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5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61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51.
湖滨带的功能及其管理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湖滨带是水陆生态交错带的一种类型,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湖滨带功能主要包括:缓冲带功能、生物多样性及生境保护功能、护岸功能和经济美学价值。湖滨带退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的生物群落结构的逆向演替及生态功能的下降,退化湖滨带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是恢复生态学。湖滨带管理的核心是湖滨带植被的正确管理,管理的目标是保护与湖滨带密切相关的各种资源和水生态系统,其管理措施主要包括:(1)建立植被缓冲带;(2)加强湖滨带规划和管理的政策研究;(3)加强湖滨带生态监测系统及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4)促进湖滨带管理的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52.
东五里湖基底条件和湖岸(底)类型对生态重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泊地形地貌和湖岸类型对生态重建有很重要的影响.研究了东五里湖清淤后的地形地貌;在实地词查其水生生物生长的情况下,划分出5种湖岸(底)类型,并讨论了基底条件和湖岸(底)类型对生态重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3.
城市中小型湖泊河道生态治理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分析了由于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增加了城市湖泊河道的污染负荷,并提出了岸区生态防护带,水生植被恢复,微生物技术利用等生态治理途径以及与此配套相关的生态管理模式,旨在为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一些建议,尽快从可持续性发展的口号走向生态建设的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54.
博斯腾湖生态保护规划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博斯腾湖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诊断分析的基础上,从防治干旱区湖泊咸化和富营养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焉耆盆地污染源控制、湖滨湿地生态修复、水资源调控等方面的工程措施.同时,通过多目标决策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博斯腾湖生态保护工程方案.  相似文献   
55.
评估阳离子膜吸附-洗脱法和阴离子膜吸附-洗脱法在富集水源性诺如病毒(NV)过程中的病毒回收效果、消耗时间及使用成本,可以获得更适用于水源性诺如病毒实际监测工作的较优富集方法.以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保存的诺如病毒阳性标准质粒为模板,采用荧光定量RT-PCR(反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方法绘制病毒定量标准曲线,并应用于病毒的绝对定量.将含诺如病毒的粪便悬液先稀释成3个不同浓度,并加入灭菌水中,分别经过阴离子膜(硝酸纤维素滤膜)或阳离子膜(Nanoceram膜)吸附洗脱,最终相同体积洗脱液提取核酸后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进行绝对定量,并进一步计算最终病毒回收率.结果表明:①样本病毒浓度为8×101~8×1010 copies/μL时,病毒拷贝数的lg对数值与Ct(荧光定量PCR中达到设定阈值所经过的循环数)呈线性关系.②随着样本病毒浓度的增加,阴离子膜法和阳离子膜法的病毒回收率都相应增加.③当检测样本中病毒浓度分别为8×101、4×102 copies/μL时,阴离子膜法回收率分别为22.2%±4.1%和36.8%±6.2%,阳离子膜法回收率分别为17.4%±1.5%和28.8%±6.1%,说明阴离子膜吸附-洗脱法对病毒的富集回收率显著高于阳离子膜吸附-洗脱法(P < 0.05).研究显示,综合富集效果、耗费时间和成本等因素,阴离子膜吸附-洗脱法比阳离子膜吸附-洗脱法更适用于日常水源性诺如病毒的富集工作.   相似文献   
56.
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历程与“十四五”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晰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十四五”需求,进一步科学合理地推进辽河流域治理与保护进程,通过调研历史监测数据、统计年鉴等资料,回顾辽河流域水环境演化和治理历程.将辽河流域的治理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1991—1999年),该阶段流域水环境呈重度污染并持续恶化,环境治理逐渐起步;第2阶段(2000—2006年),该阶段辽河流域水质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控源治污初显成效;第3阶段(2007—2019年),该阶段辽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整体持续提升,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有力支撑流域综合调控.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颇显成效,但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①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经历了从单一的控源治污向河流综合治理转变,污染程度由重度转为轻度,但流域水污染控制依然不容乐观;②辽河流域属寒冷地区缺水型河流,生态流量不足;③水质改善及水生态恢复成果不稳定;④流域管理机制体制有待完善.“十四五”应针对性增设分水期考核方式和水生态考核指标,完善水环境标准;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科学施治,构建减排和增容相结合的水污染控制模式,推动水量、水质、水功能良性循环发展;建立流域统筹管理、垂直领导的管理体制,制定辽河流域河流空间管控的长效机制,促进环保技术产业化,发展流域循环经济,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矛盾,最终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7.
博斯腾湖大湖湖区近20年生态健康状况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支撑博斯腾湖未来保护工作,需认知博斯腾湖近20年的生态健康状况,在对博斯腾湖大湖湖区水质状况调查基础上,适当选取系统评价指标,以1991年水质指标为本底值,运用熵权法建立湖泊生态健康评价模型,计算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并对博斯腾湖大湖湖区近20年来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7、1998及2005年的水体综合状况略好于其他年份,属较好水平;而1992、1993、2003及2008年的水体综合状况则低于其他年份,属较差水平.  相似文献   
58.
湖泊水生植被恢复物种选择及群落配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水生植物恢复的常用物种及生活型 ,并从群落配置的物种数 ,群落的空间配置及节律匹配等方面对水生植物群落的优化配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结果表明 :1 )在水生植物群落恢复实践中 ,无论从经济角度考虑 ,还是从可操作性出发 ,均应优先考虑选择少量先锋物种 ,先恢复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随着生境条件的不断改善 ,逐步栽种新的物种 ,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2 )根据湖相生态系列在空间生境梯度上的变化 ,按水生植物生活型配置群落是群落配置的基本出发点 ;3)应根据水生植物的季节差异合理配置群落 ,使植物种群在生长期上密切衔接 ,形成常绿人工水生植被 ,这样在冬季也能较好地发挥对湖泊的净化功能  相似文献   
59.
湖泊水生植物管理方案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湖泊水生植物的分布面积及生物量差异,大致可以将湖泊分为水生植物过量生长、水生植物适度生长以及水生植物高度退化、消亡三大类型.对这3种湖泊进行了分析研究,分别拟订了具有针对性的湖泊水生植物管理方案,并提出了湖泊水生植物管理方案实施的前提条件和有效保障措施,对目前中国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特别是水生植物恢复工程实施后的后续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0.
以7种常见沉水植物--穗花狐尾藻、马来眼子菜、微齿眼子菜、黑藻、穿叶眼子菜、茨藻、金鱼藻为例,采用碘量法进行壳聚糖影响其初级生产力的实验.结果显示:用适宜质量浓度的壳聚糖预处理常见沉水植物顶枝能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系统的总产氧量和净产氧量;穿叶眼子菜、马来眼子菜、穗花狐尾藻、微齿眼子菜、黑藻以1.0g/L壳聚糖处理24 h的效果最好;金鱼藻、茨藻以2.0 g/L壳聚糖处理24 h的效果最好;沉水植物的所属科类及比表面积是决定壳聚糖浸泡液适宜质量浓度的重要因素.在进行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可利用适宜质量浓度的壳聚糖进行预处理,提高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促进沉水植物的生长,提高湖泊沉水植物恢复的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