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6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120篇
安全科学   194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87篇
综合类   559篇
基础理论   83篇
污染及防治   53篇
评价与监测   49篇
社会与环境   27篇
灾害及防治   6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本文根据近年来鲁北地区枣粮间作的实践,详尽地分析了目前枣粮间作的三种主要类型及其生物学特性,对不同类型枣粮间作形式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论述,指出了该地区以粮为主是枣粮间作的适宜结构,即每亩地植枣树25~30株,小麦增产幅度为10~30%。  相似文献   
972.
介绍了溢流阀的激振和噪声特点,举例分析了液压系统产生振动和噪声的原因,归纳了液压故障诊断的基本方法,为其他故障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73.
974.
本文对1904年以来安徽省发生的以及邻省发生的对安徽省造成影响的共16个地震震例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适合安徽省的地震烈度衰减规律,并将其和已有的其它两组地震烈度衰减规律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975.
底泥修复中温度对微生物活性和污染物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分析底泥中微生物的酶活性以及污染物的释放规律,探讨了温度对河道底泥生物修复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泥中微生物的脱氢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但温度对纤维素酶的活性影响较小.4 ℃和10 ℃时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量和微生物的酶活性均较低,水质较稳定;20~37 ℃时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量明显增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能力有较大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较强.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30 ℃是进行底泥生物修复的适宜环境温度.此外,当pH为9.0以及添加葡萄糖时,底泥中微生物均表现出较高的脱氢酶活性.  相似文献   
976.
水肥气耦合对温室番茄地土壤N2O排放及番茄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水肥气耦合对温室番茄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提出适宜的温室番茄增产减排措施,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监测土壤N_2O的排放,分析水肥气耦合条件下土壤温度、灌溉水利用效率(WFPS)、NO~-_3-N、O_2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N_2O排放的影响机制.加气条件下设两个灌水水平0.6 W和1.0 W(分别代表亏缺40%灌溉和充分灌溉,W代表充分灌水时的灌水量)和3个施氮水平(120、 180和240 kg·hm~(-2),分别代表低、中和高氮,以50%F、 75%F和F表示,其中F为当地推荐施氮量),以不加气充分灌溉(O为加气灌溉,CK为常规滴灌)条件下3种施肥水平为对照,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充分灌溉(W2F1O、W2F2O和W2F3O)的N_2O累积排放量较亏缺灌溉(W1F1O、W1F2O和W1F3O)处理平均增加了55.7%(P0.05);高氮条件下(W1F3O、W2F3O和W2F3CK)土壤N_2O排放较中氮和低氮平均增大13.4%和43.8%(P0.05),充分灌溉条件下加气处理(W2F1O、W2F2O和W2F3O)较相应不加气处理(W2F1CK、W2F2CK和W2F3CK)N_2O排放平均增加11.2%(P0.05).加气、施氮量和灌水量的增加可增加番茄产量和单产N_2O排放量.高氮处理番茄产量和单产N_2O排放量较中氮处理分别增加了12.5%(P0.05)和3.9%(P0.05),高氮处理番茄产量和单产N_2O排放量较低氮处理显著增加了30.4%和9.6%(P0.05),加气充分灌溉较加气亏缺灌溉处理番茄产量和单产N_2O排放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9.7%和18.7%(P0.05),加气处理(W2F1O、W2F2O和W2F3O)较不加气处理产量(W2F1CK、W2F2CK和W2F3CK)平均增加了10.4%(P0.05),单产N_2O排放量增加但不显著.灌水量增加、施肥量降低、加气均可显著增大肥料偏生产力,减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IWUE).综合考虑N_2O累积排放量、作物产量、氮肥利用效率、IWUE和单产N_2O排放量,得出加气低氮充分灌溉为较优的管理模式.本研究结果为温室番茄的增产减排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77.
河套灌区地下水化学演变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地下水资源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的重要资源,但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深入探究地下水化学演变特征及形成机制,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套灌区永济灌域为研究区,综合运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该区域地下水化学演化特征并阐明了地下水化学的形成机制,说明不同因子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阳离子以Na++K+为主,阴离子分别以Cl-和HCO3-为主,且Na++K+和Cl-离子具有较高的空间变异性,是决定地下水盐化的主要因子,地下水化学类型以Cl-Na、HCO3 ·Cl ·SO4-Na和HCO3-Na型为主;通过聚类分析,研究区地下水可分为4类(A1、A2和B1、B2类),其中A1类地下水为高矿化度Cl-Na型水,A2、B1和B2类地下水主要为HCO3 ·Cl ·SO4-Na和HCO3-Na型水,结合因子分析,该区域地下水化学主要受"盐化"作用、碳酸盐岩溶解作用和人类活动影响,影响程度分别占了45.976%、23.853%和16.678%.蒸发盐岩溶解和阳离子交换作用是研究区Na+和Cl-积聚的重要来源,农业灌溉(对土壤盐分的淋洗)和干旱(蒸腾蒸发强烈)是地下水盐化的关键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78.
本研究针对混合气体选择性分离和二氧化碳捕获等问题,在小分子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三氟乙酸的作用下控制纵向生长,通过金属铜离子与卟啉配体的自组装形成花状二维金属有机框架材料(2D Flower-like Cu-TCPP),进一步冷冻干燥获得低密度纯2D Flower-like Cu-TCPP气凝胶.元素含量分析显示,2D Flower-like Cu-TCPP可以充分暴露金属活性位点,克服传统三维纳米材料内部位点难以被利用的缺点;比表面积(BET)分析显示,2D Flower-like Cu-TCPP比表面积为321.92 m2·g-1,主要孔道尺寸分布在1.8 nm左右.由于充分暴露出金属活性位点Cu-O-Cu,对CO2、N2和CH4表现出优异的吸附分离性能.根据Langmuir吸附等温线拟合得到,CO2、CH4和N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7.357、2.852、2.002 mmol·g-1.CO2/N2、CO2/CH4和CH4/N2的最大分离系数分别为9.86、2.52和4.00.2D Flower-like Cu-TCPP在碳捕获、混合气体选择性分离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79.
对电力建设工人进行安全心理过程风险评价,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电力建设事故的发生。基于电力建设工人安全心理过程分析和已有的研究成果,设计了具有13个安全心理过程影响因素的鱼刺图;根据影响因素设计专家问卷调查表(I),确定了安全心理过程13个影响因素的权重顺序,并选取前6个关键因素制作问卷调查表(II),对某项目部150名工人进行问卷调查,得到安全心理过程风险评价值;通过构建电力建设工人安全心理过程可拓优度风险评价模型,综合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6个指标的权重,并计算各指标的关联度值,从而得到风险等级,最终确定该项目部一线工人安全心理过程风险等级处于III级(良)。该模型实现了安全心理过程评估的定量化,对电力建设工人安全心理过程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80.
以陕蒙接壤处典型煤炭开采与加工区的地表灰尘和煤矸石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布点取样的原则共采集研究区域灰尘样品93个,含煤矸石样品10个.采用GIS空间分析、污染生态负荷指数、人群健康风险评价等方法,对该地区灰尘中的As、Co、Cr、Cu、Hg、Mn、Ni、Pb、V、Zn 10种金属元素含量、空间分布、环境污染及其儿童与成人的健康风险进行研究与评估,并借助富集系数和XRD分析对灰尘中金属元素的累积与来源进行了探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地表灰尘中Co、Hg、Pb、V的平均浓度值均超过了陕西省土壤背景值,其中Hg与Co污染较重.中小型煤矿和运煤路线区域的金属元素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大值.煤炭开采区灰尘和煤矸石中金属元素As、Cr、Cu、Mn、Ni、V、Zn、Co、Hg和Pb浓度分布特征和富集系数分布较为相似,通过富集系数与XRD分析表明灰尘中的这些元素更倾向于来自煤矸石的碎屑粉末,特别是中小煤矿的开采、运输和煤矸石堆放等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虽然该地区的总体污染水平暂时处于无污染状态,但小型煤矿和运煤路段附近的污染负荷明显偏高.从总体上看,灰尘中金属元素对该地区成人和小孩不存在非致癌风险,致癌风险也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小型煤矿聚集区与包府公路路段存在儿童不可耐受的健康风险.相比之下,金属元素对儿童的风险均大于成人(除Co外),而Cr非致癌风险的贡献较大,As、Cr、Ni均存在一定程度致癌风险(致癌总风险指数TCR值相对其它元素较大),尤其是元素Ni与Cr,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