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14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110篇
基础理论   42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南海贻贝观察":广东沿海牡蛎体中Zn含量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了解广东沿海重要养殖水域Zn含量水平变化趋势,1989~1997年间实施"南海贻贝观察"计划对广东12个地点牡蛎体的Zn含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广东沿海牡蛎体Zn含量范围为50.4×10-6~768×10-6,总平均值为245×10-6,总体上属清洁~微污染水平.牡蛎体Zn含量的海域分布格局呈珠江口海区>粤东海区≥粤西海区.1989~1991年,广东沿海牡蛎体Zn含量呈上升趋势,此后略微下降,1994~1997年间牡蛎体Zn含量虽有波动,但年际间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2.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是一种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潜在毒性、致癌性。选取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为研究对象,研究DEHP对其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和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将成年马氏珠母贝暴露于不同浓度(0.5、2.0、8.0、16.0 mg·L-1)的DEHP中,暴露14 d后测定血细胞数目(THC)、吞噬能力(phagocytic activity)、细胞膜稳定性(cell membrane stability)、脂质过氧化程度(LPO)和总谷胱甘肽含量(T-GSH)的变化。结果显示,血细胞数目随DEHP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最低可见效应浓度(LOEC)0.5 mg·L-1。细胞膜稳定性和吞噬活力均随DEHP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LOEC值分别小于2和8 mg·L-1。细胞中丙二醛(MDA)含量随染毒浓度增加逐渐升高,在8 mg·L-1浓度组达到最高值,之后降低,与之相应的脂质过氧化水平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LOEC2 mg·L-1。8mg·L-1浓度组的总谷胱甘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LOEC8 mg·L-1。研究结果表明:DEHP染毒14 d对马氏珠母贝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有明显的影响,同时还会诱导机体产生氧化应激效应,在所测试的指标中,血细胞计数对DEHP的胁迫最敏感(LOEC0.5 mg·L-1),细胞膜稳定性和脂质过氧化水平的敏感性次之(LOEC2 mg·L-1)。  相似文献   
83.
将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1、4和8μg.L-1)苯并[a]芘B[a]P中,检测暴露后第3、7和10天后,马氏珠母贝鳃组织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和过氧化氢酶CAT)对苯并[a]芘胁迫的生态毒理效应。结果表明:暴露时间为3、7 d时,SOD活性无明显变化,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SOD活性在第10天时被激活;在胁迫初期,GST活性被激活,随后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暴露后10 d,不同质量浓度组GST活性变化趋于稳定。当暴露质量浓度相同时,表现出明显的时—效关系;而CAT活性在第7天被激活,随着时间的延长,高质量浓度(4和8μg.L-1)组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并表现出一定的时-效关系。SOD、GST和CAT均可作为B[a]P污染的生物标志物,活性变化相对于SOD,GST和CAT对B[a]P的胁迫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84.
苯并芘(B[a]P)已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低等海洋无脊椎动物从受精卵开始整个生长发育过程都面临着B[a]P等多环芳烃类污染物(PAHs)的威胁。本实验以热带海洋优势贝类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etensii)作为材料,研究B[a]P对马氏珠母贝D型面盘幼虫发育的影响。将幼虫暴露于不同浓度(1、2、4、10和15μg·L-1)B[a]P中,在暴露后第12、24、36、48、72、84小时,分别测定其D型面盘幼虫的死亡率和畸形数。结果表明:B[a]P对D型面盘幼虫死亡率的影响明显,死亡率与时间呈正相关,其中4和10μg·L-1浓度组的响应最敏感。在1~10μg·L-1浓度范围内,死亡率与浓度呈正相关;B[a]P暴露对马氏珠母贝D型面盘幼虫的形态也有显著影响,且随着浓度的增大产生畸形个体的时间越短。另外,B[a]P对马氏珠母贝D型面盘幼虫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后趋于稳定,48h时LC50趋于稳定,为21.56μg·L-1。研究表明,B[a]P对马氏珠母贝D形幼虫的发育具有不利影响,并可能影响其种群结构。  相似文献   
85.
申进朝  多克辛  王伟  陈纯  夏新 《环境化学》2012,31(2):254-255
数据质量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只有科学准确的监测数据,才能为环境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为环境决策提供真实的依据.多环芳烃是煤、石油、木材、烟草、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等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半挥发性碳氢化合物,是重要的环境和食品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特殊性质,也是我国优先控制的环境污染物之一.在我国的环境监测标准[1]  相似文献   
86.
大亚湾网箱养殖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年6月~2002年6月,对大亚湾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区及其邻近海域(对照区)大型底栖动物和沉积环境按季节进行了周年5个航次的调查.结果表明,网箱养殖严重污染了养殖区沉积环境,沉积物有机碳和硫化物含量(超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超标率分别为88%和100%,硫化物含量约是对照区的3倍.大型底栖动物经鉴定有64种,其中优势种(优势度Y≥0.01)有21种,主要是多毛类的梳鳃虫(Terebellidesstroemii)、贝氏岩虫(Marphysabelli)和白色吻沙蚕(Glyceraalba)等,季节更替明显.底栖动物出现种数、生物量和个体数量秋、冬季高于春、夏季;空间分布养殖区明显低于对照区,且养殖区多毛类的生物量组成较对照区占优势.  相似文献   
87.
大别山生态功能区是长江中游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受人类发展影响,多年来一直存在水土流失、生态功能减弱等问题。罗山县位于大别山区西侧北缘,具有典型的生态地质特征。为查明罗山县主要的生态地质问题,进一步为研究区生态地质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文章以罗山县张家大庄岩组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测分别从风化壳、成土母质、土壤、植被等因子归纳其基本生态地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成土母质是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松散风化物,山顶以残积物为主,山脚以坡积物为主,其中对研究区成土母质影响最大的因子为地形地貌和土壤,且二者呈现相辅相成的特点。(2)植被和土壤形成互馈作用,土壤为植被提供充足养分,植被反过来保护土壤,防止土壤肥力流失。(3)针对生态地质问题,建议增加植被覆盖或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力等方法,保土蓄水,以减少水土流失现象,建议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8.
测定了广东沿海六个地点牡蛎样品的总石油烃浓度。牡蛎整体软组织总石油烃浓度范围为45.4—114.0μg·g~(-1)干重,平均浓度为37.0μg·L~(-1)。石油烃在牡蛎各类组织中的分布有内脏>鳃>外套膜>闭壳肌的趋势。牡蛎体内石油烃化合物可能主要来源于成品油类。与其它水域牡蛎样品比较,广东沿海牡蛎总石油烃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89.
大亚湾海洋生物体中的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也了解大亚湾海洋生物体As含量的背景水平,1993年大亚湾15个测站采集了海洋样品,对其As含量进行了测定和评价。鱼类,甲索类,头足类和贝类As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45×10^-6,4.70×10^-6,2.28×10^-6和5.57×10^-6,表现出明显的种类间差异。  相似文献   
90.
大亚湾冬春季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4年12月和2005年3月份分别在大亚湾5个典型站位采样,用现场稀释法研究了冬春季大亚湾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g)和浮游植物的生长率(μ)。结果显示:12和3月份大亚湾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分别为0.18-1.19 d-1,0.16-1.14 d-1,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分别为1.00-2.08 d-1,0.33-1,74 d-1,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范围为76%-287%,47%-258%,对潜在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范围分别为101%-445%,70%-330%。说明大亚湾作为典型的亚热带海湾,具有高的μ、g值,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也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