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5篇
基础理论   19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现代化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举措之一。文章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当前农业发展中暴露出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土地流转不规范、耕地污染日益突显、盐碱地增产潜力不够、种子创新能力较弱、农业科技投入较少、农业发展理念有待革新等,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转型发展和提高农村社会生产力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2.
F-对Al在土壤中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F-对Al在土壤中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F-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影响土壤对Al的吸附.加入的F-与Al形成F-Al络合物后将减少土壤对铝的吸附量;土壤吸附F-时释放的OH-则将提高土壤对铝的吸附量,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前一种方式的影响,但F-将降低土壤对Al的吸附量这一规律没有改变.由于土壤对Al有很强的亲合力,能被1.0M KCl解吸下来的铝数量很小,F-对铝的解吸行为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用连二亚硫酸钠-柠檬酸钠-碳酸氢钠(DCB)法研究了去除土壤中的氧化铁后Al的吸附-解吸特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pH值<4.5条件下,去除氧化铁可使土壤对Al的吸附量有所增加,这种变化在赤红壤中尤为明显;而此后随pH值的升高,原土和去铁土对Al的吸附量基本相等.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归纳为去除氧化铁能降低土壤的电荷零点(ZPC)和增加土壤表面负电荷的数量,从而增强了土壤表面与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另一方面,去除氧化铁后Al的解吸量也增加.其原因是与原土相比,去铁土吸附Al的机理中包含有部分静电吸附,这从离子强度对去铁土吸附Al的影响实验能得到较好的验证,因为在pH值<4.5时,提高离子强度将降低Al的吸附量,用高岭石做参考材料时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相似文献   
34.
PSR模型及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论文从土地利用中的人地关系分析入手,阐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PSR概念系统,并据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来研究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采用Delphi法确定权重,引入功效函数量度因子贡献值,运用协调度函数并进行二次综合评判来确定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及阶段。提出评价-调控-再评价-再调控的动态渐进模式以促进区域土地利用达到可持续性。利用所建模型与指标体系对江西余江县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余江土地利用状况正处于可持续利用初始阶段,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问题较多,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有关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35.
土壤酶活性及其对土壤质量的指示研究进展   总被引:182,自引:3,他引:182  
土壤中所进行的生物和生物化学过程是陆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 ,这些过程之所以能够持续进行 ,得益于土壤中酶的作用 .酶是土壤生态系统代谢的一类重要动力 ,土壤中所进行的一切生物学和化学过程都要由酶的催化作用才能完成 .虽然单一种类的土壤酶的催化作用可能是专性的 ,但土壤中酶的来源不同 ,酶的种类繁多 .土壤中已经被鉴定出的约 6 0种酶活性表明 ,土壤酶活性是与土壤质量的很多理化指标相联系的 ,酶的催化作用对土壤中元素 (包括C、N、P、S)循环与迁移有着重要作用 .历史上 ,土壤化学和物理学属性一直被用来作为表征土壤生产力和…  相似文献   
36.
植物篱枝叶中P、K、Ca和Mg的矿化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新银合欢、山蚂蝗等6种植物篱枝叶中养分矿化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枝叶中P、K、Ca和Mg随不同树种和不同处理而异,以圣庭树和黑荆树的矿化最慢,埋入土壤的新银合欢枝叶比置于地表的矿化快;在前4-6wk内矿化均较快,累积矿化量达到比较稳定的水平,在12wk内所有枝叶中K矿化比例为80%-95%,P为60%-85%,Ca为25%-72%,Mg为20%-64%。除K外,埋入土壤的枝叶中P、Ca和Mg累积矿化量在矿化过程中波动较大,而覆盖地表的枝叶则随时间平稳上升,枝叶分解过程中残余物的P、K、Ca和Mg存在一个相对富集时期,P和K含量在前12wk趋于降低,而残余物中Ca和Mg含量趋于升高。植物篱枝叶中P、K、Ca、Mg的矿化过程可用单指数模型Mt%=M0%[1-exp(-κt)]较好拟合(式中Mt%和M0%分别为t时刻枝叶中某养分矿化百分比和该养分的矿化势,κ为该养分的矿化常数),P、Ca和Mg在矿化过程中波动较大,通过单指数模型拟合所得到的这6种植物篱枝叶中矿质元素矿化的半减期与实际观测结果接近。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相应植物篱枝叶养分矿化的半减期、初始矿化势率,以及农作物生长对养分的需要,合理制定植物篱的刈割时间和枝叶的使用时间与方式,充分发挥枝叶养分的作用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图4表6参16。  相似文献   
37.
稳定的土壤团聚结构对种子发芽、根系发育、作物生长以及有机碳保护有着重要的影响,深入了解人为扰动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因素有着重要意义.选择两种不同母质发育土壤上长期施用畜禽粪便和化肥5个田块耕层土壤团聚体为供试土壤,采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土壤有机碳库、土壤养分和理化性质与团聚体稳定性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施用化肥比较,施用畜禽粪便显著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不同母质类型土壤上,海相沉积物母质土壤上团聚体稳定性显著高于河相冲积物母质土壤.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溶解性有机碳(包括DOC和HWOC)和总磷含量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化学因子是第一影响因素,土壤碳库因子是第二影响因素,其中海相沉积物母质土壤上团聚体稳定性主要受土壤化学因子影响;河相冲积物母质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主要受土壤碳库因子影响,施用化肥土壤受两个因素影响均较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热水提取态有机碳和钙是本研究条件中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8.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路线与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背负着重大包袱,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成为迫切需要.世界农业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集中体现在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结合我围发展现代农业的国情,构建一个以产业理念创新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组织保障制度创新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框架,描绘一个30年跨度的我国农业发展路线图,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9.
深入开展“土壤与环境”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与环境问题是现今国际土壤学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我国的土壤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在21 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 提出了在我国开展土壤与环境问题研究的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40.
湿地是水域和陆地系统交互接壤地带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以湖泊和河流湿地为主的大面积湿地,同时也是人口密集区,水域湿地在近百年发生了巨大变化。选择长江下游太湖平原上的典型湿地为例,根据历史史料记载和近代精确的地形图、遥感资料,首次得出了研究区近百年水域湿地的精确面积和空间分布状况,并对影响其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对揭示长江下游湿地环境的变化规律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