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9篇
安全科学   3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71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51.
黄壤坡面土壤分离速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壤坡面侵蚀是长江中上游泥沙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该地区的土壤分离过程的量化研究对土壤侵蚀机理研究的深入和水土流失防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变坡水槽冲刷实验,研究了黄壤坡面土壤分离速率与坡度、流量及主要水动力参数间的关系,探寻模拟土壤分离过程的最优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分离速率与流量、坡度和多个水动力学参数都呈正相关关系。坡度和流量的幂指数均>1,表明二者在实验测定范围内对土壤分离速率有叠加增大作用。水流功率(R2=0.93)与土壤分离速率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最高,表明用水流功率来描述土壤分离速率能获得更多有效信息。当单位水流功率>0.281 m/s后,土壤分离速率随其增大而剧烈增加。但是径流剪切力(与土壤分离速率的决定系数为R2=0.83)值的计算只需获得坡度和水深等数据,水流功率值的计算不仅要采集坡度和水深等数据,还要获得流速等获取难度相对较大的数据。因此,采用径流剪切力来描述土壤分离较水流功率更为方便,而采用水流功率来估算土壤分离速率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152.
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和矛盾出发,指出了两个规划协调的必要性,并提出在实际协调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城市用地规模的确定,建议从两个规划的编制规范、标准、方法、审批、实施、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协调,以保障城乡统筹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3.
采用两级厌氧好氧活性污泥法(A/O)与活性污泥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AS-SMBR)结合的生化处理系统和纳滤(NF)深度处理系统,处理BOD5/NH3-N比为0.13~0.22,BOD5/COD比仅0.11左右的老龄化垃圾渗滤液。在水力停留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采用同步培养驯化法,控制生化系统DO值在3~4 mg/L,回流比为400%~500%,pH≥7.2,考察了处理系统对垃圾渗滤液中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情况和MLSS、pH和SV30等运行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生化系统出水的NH3-N去除率>99%,COD平均去除率>50%;NF系统出水的COD去除率≥91%,NH3-N浓度<8 mg/L,且回收率≥75%,出水完全达到GB16889-2008标准中表2的污染物浓度限值和提标改造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4.
农作物秸秆干式厌氧发酵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温度32~35℃下,研究了小麦秸秆不同固含率和粒径范围的厌氧发酵过程。结果表明:无论产气量还是产酸和用酸平衡上,固含率25%是较适宜物料厌氧发酵的浓度,产气量249 mL/g;小麦秸秆在固含率15%~25%范围内,理论产气数值与实际气体量成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0.9842;3种不同粒径的产气量最大为<0.5 cm,其次为1~2 cm,3~5 cm,考虑到粒径小容易酸化的原因,故选择秸秆厌氧发酵的粒径范围<2 cm。  相似文献   
155.
介绍了氨法烟气脱硫产品硫酸铵的各种干燥工艺,并对各工艺的特点进行了比较,认为选择振动流化床工艺进行硫酸铵干燥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56.
特大型高炉大检修的工期紧,高风险项目多,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在分析特大型高炉大检修安全风险特性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相关理论,从责任界定、流程构建、运作方式等方面,对构建特大型高炉大检修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进行了探索,并应用到首钢京唐公司1号高炉大检修作业安全管控中,取得了特大型高炉大检修安全无事故的佳绩。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应用到特大型高炉大检修安全管理中的研究和成功实践,为特大型高炉大检修安全管理、创新科学管理手段和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57.
为了分析、解决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脱硝系统催化剂磨损的问题,在冷态通风的条件下,对催化剂上方烟气流速分布进行了现场试验,了解烟气流场分布状况,分析催化剂磨损的原因并提出改造方案。结果表明:催化剂磨损的主要原因是烟道横梁结构不合理,对烟气流产生较大的扰动,造成烟气流速分布不均匀。进行相应技术改造后,显著提高了烟气流分布的均匀性,解决了催化剂磨损的问题,保证了机组运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8.
徐超  王梦溪  王凯  王海燕  臧杰 《安全》2022,43(3):60-65
探索适合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对于该专业综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现状与实践困境进行分析,并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为例,系统总结分析该院安全科学与工程大类招生培养策略与成效。研究结果表明:对比传统专业招生培养模式,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学生对专业选择的满意度从70%提升到95%;平均绩点从3.04提升至3.21;不及格率由1.6%降低至0.7%;近年来的就业率均为100%。该策略可有效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可为安全科学与工程类综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9.
160.
为促进全国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基于国家“双一流”学科与“双万”计划、新工科建设目标和内涵,针对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特点,运用系统论和协同发展方法阐明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内在关系,剖析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方针方面出发,提出安全学科在学科、专业、课程协同建设的表征方式,推出安全创新人才培养在育人理念、培养模式、保障机制3个方面的创新,依据新工科建设要求,构建学科、专业、课程的协同发展路径,分别从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师资内涵建设、思政引领和组织平台建设5个方面提出不同的解决策略。结果表明:通过多措并举,形成安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及理念,促进三者有机结合及全面、高速、协调发展,为同类学科的学科、专业、课程协同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