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3篇
安全科学   51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98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三维电极法对印染废水脱色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维电极方法处理模拟印染废水的脱色进行了实验研究,初步探讨了三维电极处理印染废水的机理,对影响处理效果的各种因素,如曝气、填充物质种类、活性炭与铁屑重量比、槽电压、电极间距、初始废水pH值等进行了条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不曝气的脱色效果比曝气的脱色效果好;填充物为混合物活性炭与铁屑比活性炭、无填充物的脱色效果好;混合物活性炭和铁屑重量比为2:1时的脱色效果最佳;槽电压越高,脱色效果越好,但当大于某个值16v时,处理效果反而会下降;电极间距越小,脱色效果越好,但间距小于1.5cm时易短路而影响脱色效果;中性条件下的脱色率要优于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综合考虑,在不曝气,活性炭和铁屑重量比为2:1,槽电压为16v,电极间距为6cm,溶液浓度为200mg/L,pH=6的条件下,降解时间为90win,脱色率可达98.7%。  相似文献   
72.
采用白腐真菌去除阳离子红GTL,考察了温度、投菌量、阳离子红GTL浓度、pH、葡萄糖投加量等因素对阳离子红GTL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腐真菌对阳离子红GTL的最佳降解条件为温度30℃,阳离子红GTL初始浓度200 mg/L,投菌量10 g/L。在此条件下,阳离子红GTL模拟废水经白腐真菌降解45 h处理后,脱色率达98.9%,COD值下降了75%。该菌降解阳离子红GTL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  相似文献   
73.
详细综述了联合国、美国、北约和中国等国家和国际组织有关弹药和爆炸品的安全标准文件体系,包括制定目的、适用范围、主要内容和版本历程等,并对比分析了各安全标准文件体系有关爆炸品分级程序和试验方法的特点及其相关性。该研究对我国军事工业标准化建设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4.
脆弱生态区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农户的受偿意愿和家庭生计。论文以鄱阳湖区为例,采用实地问卷调查方法获取农户受偿意愿数据,然后通过Logistic方法建立了农户受偿意愿与单位耕地产值之间的关系。根据目前生态补偿措施实施效果与存在问题,提出了基于农户意愿的分别以耕地、 劳动力转移和生产结构调整为主要补偿对象的三种典型生态补偿模式。利用回归分析和年龄移算法,对湖区未来20 a三种生态补偿模式下的退田还湖生态补偿总额变化过程进行详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生产结构调整补偿模式较其他两种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为高效利用国家补偿资金提供了有效途径,还能充分发挥当地政府的积极性,为农业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75.
针对特殊地质结构及远距离下行钻孔孔内残留钻屑量大,排渣困难,钻孔有效利用率低,抽采效果不理想等不利影响,结合现有悬浮剂资料,配置一定密度的悬浮液并进行排渣技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悬浮液排渣能够排出钻孔中残留的钻屑,清洗钻孔,避免钻屑填埋煤层段,延长钻孔有效深度,提高瓦斯抽采效果,浅钻孔瓦斯抽采纯量提高27%,抽采浓度提高8%,深钻孔瓦斯抽采纯量提高110%,抽采浓度提高340%。为特殊地质结构下深钻孔排渣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6.
为研究十六烷值改进剂和消烟剂对柴油机燃用乙醇柴油时颗粒排放特性的影响,在乙醇柴油中加入0.1%(以w计)、0.3%和0.5%的十六烷值改进剂或消烟剂,并在YZ4DB3柴油机上分别对这些燃料的排气烟度、颗粒比排放和粒径分布等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含添加剂的乙醇柴油颗粒物排放远低于0#柴油,降幅在50%以上;与0#柴油相比,添加0.3%十六烷值改进剂的乙醇柴油降低颗粒排放效果较显著,降幅高达64.2%,而添加0.1%消烟剂的乙醇柴油颗粒物排放降幅更高达84.0%,表明消烟剂的降颗粒效果更加显著. 柴油机燃用柴油时,排放颗粒的粒径呈双峰分布,峰值分别在0.56和0.18μm左右;但燃用含添加剂的乙醇柴油时,排放颗粒的粒径则呈单峰分布,其峰值均在>0.56~1.00μm粒径范围内. 柴油机燃用含添加剂的乙醇柴油后,0.18~0.32μm粒径范围内的排放颗粒显著减少,但在>0.32~1.00μm粒径范围内增加;同时,排放颗粒物中的积聚模态颗粒占排放颗粒总质量的比例降低,而粗粒子模态颗粒的所占比例相应增加. 排气烟度与积聚模态颗粒质量分布密切相关. 研究结果表明,柴油添加剂能够显著改善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特性,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相似文献   
77.
闽江口水、间隙水和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利用GC-ECD和GC-MSD对1999年11月闽江口水、间隙水和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闽江口水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范围是0.532~1.82μg/L,间隙水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为4.54~13.7μg/L,沉积物(于重,以下讨论到的沉积物,无特别说明都是干重表示):28.79~52.07μg/kg;与其他河口如珠江口、九龙江口相比,闽江口的污染水平居中.间隙水的污染物浓度普遍高于其上覆水的浓度,而沉积物中的浓度大于间隙水、表层水,是由于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倾向于吸附在沉积物颗粒,并且通过再悬浮从底层向上迁移.对水体中有机氯农药各组分的含量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有机氯农药的主成分为:β-HCH,DDE,Heptachlor(七氯),Endosulfan Ⅱ(硫丹),Methoxychlor(甲氧滴涕).DDE、β-HCH、EndosulfanⅡ分别占DDTs、HCHs和硫丹的主要部分;有机氯农药各组分间有正相关性,表明其河口有机氯农药陆源的土壤输入与相似的环境行为;对该河口的污染水平进行了初步的评价,HCHs符合国家海水水质一级标准,DDTs则超过该标准.  相似文献   
78.
针对曝气生物滤池(BAF)曝气不均导致的处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基于Fluent软件,采用标准k-ε模型对BAF多种曝气管道的布置方式进行了不同维度的数值模拟研究。利用二维数值模拟,通过对单边枝状、中心枝状和环状3种曝气方式的流场分析,结果表明,单边枝状和中心枝状对应的曝气孔气量分布较均匀,而环状的4个弯角处由于相对低压造成曝气量少或无曝气;进一步就原型双边枝状曝气的三维数值模拟表明,各曝气口的曝气量都接近理论均值,标准偏差为7.67×10~(-5) m~3·s~(-1),可以取得较好的均匀曝气效果。本研究可以有效地助力曝气生物滤池的选型设计,以较低的成本实现高效节能的目标。  相似文献   
79.
为研究非调度因素对繁忙机场冬季航空器除冰保障能力的影响,缓解不完整信息条件下航空器除冰需求激增所引发的安全运行压力,采用多目标0~1整数规划构建除冰航空器分配模型,并以我国某典型冬季繁忙机场3年降雪季的13 681架次除冰航班为样本,比较多种非调度因素不同组合下的20种情境,分析非调度因素对航空器除冰保障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极端降雪天气下,充足的除冰资源投入比资源使用方式优化更能有效提升保障能力;小雪及无降雪(除霜)天气下,航班时刻编排不合理可能导致与除冰资源投入和利用无关的保障压力;除冰资源投入量及使用限制程度共同影响航空器除冰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80.
大气污染物的源排放是形成灰霾天气的内因,气象条件是形成灰霾天气的外因。本研究通过构建PM_(2.5)浓度的两段式分布滞后模型,结合自然环境因素及经济因素对PM_(2.5)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在第一段模型中构建了PM_(2.5)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分布滞后模型,第二段模型中构建了不同的大气污染源对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因素模型。大气污染物排放源主要包括工业源、生活源、机动车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源。在工业源中,工业废气重度污染行业是大气污染物排放主要的贡献者;在生活源中,燃煤消费量对大气污染物排放影响很大,这也是冬季供暖期间PM_(2.5)剧增的原因;在机动车源中,尽管黄标车的保有量仅占汽车保有量的10%左右,但却占据了颗粒物排放量的绝大部分。利用京津冀代表性城市PM_(2.5)日度数据研究得出平均气温、平均风速、日照时数、平均气压、降雨量、平均相对湿度、沙尘暴等因素对PM_(2.5)浓度的负向与正向作用。研究发现,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对PM_(2.5)浓度具有聚集的滞后效应,当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滞后一期、滞后两期、滞后三期大气污染物对PM_(2.5)浓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影响依次递减。构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污染源影响因素模型揭示一个地区煤炭消费量、工业废气重度污染行业工业增加值、黄标车保有量对该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对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