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8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21篇
安全科学   187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68篇
综合类   440篇
基础理论   113篇
污染及防治   52篇
评价与监测   48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 毫秒
791.
垃圾焚烧余热利用主要方式是通过余热锅炉将焚烧产生的热量转化为热能进行供热或发电。国内目前已建成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通过焚烧方式处理可减容80%以上,这种方式既处理了生活垃圾又实现了"变废为宝"能源回收利用的目的,也给企业带来了合理的经济效益。本文以国内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为例,结合设计运行经验分析了影响垃圾焚烧发电厂能源利用率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提高垃圾焚烧发电厂能源利用率的方法及措施。  相似文献   
792.
对安徽及周边地区断层水准观测资料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带南段安徽和江苏境内的断层以继承性构造运动为主,伴有幅度较大的波动变化;中段山东境内的断层活动主要反映了季节性变化和构造活动。整体上看,研究区内断层活动速率不高,断层均处于正常活动状态。个别断层垂直形变变化趋势与地球自转有一定的相关性,与区域主压应力轴方位角变化比较一致,这种相关表明其垂直形变变化与区域应力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793.
目的研究元素硫对825合金在高温高压含CO2/H2S环境中腐蚀行为的影响,为评价825合金在高温高压含CO2/H2S和元素硫环境中的适应性提供依据。方法将825合金分别置于含元素硫和不含元素硫的模拟气田环境中,进行高温高压含硫实验。采用失重法、高温高压电化学法、扫描电镜和能谱测试方法对825合金的均匀腐蚀、局部腐蚀、电化学腐蚀、微观形貌和化学组成进行表征,揭示元素硫对825合金在高温高压含H2S和CO2环境中腐蚀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在不含元素硫的环境中,825合金的均匀腐蚀速率仅为0.0217 mm/a,无局部腐蚀现象产生,也没有检测到明显的点蚀噪声信号;在含元素硫的环境中,825合金的均匀腐蚀速率高达0.469 mm/a,具有明显的局部腐蚀特征,且点蚀噪声信号显著,与光学照片观察结果一致。结论825合金在高温高压含元素硫和氯离子环境中容易发生局部腐蚀,这主要是由于元素硫在水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在局部区域生成了H2S和H2SO4,在高温和氯离子的耦合作用下,显著地加剧了825合金的腐蚀,腐蚀产物以氧化物和硫化物为主。  相似文献   
794.
叶菜类蔬菜土壤铬(Ⅲ)污染阈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2种典型土壤(天津潮土与江西红壤)和9种常见叶菜(油菜、茼蒿、菠菜、生菜、芹菜、空心菜、苋菜、小白菜、油麦菜)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揭示不同铬(Cr3+)污染土壤和叶菜Cr累积的相关性规律,寻求符合绿色蔬菜生产要求的土壤Cr(Ⅲ)污染阈值.结果表明:叶菜属于对重金属富集能力较强的蔬菜,对叶菜重金属污染的评价应该重点考察食品卫生标准的临界值.通过叶菜与潮土及红壤中Cr(Ⅲ)含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可得出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土壤Cr阈值预测区间,潮土为104.387~300.741mg·kg-1,红壤为157.621~401.031mg·kg-1.芹菜、苋菜和空心菜对土壤质量的要求较高,而茼蒿在土壤Cr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3级标准的情况下仍可达标.根据计算出的阈值,可以为叶菜类蔬菜基地建设的地点选择和污染农田土壤的治理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95.
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国际经验——以美国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下水污染防治是保护人类用水安全至关重要的任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含水层之上的土壤和沉积物可以作为自然的“过滤器”来阻止污染物随水流迁移至地下水.但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人们逐渐形成共识,认识到这些过滤层往往不能有效阻止污染物向地下含水层的迁移.尽管如此,当时已经有相当大数量的污染物进入到土壤和地下水中.在对这些污染场地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开始意识到,一旦地下含水层受到污染,其危害可能会持续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且很难找到经济有效的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796.
EDTA和铁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生长和竞争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储昭升  金相灿  阎峰  郑朔方  庞燕  曾清如 《环境科学》2007,28(11):2457-2461
铁限制不但会影响浮游植物的种群密度,而且会影响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为了探讨有机配体和铁的作用对湖泊中浮游植物的种群竞争,采用批量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EDTA及Fe浓度下,太湖蓝藻铜绿微囊藻和绿藻四尾栅藻的生长和竞争.结果表明,较高浓度的EDTA(≥13 .5 μmol/L)可以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但不抑制四尾栅藻,因而有利于四尾栅藻占据优势;铁的浓度由3 μmol/L增大至18 μmol/L时,可缓解较高浓度EDTA(13 .5~27 μmol/L)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而增大其它微量元素浓度(B、Mn、Zn、Cu、Mo等)则无此作用;说明高浓度EDTA与铁的螯合作用能抑制铜绿微囊藻而不抑制四尾栅藻.高浓度EDTA对2种藻具有不同影响的原因可能是2种藻对铁的吸收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797.
宋来洲  张尊举  郑秋艳 《环境科学》2007,28(11):2500-2506
应用热诱导聚合和相转移技术,制备了具有离子交换性能的聚偏氟乙烯(PVDF)共混改性膜,采用XPS、XRD、SEM和FTIR表征了PVDF改性膜的结构和组成,分析了PVDF共混改性膜对水溶液中Cu2+的吸附性能,研究了PVDF共混改性膜对Cu2+的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 .结果表明,动力学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过程的平均吸附能为8~16 kJ/mol,表明该吸附过程为离子交换反应.热力学参数ΔG0<0、ΔH0>0、ΔS0>0,证实了吸附过程为自发的吸热过程.PVDF共混改性膜经吸附/脱附4次循环后,对模拟废水中Cu2+和城市污水中Cu2+的吸附量分别大于0 .025 mg/cm和0 .015 mg/cm,脱附率超过95%.PVDF共混改性膜具有优良的吸附/脱附性能、良好的稳定性和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98.
方丽  刘志华  李小明  杨麒  郑峣  贾斌 《环境科学》2010,31(10):2518-2524
采用经微波预处理的剩余污泥上清液作为接种体,成功地启动了空气阴极单室无膜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同时考察了不同微波时间和功率下MFC最大输出功率密度以及外接电阻对MFC的影响.结果表明,MFC整个产电周期长达600h,在同一微波功率(900W)下,MFC最大输出功率密度随辐射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在300s时达到210.07mW·m-2;当微波时间(300s)相同时,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大,MFC最大输出功率在720W处出现一个峰值随后下降.长时间和较高功率(900W)的微波处理能够有效地提高MFC的工作效率;在最佳微波处理条件(300s,720W)下,最大输出功率密度最高可达306.2mW·m-2;不同外接电阻(30、500、2000Ω)下,库仑效率依次为83.3%、79.0%、33.6%;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到,当外接电阻较高(2000Ω)时,阳极表面附着的微生物以球菌为主,外接电阻较低(30Ω)时,形态较为复杂,主要是丝状菌、球菌和杆菌,表明外接电阻会对MFC库仑效率和阳极表面微生物的富集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99.
采用H2SO4-HNO3混酸对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进行氧化处理,并详细研究了氧化后碳纳米管(OCNTs)对水中汞(Ⅱ)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经氧化后的OCNTs对汞(Ⅱ)的最大吸附容量从氧化前的16.7 mg/g增至147 mg/g;溶液pH值对OCNTs的吸附性能有显著影响,最佳吸附pH值范围为3~6,较低或...  相似文献   
800.
出口结构对方形旋风分离器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CFD技术模拟研究了排气管结构对矩形进口方形旋风分离器的阻力和分离特性的影响机理.其中气相模型采用雷诺应力湍流模型(RSM),颗粒相采用随机轨道模型.首先将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作对比,表明模型计算结果可靠.结果表明,分离器内部排气管和分离器壁面间的区域为强旋湍流区,靠近分离器壁面和排气管壁面的区域旋流强度较弱.方形的排气管结构使方形旋风分离器的效率提高而阻力降低.其原因是改变排气管的结构影响分离器内的流动特点和湍动能的分布,从而影响了分离效率和阻力损失.排气管下方的分离器锥体区域出现回流,排气管为圆管时回流的范围和速度较大,导致小颗粒易于随气流向上运动进入排气管逃逸,使分离效率较小;且排气管为圆管时分离器内的湍流动能也较大,是造成阻力损失较大的原因.合理设计分离器的出口结构以改变分离区的湍动能分布是减小能量损失的着眼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