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13篇
基础理论   3篇
社会与环境   3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江苏沿海地区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江苏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增长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碳排放呈增长趋势。为了研究影响江苏沿海地区碳排放的因素,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建立江苏省沿海地区人均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2000~2008年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对江苏省沿海地区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江苏省沿海地区人均碳排放的贡献值和贡献率均呈指数增长趋势,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改善对人均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比较有限,经济发展是造成江苏省沿海地区人均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通过研究,为江苏沿海地区控制和减少碳排放提供一些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32.
基于综合集成研讨厅的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群决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传统的流域初始水权分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初始水权分配中的各利益相关群体引入到分配决策中来,以多利益相关主体参与的群体决策替代传统的水资源配置中单纯地"技术经济寻优",有利于减少初始水权分配中的矛盾和冲突.借鉴钱学森提出的解决复杂性巨系统问题的综合集成理论,构建了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群决策的平台--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综合集成研讨厅,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初始水权分配群决策的有关模型.实例分析的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理论是可行的,并且有利于提高多利益主体对初始水权分配的综合满意度.  相似文献   
33.
南水北调东线Newsvendor优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际,对南水北调东线水资源供应链系统进行了界定,考虑准市场条件下南水北调东线供应链的优化问题,在降雨服从随机分布条件下分别建立了需求与降雨无关、需求与降雨相关情形下的南水北调东线供应链Newsvendor优化模型,并进行了算例分析,研究表明:需求与降雨相关情形下的最优生产量不高于需求与降雨无关情形下的最优生产量;无论是需求与降雨无关还是需求与降雨相关情形,江苏系统供销商的最优生产量对于本地终端零售价和本地缺水成本不太敏感,随着外地批发价和外地缺水成本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持有成本的增大而减小,随着供销商的降雨量利用比率的增大而减小;其中,需求与降雨相关情形,最优生产量还随着本地终端用户的降雨量利用比率的增大而减小。论文对于南水北调工程优化运营调度的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同时对于丰富Newsvendor优化模型的理论和应用推广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4.
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有必要通过水权交易市场来提高水资源配置的效益。当水市场中的买卖双方都为单人时,讨价还价是确定水权交易价格的有效途径。在进行水权交易讨价还价时,对于买卖双方来说,都有三种策略可供选择,买卖双方经过策略权衡后报出自己的价格底线从而形成讨价还价的区间。为了防止某些买卖主体故意谎报自己的底价,提出了交易双方在风险中性前提下报出实际价格底线的激励约束机制,并证明了这种机制的有效性。在讨价还价的区间范围内,建立了讨价还价的同时出价模型,避免了轮流出价带来的先动优势或者后动优势,分析了贴现率对讨价还价博弈精炼均衡的影响。最后,根据模型研究的结果,提出了对我国水权交易制度构建的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35.
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弹性能力评估是提高城市防洪抗灾能力的基础。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分析了城市洪涝系统的压力、状态、响应过程,从刺激性、敏感性、适应性三方面构建城市洪涝弹性评价体系,并对苏州、无锡、常州2009年、2012年和2015年三个时期的城市洪涝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城市洪涝弹性有较大差别,苏州城市洪涝弹性最强,常州最弱;同一城市的洪涝弹性在不同时期不断变化。总体上,苏州和无锡城市洪涝弹性呈上升趋势,而常州呈下降趋势。根据分析结果,对三个城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地区防洪规划与弹性城市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36.
为解决水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矛盾的问题,研究行之有效的工业水环境监管体系。对江苏省太湖流域现行工业水环境监管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从监管参与主体的委托-代理关系出发,采用信号博弈的理论方法,构建委托-代理关系的博弈模型,并得出博弈均衡,对江苏省太湖流域现行工业水环境监管体系构建进行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增加地方官员纵容污染的政治成本,提高公众参与的程度,对于实现地方政府与排污企业的博弈均衡、保障监管有效实施有着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江苏省太湖流域工业水环境监管体系。变革传统监管体系中地方政府作为唯一监管主体,为兼容上级政府的行政、司法监督和公众等社会性监督的中央-地方-公众合作监管体系。形成了核心层面与辅助层面组成的双层监管结构,以及自上而下监管和自下而上监督的双向监管模式。最后为江苏省太湖流域设计中央-地方-公众合作的工业水环境监管体系运行流程。  相似文献   
37.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洪涝灾害对该系统中的自然、基础设施、社会经济等要素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理清洪涝灾害与城市系统的交互关系,并评估预测其应对洪涝灾害的韧性能力,有助于韧性城市的规划建设。通过分析洪涝灾害与城市系统要素间的反馈关系,构建了城市洪涝韧性仿真模型,并以南京市为例,设定了现状延续型、经济优先型、规划发展型、韧性发展型4种发展情景,模拟在4种情景下2009~2025年南京市洪涝韧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构建的城市洪涝韧性仿真模型能够反映洪涝灾害与城市系统要素间的交互关系,用于预测城市洪涝韧性变化;(2)城市系统中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雨水管网设计标准对城市洪涝韧性影响显著;(3)根据现有城市发展规划,南京市洪涝韧性将不断提升,且优于现状延续发展情景,但与世界典型韧性城市还有一定差距,建议南京市从城市绿化、雨水管网设计标准、经济结构、人口素质等方面提升其洪涝韧性能力。研究结果可为南京市及其它城市韧性城市发展规划制定提供理论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8.
流域可持续发展是以流域作为特殊区域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文章将流域可持续发展视为一个整体,称为“流域可持续发展”。它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于因素众多、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关系较为模糊、开放复杂的这一类巨系统的建模,近年来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文章对流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的有关建模问题进行了讨论。在对流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流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建模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39.
流域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水文循环的基本单元“流域”为研究空间,以流域中人和自然构成的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流域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体系的基本结构,并对 江上中持续发展进行了定量评价 。  相似文献   
40.
水资源、能源和粮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资源,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被称为“水-能源-粮食”纽带。中国水资源、能源和粮食(耕地)资源时空分布不匹配,影响资源流动效率。随着资源供需矛盾加剧,资源管理方式亟需从“单资源”规划向“多资源”协同转变,因此,开展“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适配性评估对推动多资源协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引入共生理论,构建“水-能源-粮食”系统共生架构,提出区域“水-能源-粮食”系统适配概念,将“水-能源-粮食”系统适配性分解为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基于压力-状态-影响-响应(PSIR)模型构建适配性评估指标体系,对2000—2016年我国区域“水-能源-粮食”系统适配性进行综合评估。研究表明:①可持续性对“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适配性影响最大,协调性是适配性提升的短板,稳定性是适配性的重要基础。②我国“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的整体适配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水平呈上升趋势,增长速度先快后慢,稳定性指数小幅波动,趋于平稳。③我国“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适配性时空分异特征明显,东北、东部地区的适配性水平相对较高,主要呈上升趋势;中部、西部地区的适配性水平相对较低,主要呈下降趋势。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强水资源、能源、农业、土地等多部门协同,增加科技、水利、能源等方面投资力度,协调水-能源、水-粮食和能源-粮食关系,提高水资源、能源和粮食系统之间转化效率。②引导自然资源从富集区域向匮乏区域流动,引导高端产业、先进技术和投资等社会资源从发达地区向自然资源富集区域转移,缓解资源匮乏区供需矛盾,提高资源附加值,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