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安全科学   3篇
综合类   8篇
基础理论   8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分析了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阶段土壤的含氟量及氟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采用化学连续提取法研究不同石漠化阶段土壤氟的形态分布.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表层的全氟质量比为45.2~97.7 mg/kg,平均为65.6 mg/kg;水溶性氟的质量比为0.38~3.12 mg/kg,平均为1.44 mg/kg;2)随着石漠化的加重,土壤表层全氟总体上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水溶性氟的质量比则呈递减趋势;3)喀斯特地区土壤中全氟和水溶性氟在表土层中的质量比小于底土层;4)喀斯特地区土壤氟主要以残余态形式存在,占土壤全氟的96.62%,其次为水溶态,占2.19%,铁锰结合态、有机束缚态和交换态较少;5)喀斯特地区土壤全氟主要受土壤母质、生物作用和土壤无机胶体带电性能的影响,而水溶性氟主要受土壤无机胶体带电性能的影响;6)地域对喀斯特土壤的含氟量有显著影响,普定县土壤全氟及水溶性氟均显著高于荔波县,处于氟污染状态,荔波县则处于氟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2.
太湖地区农田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时空变异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陈效民  吴华山  孙静红 《环境科学》2006,27(6):1217-1222
对太湖地区农田土壤3种主要水稻土类型:白土、黄泥土和乌栅土在小麦和水稻生长期间土壤剖面中NH4+-N和NO3--N含量的时空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H4+-N在1a中的2月份和9月含量较高;4月份和11月的含量较低.NH4+-N在土壤剖面中的空间变异为土壤上层到土壤下层呈逐渐递减趋势,以表土层含量为最高,在40cm以下基本上趋于稳定.NO3--N的含量低于NH4+-N,在1a中小麦生长季节(旱作)高于水稻生长季节(水作);NO3--N在土壤剖面中的空间变异为:旱作时的土壤表层到底层迅速下降;但在水稻生长季节土壤剖面中表层土壤的NO3--N含量低于底层的NO3--N的含量,出现明显的淋溶现象.在旱作期间NO3--N随NH4+-N呈指数曲线变化,而在水稻生长期间没有这种关系.NH4+-N和NO3--N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的直线线性正相关关系.但NH4+-N和NO3--N仅在旱作时随土壤粘粒含量和土壤pH值的升高而呈对数曲线下降.  相似文献   
13.
莱州湾滨海盐渍土中铵态氮水平运移规律研究表明,铵态氮在水平方向存在运移,运移速率随供试示踪剂源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小,在20cm运移距离内,NH+4由于受到土壤胶体的吸附而逐渐降低,并呈幂函数关系;铵态氮的水平运移主要由土壤对铵吸附的饱和程度决定,而运移速率主要由铵态氮的浓度梯度和水势梯度控制。铵态氮水平运移速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大而升高,并呈指数曲线变化。铵态氮水平运移的浓度受非饱和土壤水扩散率的影响,并随非饱和土壤水扩散率的升高而呈幂函数曲线下降。  相似文献   
14.
太湖地区农田土壤中硝态氮垂直运移的规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模拟土柱和田间定期采样的方法对太湖地区农田土壤中硝态氮垂直运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饱和条件下,硝态氮垂直运移过程的穿透曲线呈现不对称形状和拖尾现象,主要由于土壤中存在着动水和不动水的比例不同和土壤的物理性质所致.在非饱和条件下,硝态氮运移过程的时间明显加长,穿透曲线的峰值增高,优先流不明显,穿透曲线平缓.与硝态氮结合的阳离子价数对硝态氮的垂直运移没有影响.试验区的硝态氮在土壤中的含量随季节的不同而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冬、春季硝态氮在土壤中的含量较高;夏、秋季则较低.地下水中的硝态氮污染现象不显著,主要由于土壤质地黏重,阻碍了硝态氮向地下水中的运移.  相似文献   
15.
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Cu、Cd、Hg三种重金属元素复合污染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Cu-Hg、Cd-Hg和Cu-Cd-Hg复合处理后小麦幼苗的苗高、单株地上部分鲜质量均低于单独处理的平均值;Cu-Hg、Cd-Hg复合处理的蛋白质含量、丙二醛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均高于单独处理平均值,Cu-Cd、Cu-Cd-Hg复合处理蛋白含量低于单独处理平均值,这可能是复合处理有增大效应;复合处理CAT活性低于单独处理平均值。  相似文献   
16.
刘魏魏  尹睿  林先贵  张晶  陈效民  李烜桢  杨婷 《环境科学》2010,31(4):10179-1084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通过单独或联合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RH)和接种多环芳烃专性降解菌(DB),研究了利用生物表面活性剂-微生物强化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修复多环芳烃(PAHs)长期污染土壤的效果.结果表明,添加鼠李糖脂和接种PAHs专性降解菌能促进紫花苜蓿的生长和土壤中PAHs的降解.培养90d后,RH、DB处理的PAHs的降解率分别为30.0%和49.6%,均高于对照处理(CK)(21.7%).RH+DB处理PAHs的降解率最高达53.9%,说明鼠李糖脂和PAHs专性降解菌协同作用显著.另外,随着PAHs苯环数的增加,其平均降解率逐渐降低,但是接种PAHs专性降解菌能够提高4环和5环PAHs的降解率.同时也发现土壤中脱氢酶活性和PAHs降解菌数量越高的处理,土壤PAHs的降解率也越高.所以添加鼠李糖脂和接种PAHs专性降解菌能够有效促进土壤多环芳烃降解.  相似文献   
17.
典型地区饱和土壤中硝态氮垂直运移及拟合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采用室内土柱模拟的方法, 研究了封丘地区农田土壤中硝态氮垂直运移规律. 结果表明: 在饱和条件下, 不同浓度硝态氮溶液(100mg·L-1、200mg·L-1)处理的土壤, 硝态氮运移的穿透曲线间无明显影响. 用含有不同价态陪伴阳离子(K+和Ca2+)的硝态氮溶液处理黄潮土0~30cm土层和风沙土, 硝态氮运移的穿透曲线基本重合; 而陪伴Ca2+硝态氮溶液处理的黄潮土30~60cm、60~90cm土层中硝态氮出流时间具有滞后效应. 硝态氮溶液全部运移出土体所需时间越长, 穿透曲线越平缓、峰值越低. CXTFIT2.0数学模型估算的稳定水流条件下饱和土壤中硝态氮淋失量具有较高精度, 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太湖水体中碱性磷酸酶的空间分布及生态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对太湖生态湖区进行分区的基础上,监测各湖区水体碱性磷酸酶活性、动力学参数以及常规水环境化学指标,探讨水体碱性磷酸酶活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太湖水体碱性磷酸酶活性(APA)、最大反应速率(Vmax)值及碱性磷酸酶反应米氏常数(Km)值分布均呈空间异质性;APA与Vmax值具有相似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即西岸河口区水体中APA值与Vmax值最大,分别为(9.43±5.30)nmol.(L.min)-1和(13.70±7.42)nmol.(L.min)-1,在其他湖区依次为湖心区>草型湖区>梅梁湾区>竺山湖区>贡湖区;草型湖区Km值(20.50±11.30)μmol.L-1>贡湖区>竺山湖区>梅梁湾区>湖心区>西岸河口区(9.17±3.46)μmol.L-1.太湖水体中Vmax与pH、总磷(TP)、叶绿素a(Chla)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pH=0.651 2**(p<0.01)、rTP=0.488 5**(p<0.01)、rChla=0.765 6**(p<0.01),但与水温、溶解性总磷(DTP)、正磷酸盐(PO43--P)无显著的相关性;Km值与TP浓度间呈显著的线...  相似文献   
19.
土壤水分对土壤中硝态氮水平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硝态氮示踪的风沙土和黄潮土中水分及其扩散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硝态氮水平运移速率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大,并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而增加.硝态氮水平运移速率随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变化呈指数曲线变化趋势.硝态氮水平运移浓度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少,并呈幂函数曲线变化,硝态氮水平运移浓度与含水量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硝态氮水平运移浓度还受到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影响,随土壤水扩散率的升高而下降,并在湿润锋(土壤干湿交界)面上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