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11篇
安全科学   101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25篇
综合类   244篇
基础理论   40篇
污染及防治   36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2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51.
随着输电线路电压等级的不断升高, 输电线路绝缘子的尺寸和形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吨位钟罩型绝缘子下表面棱槽深度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内卡钳和外卡钳可以测量的深度,致使下表面棱槽内部区域内径无法通过传统卡钳直接测量得到。本文开发了一套新型卡钳工具,并成功地应用于各种型号绝缘子内径及表面积的测量中。应用结果表明:新型卡钳工具不仅实现了大吨位钟罩型绝缘子内径及表面积的现场测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确保了测量的精度,为绝缘子内径及表面积的工程测量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2.
倒置A~2/O与常规A~2/O工艺除磷效果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西安市某污水处理厂倒置A2/O工艺的沿程监测和工艺解析,分析明确了该工艺生物除磷效果差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缺氧池反硝化不完全,厌氧池高浓度硝酸盐是抑制聚磷菌释磷的重要因素。当厌氧池内硝酸盐浓度大于4 mg/L时会明显抑制生物除磷效果。硝酸盐的浓度在1~4 mg/L时,随着硝酸盐浓度的升高,释磷效果显著降低。为避免硝酸盐对聚磷菌的影响,需将厌氧池硝酸盐浓度控制在1 mg/L以下。硝酸盐对聚磷菌释磷的影响原因是生物脱氮除磷对碳源的竞争,以乙酸钠和原污水为碳源分析硝氮盐对释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易于生物降解的优质碳源更有利于聚磷菌在厌氧环境下释磷,倒置A2/O的前置式缺氧池首先将大量优质碳源用于反硝化,而造成后续厌氧池聚磷菌释磷效果差。针对这一研究结果,对该污水厂提出将倒置A2/O调整为常规A2/O的改造方案,改造后厌氧池硝酸盐浓度由3.57 mg/L降低至0.89 mg/L,聚磷菌释磷量提高1.8倍,系统除磷效果增强,出水总磷降低至0.66 mg/L,与倒置A2/O相比降低0.21 mg/L。  相似文献   
153.
流域社会经济的水环境效应评估新方法及在南四湖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针对我国湖泊生态安全评估及“一湖一策”工作的需要,初步提出一种流域社会经济的水环境效应评估新方法,与以往思路不同的是,新方法体现了正向作用和逆向反馈、现状水平和未来演变趋势相结合的认知框架,并系统阐述了指标优选、评估标准确定、等级划分和不确定性评估方法.最后,选择水质良好的湖泊代表——南四湖开展案例解析.结果表明:通过当前水平和未来变化速率更能全面认识评估结果,也有利于确定流域社会经济系统调控战略的必要性及潜力、方向和阈值;南四湖评估指数从2000年的“Ⅳ级:较严重”提升到2010年的“Ⅱ级:较轻”,尤其是在2003年和2007年存在2个“跳跃式”提升,但若维持现状规模和高速发展速度,未来20年很可能呈现逐渐缓慢下降趋势,并长期处于“Ⅲ级:一般”水平;为了确保维持现状等级且稳中小幅度上升的趋势,到2030年,建议南四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控制在过去11年平均增长速度的75%左右以下,环境响应措施力度可能需要提升到评估标准的Ⅰ级水平.  相似文献   
154.
实验模拟了沉水植物苦草与挺水植物菖蒲生长情况下太湖梅梁湾地区沉积物磷的释放过程,并分别探讨了在2种植物生长过程中上覆水总磷(TP)及其各赋存形态溶解性有机磷(DOP)、可溶性正磷酸盐(DIP)、颗粒态磷(PP)的浓度变化过程。试验结果表明:菖蒲与苦草生长过程中,2种植物均大大降低了水体磷浓度,减缓了沉积物磷的释放速率。菖蒲对沉积物总磷释放的抑制效果优于苦草,针对不同的赋存形态磷,2种水生植物的作用效果有差异。苦草优势在于提高了对DIP的吸收利用和对环境因子DO、pH的改变,而菖蒲的优势在于更有效地抑制PP与DOP的释放。  相似文献   
155.
以透光的玻璃珠载体替代传统的生物膜滤池滤料,以纳米TiO2膜替代生物膜,利用纳米TiO2高效的光催化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节能环保水处理回用装置—光催化滤池,并通过实验测试了其降解有机废水的效率以及光强、pH值及涂膜次数对降解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一定时间的运行,该装置对甲基橙、亚甲基蓝及活性红B-2BF的降解率均达到70%左右;对于活性红B-2BF废水,紫外光的光强Φ(Φ=39)越高,废水的pH(pH=19)越高,废水的pH(pH=17)越低,玻璃珠的涂膜次数N(N=17)越低,玻璃珠的涂膜次数N(N=15)越多,降解效率越高。  相似文献   
156.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本文针对放射源监管现状,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放射源自动监控系统,研究了系统架构、实现技术和业务软件功能.该系统实现了对放射源的生命周期全过程跟踪管理.  相似文献   
157.
依据前期对施工废水水质的连续监测和分析检测结果,针对秦岭输水隧洞施工期废水水量较大、高SS等特点,基于水质矩阵分析原理,以废水处理后安全外排为约束,对各污染物进行权重分析,得出污染物对环境影响由高到低依次是SS、COD、Fe、NH3-N、TN、石油类。结果表明SS是制约隧洞施工废水安全外排的控制因子。根据废水污染物的构成,提出了以"混凝+沉淀+锰砂过滤+吸附"为核心的处理工艺,并用施工现场采集的废水以及人工模拟废水进行了实验室静态实验。结果表明,该处理工艺对悬浮物去除率达90%以上,对COD去除率约85%,对氨氮去除率约60%。处理后水质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Ⅱ类水体指标。  相似文献   
158.
进入冬季之后我国的空气质量愈发恶劣,雾霾天气在各地频繁出现.环境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网络媒体在环保宣传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同时,由于网络自身的缺陷,网络环保宣传也存在一些弊端。本文针对网络媒体在环保宣传中的利弊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9.
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水体总汞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王康  康世昌  郭军明  张强弓  黄杰  郑伟 《环境科学》2012,33(7):2288-2294
为研究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水体中总汞的时空分布特征,于2007~2010年对纳木错湖表层水及入湖河水进行了采样,检测了其总汞浓度,并分析了总汞浓度与降水量、河水径流量等的关系.结果表明,纳木错表层湖水和河水中的总汞质量浓度均值分别为(1.09±0.73)ng.L-1和(2.87±2.59)ng.L-1,显著低于受到汞污染的水体.近岸带湖水的总汞浓度在季风期远大于非季风期,而其浓度水平和空间变化明显大于湖心区.河水的总汞浓度季节变化明显,表现为季风盛期最高且波动最大,而季风期后最低,这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对你亚曲的定点观测表明,河水总汞浓度的时间变化与径流量一致.入湖河流总汞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在不同的时间表现不同,这可能是由河流的流域面积、流域内土壤汞本底值及补给方式的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0.
为探明管道沉积物的断面污染物分布特征,揭示梯度冲刷强度下沉积物的分层冲刷起动规律及其污染贡献特性,通过建立一套污水管道沉积物冲刷模拟装置,基于管道沉积物分层分布理论,揭示了沉积物不同断面颗粒粒径以及碳、氮、磷等污染物的含量变化规律.此外,根据无黏性沉积物初始运动的临界剪应力公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随粒径的增大,不同分层颗粒下理论临界剪切应力从0.038N/m2增加0.261N/m2;随设计水流剪切力从0.1N/m2增加到0.3N/m2时,沉积物对污水的TCOD贡献率从6.4%增加到46.3%,TN贡献率从25.3%增加到40.6%,而TP从42.9%降低到25.1%,且在各类污染物的附着含量对比下,随水流强度增大,冲刷起动的悬浮物为有机类污染物的占比最高.据此可知,粒径大小对污染物的污染负荷分布具有较大影响,且污染负荷分布对水流冲刷的溢流污染物浓度变化具有相关性.因此,明确管道沉积物分层冲刷水流强度及溢流污染物浓度变化有助于有效控制水体污染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