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1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37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间歇曝气系统中硝酸盐氮负荷对脱氮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主要考察间歇反应器缺氧阶段硝酸盐氮负荷NNO-x-N(KgNO-x-N/KgMLSSd)对脱氮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水温和BOD5/NOx-N下,NNOx-N负荷对脱氮效率有显著影响。在反应器中采用高浓度污泥是降低NNOx-N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反应器脱氮速率VDN(mg/l·min)的提高。此外,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了在BOD5/NO-x一定时,NNO-x-N、T℃与脱氮效率ηNO-x-N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相似文献   
12.
MAP法和SBR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氨氮浓度为2570.45mg·l-1的垃圾渗滤液经磷酸铵镁沉淀法处理后的处理出水中TN约为79.35mg·l-1,TP约为10.35mg·l-1,电导率约为78000μS·cm-1.研究用SBR法进一步处理处理出水的可行性.用常规的活性污泥,探讨了污水的含盐量和系统运行周期对TN,TP和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垃圾渗滤液处理出水和生活污水以1: 4混合后,TN约为48.0mg·l-1,TP约为6.0mg·l-1,COD约为1150.0mg·l-1,电导率略为15000μS·cm-1.运行的适宜周期为12h(其中厌氧2.0h,好氧5.0h,缺氧3.5h,后耗氧0.5h,沉淀排水和闲置1.0h).在此条件下,出水TN小于15 mg·l-1,TP小于1.0mg·l-1,COD约为110mg·l-1.TN,TP和COD去除率分别约为77%,87%和90%.  相似文献   
13.
对长江重庆段两江水相、间隙水和沉积相中5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分布与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水相中PAEs含量为53.2 ~343.0 ng·L-1,间隙水中为916.8~7517.1 ng·L-1,沉积相为1787.0 ~5045.9 ng·g-1,间隙水相PAEs含量高于水相;比较两江PAEs分布,支流嘉陵江污染程度高于长江干流;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己基)酯(DEHP)是水体和沉积物中的主要污染物,在间隙水相存在明显富集,这两种污染物在水相中的含量低于地表水质量标准;黏土是影响沉积相中PAEs分布的重要因素,有机质含量对其影响较小;沉积物-间隙水间的lgKoc值与lgKow不相关,DBP在沉积物和间隙水间的分配接近平衡,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有由沉积相向间隙水相迁移的趋势,DEHP则由间隙水相向沉积相迁移.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相比,研究区PAEs含量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相似文献   
14.
周健  罗固源 《重庆环境科学》1998,20(3):25-23,33
本试验主要探讨间歇反应器在不外加碳源条件下,利用原水作碳源,采用不同的运行工况即不同的进、出水方式和不同的污泥浓度,寻求提高反应器脱氮效率的途径。试验结果表明:进、出水方式及反应器中的污泥浓度对反应器脱氮能力有显著影响,采用在停曝缺氧期大量进水,周期结束一次排水的运行方式可有效增加缺氧期间COD/NOx-N,可使COD/NOx-N达到6,同时在反应器中污泥浓度为7.4g/l,可取得较高的总氮去除率  相似文献   
15.
4种浮床栽培植物生长特性及吸收氮磷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选取美人蕉、风车草、菖蒲和香根草4种常见的浮床植物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特性及吸收氮磷的能力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4种植物的成活率均在90%以上,移栽后60-100d为植物的快速生长期.经过4个月的生长.4种植物水面上部生物量均明显高于下部;除香根草外,其它3种植物体内的氮磷含量均呈叶>根>茎的分布;植物体内的氮、磷累积量大小依次为美人蕉>风车草>菖蒲>香根草.植物吸收占浮床系统氮去除的比例均低于40%,占浮床系统磷去除的比例均高于55%.4种植物中,美人蕉对水体中氮磷的吸收能力最强,可以将其作为三峡库区次级河流的浮床栽培植物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6.
应用ToxScreen-Ⅱ毒性分析仪发光细菌法对盘溪河水样进行毒性测试,分析其毒性沿程变化特征以及对嘉陵江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污染物、流速、溶解氧等因素的影响,盘溪河水体生物毒性沿程表现出从无到有再到无的变化过程;虽然d3、d4、d5水体为微毒性,但入河口d7无毒性水体对嘉陵江水质影响较低。鉴于该仪器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测试速度快、抗干扰力强等优点,建议在我市污染事故水体急性毒性分析及区域水质毒性变化预警监测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嘉陵江重庆段表层水体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蔡文良  罗固源  许晓毅  杜娴 《环境科学》2012,33(7):2341-2346
为了确定嘉陵江重庆段表层水体中多环芳烃(PAHs)的组成、来源及污染特征,于2009年8月采集了8个表层水样,利用GC-MS仪器测定了16种优先控制PAHs的浓度.结果表明,水体中16种优先控制PAHs浓度范围为467.13~987.97ng.L-1,平均浓度值为702.91 ng.L-1,水体PAHs浓度和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呈现明显的线性正相关.PAHs的组成以2~3环PAHs为主,占水体ΣPAHs总量的68.90%.寸滩区域水体PAHs主要来源于木材和煤的燃烧污染,朝天门区域水体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源,嘉陵江重庆段其他区域水体PAHs主要来源于液体石化燃料的燃烧.虽然嘉陵江重庆段整体污染水平较低,但是5个取样点的地表水苯并(a)芘(BaP)含量超过国家地表水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8.
硝酸盐电子受体反硝化同时除磷试验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研究发现AAA SBR系统中的活性污泥可以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进行缺氧吸磷并同时发生反硝化脱氮。试验利用“双泥”系统进一步探讨了污水生物反硝化同时除磷的可能性,结果表明 :“双泥”系统的“双重”吸磷以及内碳源反硝化除磷方式可以使生物处理出水磷酸盐浓度趋近于零,TP≤ 0 2 3mg L、NH3 N≤ 0 5mg L、TN≤ 8mg L、CODCr≤2 5mg L。  相似文献   
19.
从三峡库区次级河流139m回水区采集水样,选用L9(34)正交表进行藻类培养试验,以Chla最大浓度作为指标选择适合藻类生长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当控制水样温度为20℃、光照为8000lx、活性磷酸盐和溶解无机氮浓度分别为2.86μmol·L-1、85.71μmol·L-1时藻类生长最好;磷为限制该水域藻类生长的营养元素,藻类生长氮磷元素适宜摩尔比约为30:1.在适宜生长条件下,对数期藻细胞比生长率达到1.03d-1,稳定期Chla最大浓度达到110mg·m-3.  相似文献   
20.
磷酸铵镁同时脱氮除磷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探讨了pH值,物质摩尔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物质浓度,陈化时间,沉淀剂加入方式等因素对MAP同时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各影响因素的较佳值,并对各因素的影响机理进行了探讨。在兼顾处理液的含盐量尽量低,以及满足处理液中的磷含量<10mg/L,氨氮含量在20mg/L左右的条件下,优化出了处理氨氮浓度为0.1mol/L(1400mg/L)及磷酸盐为相应浓度的废水的最佳pH为9.5,最佳摩尔配比为n(Mg):n(P):n(N)=1.2:1.03: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