高(F1),平均值达到42%;Cu和Zn可还原态(F2)、可氧化态(F3)这两部分含量较高,两部分之和的平均值分别达到50.9%和39.7%;As主要以残渣态(F4)存在。重金属风险评价代码评价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土壤Cd和Zn的生态风险最高。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研究区域农田土壤存在很高的生态风险,86.7%的采样点都处于中等及以上的风险水平。重金属Cd是在潜在生态危害中贡献率较大,该地区土壤Cd的危害应引起高度关注。聚类分析等结果表明,As、Cd、Cu和Zn之间的相关性较强,表明其来源基本一致,可能主要来源于附近工业"三废"的排放,受人为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6.
汤旺河着生硅藻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8年8月(丰水期),在松花江支流汤旺河,调查了24个点位的着生硅藻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特征.使用聚类分析、 Mcnaughton优势度分析和生态型分析3种方法研究了汤旺河着生硅藻群落结构和清洁度,使用主成分分析、 Spearman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汤旺河着生硅藻群落和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汤旺河共鉴定出着生硅藻99种(变种),物种丰富.汤旺河丰水期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较为健康,着生硅藻主要由清洁种构成,其中Achnanthidium minutissimum优势度为0.32,为绝对优势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汤旺河采样点位可分为3组;其中组1和组2健康程度较高,优势种均为清洁种,组3健康程度较其余两组偏低,Nitzschia palea和Ulnaria ulna等耐污种在组3的优势度增加.与组1相比,组2中-高度腐生型和中-富营养型硅藻比例有所增加,极度需氧型硅藻比例有所下降,影响组2硅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水质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与其他两组相比,组3富营养型硅藻和极度富营养型硅藻比例显著上升,影响组3硅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水质因子为NH~+_4-N和TN.由此可见,着生硅藻群落可以有效地指示汤旺河水体腐生状况和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67.
流域水质预警是水质监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流域水质预警体系可为流域水污染处理提供充足时间和所需信息,有效削减水污染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对国内外的流域水质预警体系研究进展分别从预警体系目标、预警指标、预警阈值及模拟模型4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且对目前国内外典型流域水质预警体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水质预警体系目标主要从流域水体功能和水体污染风险2个方面进行考虑;预警指标可分为物化和生物毒性指标2类,生物毒性指标可弥补物化指标的不足,但不能完全替代,二者联合并施是未来预警指标筛选的发展方向;预警阈值的制定依据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水质现状及污染源特征等信息,采用单指标多次报警、多指标联合报警或物化与生物毒性指标联合报警等方式,可提高预警体系的稳定和可靠性;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型已有一些成熟应用,但大部分模型依然需要大量的参数和历史数据才能保证准确性,因此对于大型流域难以适用.目前我国还未有国家层面完整的流域水质预警体系和相关流程在应用,特别是缺乏可靠的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型.未来应从建立典型流域水质预警体系着手,集成地方流域成熟应用的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型,逐步完善国家层面的流域水质预警体系,为我国流域水质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8.
为揭示中国自然背景地区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并以其为自然背景值指导人为活动导致的臭氧污染控制工作,该研究通过汇总统计中国15个典型自然背景地区与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6—2020年环境空气臭氧自动监测数据,比较分析中国自然背景地区臭氧浓度的年度、季节、日内变化规律与空间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2016—2020年,中国自然背景地区臭氧年均浓度明显高于城市区域,但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的第90百分位数(简称“臭氧年90百分位浓度”)明显低于城市,自然背景地区和城市区域臭氧年均浓度同步快速提升,年均增长分别为1.5和2.0 μg/m3. 中国自然背景地区臭氧浓度季节性变化规律与城市区域存在较大差异,自然背景地区臭氧平均浓度最高值出现在春季,夏、秋、冬三季臭氧平均浓度差异不明显,与东亚环太平洋背景地区臭氧浓度季节性变化规律(春季最高、夏季最低)存在明显差异. 部分自然背景地区受人为活动排放的影响较小,臭氧浓度不存在明显的日内峰谷差,全天臭氧浓度基本保持相同水平;部分自然背景地区可能受邻近城市人为活动排放的臭氧前体物影响,臭氧浓度日内变化规律与邻近城市较为一致,存在明显的日内峰谷差. 研究显示,中国自然背景地区臭氧浓度变化规律与城市区域存在显著差异,臭氧浓度年均值升高迅速,部分自然背景地区臭氧浓度变化规律可能受邻近城市人为活动排放的臭氧前体物传输的影响.   相似文献   
69.
海浪河流域2006年2月曾发生水节霉污染事件,目前每年的水节霉高发期(1—2月)在海浪河流域河夹村大坝河段仍有少量水节霉滋生.为了防止水节霉再次大规模爆发,通过显微镜观察及现场水质监测方法,研究了高发期海浪河流域水节霉生长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具有明显“缩缢”态的水节霉开始出现于1月下旬,约9 d后开始在微生物共生体中占优势,再经过21 d后(即2月底)由优势转为不占优势;“缩缢”态水节霉出现时间段为1月26日—2月24日,约1个月左右,是水节霉污染防治重点时段. 1—2月河夹村大坝水节霉出现与溶解氧,pH和一定浓度的碳及氮有机物等因素相关,上述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水节霉滋生.   相似文献   
70.
生态毒理数据筛查与评价准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和水质基准研究需要大量生态毒理数据,由于目前关于化学品毒性效应的研究较多,不同文献对同一测试终点的报道常常存在一定的差异,数据选择不当会直接影响最终评价结果。为了降低专业人员在数据筛选过程中的主观影响,有必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数据筛查与评价准则。本文整理比较了美国、荷兰、德国和澳大利亚等4个国家的5个毒理数据筛查与评价方法,并以荷兰的CRED方法为主,结合另外4个筛选方法以及现有的水质基准推导指南和生态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从可靠性、相关性、精确性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数据质量评价标准与使用规范。其中数据质量评价包括五个方面:(1)实验设计,包括测试标准、操作规程、数据有效性、对照组设置;(2)实验试剂的纯度及其杂质的物理化学性质;(3)受试生物的基本信息和来源;(4)暴露条件,包括试验系统、暴露浓度设置及变化、暴露时间、生物负荷;(5)数据分析,包括平行样、统计分析方法、浓度-效应关系、原始数据;数据使用规范主要考虑受试生物、测试终点和暴露场景与评价目标的相关性,以及生态风险评价和水质基准推导对数据精确性的要求。这些均可为我国从事生态风险评价和水质基准研究的工作人员提供有益借鉴,使数据筛选过程更加客观、统一,同时还可以作为毒理实验论文撰写依据,提高数据报道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