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9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69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61.
以亚甲基蓝为典型的合成大分子化合物,实验考察了pH值以及粒状非均相填料活性炭对臭氧化反应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实验证明,在充分的臭氧提供较高的传质势能下,底物的降解遵循稳定的准一级动力学。pH值可大幅度地改变反应的速率常数,碱性可导致溶解的臭氧分子生成有效自由基,进而促进与底物反应。粒状活性炭在反应过程中起到吸附、催化和缓冲三重作用。活性炭的吸附中和效应有利于体系pH维持在所需相对稳定值,可减少臭氧的反应需求量。研究推测了可能的反应机理,表明臭氧-活性炭工艺在适宜的条件下对大分子有机物的降解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2.
为研究厌氧氨氧化-羟基磷灰石(Anammox-HAP)颗粒污泥系统的启动方法,采用厌氧氨氧化膨胀床反应器(AAFEB),接种少量厌氧氨氧化污泥,通过调控基质浓度和水力停留时间,考察系统内污泥粒径及胞外聚合物(EPS)的变化,同时监测系统的脱氮除磷性能.结果表明,在低上升流速0.213~1.066m/h、Ca/P=5.5物质的量比的条件下,不断提高进水氮负荷,实现了Anammox颗粒污泥系统的启动.总氮、正磷酸盐去除率分别为(78.0±9.8)%、(63.8±9.9)%,总氮容积负荷达2.74kg/(m3·d),在150d内培养出平均粒径为0.4mm的微颗粒污泥.颗粒的形态特征和元素分布检测表明其为Anammox-HAP颗粒污泥.随着颗粒污泥粒径的增加,EPS中的PS含量基本不变,PN从54.43mg/g增加到137.40mg/g,PN/PS从6.63提高到7.71.EPS中PN占比与粒径之间存在正相关,对污泥颗粒的形成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63.
通过开展田间试验,探究了耐盐作物甜高粱单个生长季(4月中旬~8月中旬)定植对新围垦滩涂盐土土壤理化、生物性状以及地表生物量提升作用.结果表明:高粱定植对垦区盐土土壤理化性状有显著改良效果.与NP(无覆盖+无甜高粱定植)和NPC(有覆盖+无甜高粱定植)处理相比,PC(有覆盖+甜高粱定植)显著降低了土壤含盐量、土壤容重,而显著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总孔隙度、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有机质含量(P<0.05);PC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纤维素分解菌和固氮菌)的数量;甜高粱收获前,PC土壤呼吸强度较NP和NPC分别增加35.71%、26.67%(P<0.05);PC处理的地表生物量较NP和NPC处理分别增加3.86倍和3.16倍(P<0.05).甜高粱定植可有效提升盐土土壤地力和生物功能,为新围垦区土地农业化利用提供一条生态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64.
为识别驾驶人认知分心状态,招募13名驾驶人参与驾驶模拟器试验。通过眼动仪采集被试正常驾驶及认知分心状态下的眼动数据,提取5 s时间窗口内的眼动特征。运用随机森林方法构建认知分心识别模型,应用网格搜索确定最优模型参数,并采用100次留出法评估模型性能。根据随机森林模型特征重要性度量结果,进一步分析认知负荷对驾驶人注视及眨眼持续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决策树数量为125、最大特征数为5时,模型识别平均准确率为83.69%;注视持续时间及噪声持续时间是认知分心识别的2个关键特征,随着认知负荷的提高,驾驶人注视持续时间减少、眨眼时间增加。  相似文献   
65.
杨春维  王栋 《环境技术》2005,23(1):29-31
基于噻嗪(Thizaine)类指示剂可以与羟基自由基生成无色加合物的特性,以亚甲基蓝为例,建立了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环境模拟水相中羟基自由基的方法。该方法简便灵敏、廉价,适于环境水相高级氧化处理工艺中微量羟基自由基的检测。  相似文献   
66.
自制电压为10kV的高压脉冲放电反应器,对质量浓度为200mg/L的模拟活性艳红K-2BP废水进行脱色和去除COD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通氧气高压脉冲放电与高压脉冲放电相比,废水脱色率提高了1.3%,约为6%,COD去除率提高了3%,达14%;高压脉冲放电协同臭氧氧化与臭氧氧化相比,反应初期废水脱色率提高了约10%,反应30min后废水脱色率均达99%以上,COD去除率提高了15.2%,达80%。向废水中加入Na2CO3可使COD去除率明显下降;加入NaCl,在臭氧氧化条件下,COD去除率由66.86%降至58.86%;而加入Na2SO4后COD去除率升至81.70%。  相似文献   
67.
聚乙烯醇降解酶酶解聚乙烯醇最优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聚乙烯醇(PVA)降解酶的催化降解能力,对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 XT11-Z90S产生的聚乙烯醇降解酶的降解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PVA浓度、温度、缓冲液pH对降解酶活性及PVA降解率的影响.最后,应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对影响聚乙烯醇降解酶酶活的3个因素进一步优化.结果表明,单因素实验得出的适宜PVA浓度、温度、pH分别为1.0g·L-1、50℃、7.0.响应面分析法得出的最适的降解条件为:PVA浓度0.84g·L-1,温度53.5℃,pH值6.8.在最优条件下,PVA降解酶酶活达到了20.3U.mL-1,比优化前的12.2U.mL-1提高了66.4%.且6h后其降解率达到了52.6%.  相似文献   
68.
活性炭吸附水中金属离子和有机物吸附模式和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活性炭被用于处理水中多种痕量重金属离子和微量有机物。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活性炭对一些污染物的吸附去除率很低,为了更好的理解和预测活性炭对水中微污染物的吸附行为,本文对活性炭吸附模式和机理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活性炭比表面积大,微孔结构丰富,其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羧基,酚羟基、羰基、内酯基)活性炭对污染物质的吸附受吸附剂的性质、吸附质的性质和溶液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对于金属离子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式是活性炭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经典经验模式,但表面络合模式能更好的描述变化条件下的吸附现象。活性炭吸附金属离子的主要作用是静电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对于有机物稀溶液条件下的吸附多符舍Freundlich模式。给一受电子作用、扩散作用、静电作用是主要的作用机制。pH对金属离子和有机物的吸附有重要的影响,腐植酸对金属离子有吸附竞争作用。  相似文献   
69.
1株类球红细菌及其降解敌敌畏的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凯  于影  姜丹  王栋  李祖明  黄国忠  白志辉 《环境科学》2009,30(4):1199-1204
类球红细菌具有广泛的代谢方式,它能够发酵生产5-氨基乙酰丙酸、辅酶Q10、类胡萝卜素、氢气等,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有工业化开发潜力的微生物.从土壤中分离、筛选了1株类球红细菌(编号为EBL0706),分析了它的培养和遗传特性,测定了水溶液的pH、温度、敌敌畏浓度、类球红细菌浓度对其降解敌敌畏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在水溶液中能够快速矿化敌敌畏,在pH 6.9~7.5、温度20~50℃条件下,在5×108 CFU/mL的类球红细菌稀释液中,400 mg/L的敌敌畏在12 h内降解率达到98%以上.该菌株发酵液的稀释液喷洒到幼苗期的白菜叶片上,能够显著加快残留敌敌畏降解速度,显示出其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0.
表面活性剂SDBS胶束溶液与铝盐凝聚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薇  王栋  闫杰  王琼  王奕  吕建晓 《环境科学》2009,30(1):151-154
表面活性剂因大量被使用,成为环境水体中普遍存在的物质.其具有包裹难溶性物质而形成胶体的特点,是难溶且具有环境风险的有机物在水体中存在和转移的载体.为了对其处理过程中的行为加以控制,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BS胶束溶液为模型化合物,研究了其在不同铝盐剂量下的凝聚特征现象,针对不同pH条件下的特征比较,结合Zeta电位和表面张力分析了其作用过程及铝盐和SDBS的计量关系.结果表明,① pH在4左右时凝聚计量摩尔比CAl:CSDBS约为0.4,在pH为5~9范围内约为0.15.② pH在5~6范围内,体系Zeta平衡值接近零点,表面张力峰值较大.③ Al与SDBS 摩尔比增加接近3时,体系凝聚体逐渐减少.据此认为,在最佳的絮凝状态下,表面活性剂与化学凝聚药物之间存在化学计量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