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98篇
安全科学   91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232篇
基础理论   40篇
污染及防治   38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41.
在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将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引入废旧轮胎处置中,不仅能节省我国有限的橡胶资源,还能加快汽车和轮胎产业的发展井带动相关行业,必定能使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双赢。  相似文献   
442.
春天,不少人常感到困乏,早晨不易醒来,醒后又昏昏欲睡。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春困。为何春天人们会发生"春困"呢?这还得从气候环境因素与人体生理功能相互作用谈起。寒冬腊月时人们在低温的作用下,皮肤的毛细血管经常处于收缩状态。这时汗腺闭合,皮肤血流量减少,脑部和内脏器官的血液  相似文献   
443.
介绍以毛发为原料生产氨基酸的生产工艺及废水处理情况,分析了这种废物利用工艺取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444.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可燃物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会同生态站的集水区中设置固定标准地,利用标准地和生物量调查数据,对杉木人工林的可燃物负荷量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自然整枝能力较差,细小可燃物的空间分布均匀,易燃可燃物连续性好;含水率以近地面的最小;11年生的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枯死枝叶的总负荷量高达0.198 t.hm-2,分布于0~1.5 m的空间层中,这种均匀的空间分布规律为树冠火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从而加大了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火险性.建议在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经营过程中,要加强人工整枝,改变可燃物的空间分布;减少易燃可燃物的数量,降低森林的燃烧性;对于枯死枝叶可采取人工和计划烧除的措施进行清理.  相似文献   
445.
以长江三角洲为研究区域,利用2002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文献中188组农田总氮(TN)地表径流试验样本,基于Bayesian递归回归树模型建立了长三角地区农田肥料部分(不包括土壤本底含量)总氮流失估算模型.同时,在ArcGIS平台上,估算了2008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上海、江苏、浙江与安徽)1 km×1 km农田肥料总氮地表流失率和流失负荷.结果表明:基于长三角地区化肥施用量、年降雨量、土地利用现状与水系等数据构建的长三角地区农田肥料TN地表流失率估算模型是有效的,模型校准和验证R2分别达到0.820和0.744,模拟结果相对可靠.长三角地区农田TN流失率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性,其中位值为3.36%(R50为3.09%~3.63%),主要影响因素为降雨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粘粒比重、施N量等;相应地,2008年流失负荷为88.1 Gg·a-1(71.9~104.4 Gg·a-1,以N计).TN流失率较高的区域集中在淮河北部及江苏东部沿海区域,流失负荷贡献最大的市依次为盐城、徐州、阜阳、亳州,共占研究区域农田肥料TN流失负荷的41%.  相似文献   
446.
雅鲁藏布江中段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采用了欧共体BCR分步提取的方法,对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段人口密集区的表层沉积物中的9种重金属元素(Cd、Co、Ni、Cu、Zn、Pb、Cs、As和Cr)不同赋存形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形态分布特征.并分别用风险评价编码法(RAC)和沉积物质量基准系数法(SQG-Q)对沉积物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元素Cr、As主要赋存于残渣态(占87%~96%),Ni、Cu、Co和Cs赋存特征较为相似,来自非残渣态约占20%,元素Cd酸可提取态和可还原态约占65%,表现出较高的生物毒性;2由RAC评估得出元素Cd有效态占37.38%,对环境构成高风险等级,元素Co、Ni、Cu和Zn对环境的危害处于低风险状态,元素Pb、Cs、As和Cr处于无风险状态,单从重金属形态的生物有效性评价,雅江沉积物对环境构成的风险排序为Cd>Co>Ni>Cu>Zn>Pb>Cs>As>Cr;3沉积物SQG-Q系数为0.804,具有中度的潜在生物毒性效应,鉴于该研究重金属元素主要赋存于残渣态,并且重金属平均含量除元素Cr和Ni外,其余元素均小于TEL和PEL值,所以,该河段总体上处于较低的风险等级,受到人为污染活动较少,污染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447.
城市污水管网内生物菌群演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套长1200 m的城市污水模拟管段,研究了城市污水管网中微生物菌群的沿程演替规律,分析了管网生物膜的pH、DO、厚度、结构及菌群构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城市污水管网生物膜pH变化不大,DO由0.35 mg·L-1减小为0.26 mg·L-1,生物膜厚度沿程开始呈增长趋势,平均厚度由300μm增加至800 m处的平均最大厚度560μm,此后呈现降低趋势,这主要与水力冲刷及易吸收营养物质的减少有关,因水力冲刷作用,管网生物膜的初始结构表面平整,随管网长度增加,生物膜呈现疏松构造,从而增大了生物膜比表面积,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同样作用下,管网生物膜中的菌群数量也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生物菌群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200 m处有球菌属、链球菌属、杆菌属、链杆菌属、芽孢杆菌属等菌群,依次400 m、600 m处有肠球菌、脱硫弧菌属、硫单胞菌属,1000 m以后以甲烷球菌、反硝化杆菌、脱氮硫杆菌等厌氧菌为主,沿程菌群种数减少后形成了稳定的菌群结构存在.  相似文献   
448.
以泸定县麻沙坡沟为例,根据该冲沟的沟特征与沟谷泥石流沟特征相似的结果,采用沟谷型泥石流动力学经验公式计算该沟于2005年爆发的一次泥石流的流速、流量、一次泥石流总量及输砂量,计算得到的泥石流流量、固体物质总量和与现场调查结果较一致,表明沟谷型泥石流动力学经验公式同样适用于冲沟型泥石流,同样说明冲沟型泥石流不同于坡面泥石流,应将其单独划分为一类或归于沟谷型泥石流。  相似文献   
449.
以PDA在线监测混凝过程和絮凝体形态学分析为基础,建立了絮凝体强度的分析评价方法.为了计算某一特定絮凝条件下形成絮凝体的黏结力,进行混凝实验并运用图像解析法及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研究絮凝体形态学特征.实验过程中将水样引入与光散射颗粒分析仪(PDA2000)相连的透明橡胶管内,并通过准确控制橡胶管内的水流速度梯度来改变作用于絮凝体上的剪切力,这样就可以在线监测絮体的破碎情况,然后根据PDA输出的FI曲线来确定絮凝体的临界破碎条件.根据临界破碎条件下剪切力、破碎力和黏结力的等量关系,确定黏结力系数k1,进而计算出可以表征絮凝体强度的黏结力B.该方法的有效性已经被大量以硫酸铝为混凝剂的腐殖酸混凝实验所证实.  相似文献   
450.
基于Hashin准则的单层板渐进失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Hashin准则作为复合材料单层板的失效判据,基于材料的参数退化准则,并考虑单层板的累计损伤,利用渐进失效分析方法对受单向拉伸的[0]16单层板进行损伤数值分析。数值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当吻合,表明该方法预测单层板的损伤失效比较准确。在此基础上,运用该方法对含圆孔单层板的单向拉伸破坏进行了失效扩展仿真分析,计算了不同单层板的初始和最终失效载荷,揭示最终失效载荷与铺层角度的关系,这对进一步认识复合材料的失效机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