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28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正> 在大气质量控制和管理中,环境容量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同时,环境容量还是环境科学领域里的重要基本理论问题之一。本文在大气的箱式模型的基础之上,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证明了大气环境容量 M=uyz (1)其中u为x方向上的风速;x、y、z分别为  相似文献   
42.
分析了国内外的页岩气田腐蚀案例及腐蚀特征,采用平行绝迹稀释法对某页岩气田生产整个流程的一系列水样开展了细菌测量,对细菌来源进行了溯源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气田的油管及集输系统普遍存在细菌腐蚀问题;从压裂到生产全流程,配置压裂液的水源、压裂液及返排水的水样中均含大量细菌,细菌的来源包括地面和井下。最后根据页岩气田腐蚀特征和细菌的来源,提出了相应的腐蚀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43.
从资源环境因子、生态环境压力因子、社会经济因子3个方面入手,对郑州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与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了郑州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并对郑州市的生态安全建设提出了可行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4.
对喷流除尘技术在收集硫酸铵和硝酸铵粉尘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喷流除尘技术利用粉尘颗粒在撞击区内来回振荡、相互碰撞并团聚的机理进行除尘.实验采用水平式对喷流除尘系统收集硫酸铵和硝酸铵的混合物粉尘,主要考察喷嘴气流速度、含尘浓度和喷雾化水润湿含尘气流对除尘效率的影响,并进行机理分析.实验表明,除尘效率随喷嘴风速的增大而升高,但喷嘴风速超过25~27 m/s后,反而下降;除尘效率随含尘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含尘浓度超过0 45~0.55 kg/m3后反而有所降低;喷雾化润湿含尘气流能显著提高除尘效率,最优耗水量为0.18~0.22 kg/kg粉尘,超过该值后无显著变化.实验确定的最优除尘条件为:喷嘴速度25~27 m/s、含尘浓度0.45~0.55 kg/m3、耗水量0.18~0 22 kg/kg粉尘,除尘效率最高可达96.8%.  相似文献   
45.
微藻间竞争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综述了微藻间竞争机制的种类、特点及影响因素。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差异及利用域的可变性是其资源性竞争的主要机制,两者与溶解性无机碳(DIC)、二氧化碳浓度、光照、水体pH值、水体扰动等因素有关。微藻干扰性竞争机制主要是通过分泌化感物质实现,其性质包括双向性、易变性。间接性竞争机制则是微藻利用自身生理特性及外部环境因子间接改变藻间竞争,其中外部环境因子包括人为投放牧食者等生物因子,光照因素、营养因素、环境pH值因素等非生物因子。藻间竞争时上述3种竞争机制可同时存在,具有多元复合特点。最后,探讨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利用藻间竞争机制治理水环境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46.
夏收时段农村大气亚微米颗粒物数浓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从源区的角度研究华北平原夏收时段大气亚微米颗粒物粒径谱分布,采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于2017年6月对华北平原典型农村点位亚微米颗粒物数浓度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大气亚微米颗粒物粒径分布主要集中在小于300nm处,平均数浓度为28371cm-3.不同模态颗粒物数浓度分布差异明显,核模态(< 20nm)呈线性分布,爱根核模态(20~100nm)呈多项分布,积聚模态(>100nm)呈对数分布.48h后向轨迹聚类结果表明,观测点位气团受其东部的江苏省、山东省和安徽省生物质燃烧传输影响时,颗粒物总数浓度增加66.7%.潜在源贡献因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法,表明潜在源区为观测点位以东的区域,且以粒径小于100nm的颗粒物为主.  相似文献   
47.
为进一步提高PM2.5污染源解析的准确性,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受体和化学传输的综合源解析模型(CTM-RM),并以重庆冬季一次典型PM2.5污染过程为例(2019年1月21~27日)开展模型评估与应用.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基于CTM-RM获得的模拟误差平方值较CAMx/PSAT低84.58%,PM2.5及其化学组分浓度的模拟相对误差值较CAMx/PSAT下降15.69%~92.86%;此外,CTM-RM还可以获取重庆市PM2.5污染源贡献的时空分布特征.观测期间,主城区PM2.5农业源、工业源、电力源、民用源、交通源和其他源的调整因子R值分别为1.39±0.38、 1.54±0.48、 1.01±0.13、 1.02±0.58、 0.86±0.59和0.58±0.67,各污染源R值的累积分布函数差异明显.民用源和工业源是主城区PM2.5的主要污染源(46.23%和28.23%).与其他源不同,污染日交通源贡献率(8.62%)同比清洁日显著上升(P<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