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78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129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32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71.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硅藻水华爆发趋势加剧,并对水生态及供水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明确其形成原因并探索高效的防控技术至关重要.目前关于淡水硅藻水华已有较多研究成果,但缺少系统性整理.淡水硅藻水华爆发的关键因素为温度、光照、营养盐和流速.在原位防控方面,生态调度和扬水曝气等物理技术较为成熟,低剂量的化学药剂处理效果不佳,而生物方法的实施会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联合使用混凝剂和助凝剂或氧化剂可以有效去除硅藻,但硅藻水华范围的扩大致使部分水厂未能及时调整工艺,影响制水效率.本文对硅藻水华的成因及防治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与蓝藻水华进行比较,并展望后续研究热点,对确保饮用水安全和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2.
运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以及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的三维荧光光谱(EEM-PARAFAC)技术,对周村水库秋末同温混合初期的沉积物间隙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光谱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周村水库沉积物间隙水DOM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并无明显特征峰,吸收系数的变异系数在50%~330%之间,表明其性质在不同深度上存在差异;E2/E3、E3/E4随深度增加,说明富里酸所占DOM的比例随沉积物深度增加而升高;三维荧光光谱中分离了4个组分,分别为类富里酸(C1、C2)、类蛋白(C3)和类腐殖酸(C4);类蛋白(C3)与类腐殖酸(C4)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R=0.905);DOM总荧光强度以及各组分荧光强度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但DOM中腐殖质所占比例随深度逐渐增加,各样点间各荧光组分的荧光强度与组分比例差异显著;水库沉积物间隙水的高FI(1.8~2.0)和BIX(>1.0),以及低HIX(<4.0)的荧光特征指数,说明不同深度DOM的腐殖化程度低,均来源于微生物作用.  相似文献   
173.
从底泥中分离出1株低温贫营养好氧反硝化细菌SY13,经常规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测序,鉴定出细菌SY13属于Acinetobactersp.。考察了温度、pH、C/N比及接种量对菌株SY13硝酸盐还原活性的影响,初始硝酸盐浓度为15mg/L左右,温度为15℃时低温贫营养好氧反硝化细菌SY13的硝酸盐去除率为49.26%,在中性环境适应性较强,pH值为7.0时72h的硝氮去除率达到58.08%,随着C/N比不断增加,菌株SY13硝酸盐的去除效果逐渐增强,接种量为10%时,菌株SY13培养72h后的硝氮去除率可达到59.62%。  相似文献   
174.
1株贫营养好氧反硝化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脱氮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巍  黄廷林  苏俊峰  王春燕  黄卓  李娜 《生态环境》2010,19(9):2166-2171
从水库底泥样品中,以硝酸盐为唯一氮源进行驯化、分离筛选出1株能在贫营养及好氧条件下进行高效反硝化的菌株PY8,经过电镜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并基于16SrDNA序列结果,构建了该菌株的系统发育树,最终确定菌株PY8为根瘤菌Rhizobiumsp.。考察了初始pH值、温度、C/N、初始硝酸钠质量浓度、投菌量对菌株PY8硝酸盐还原活性的影响,以及该菌株的异养硝化性能。结果表明,在pH6.0~10.0,温度25~30℃,C/N1.0~9.0,初始硝酸钠质量浓度0.01~0.50g·L-1,投菌量1%~15%时,菌株PY8培养72h后的硝氮去除率可达到95%以上。另外,该菌株具有同时硝化-反硝化作用,在培养过程中氨氮去除率可达到58%左右。实验结果表明,菌株PY8在微污染水体生物脱氮领域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5.
西安市黑河金盘水库是西安市的重要供水水源地,为了解重金属污染状况,对黑河金盘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Cd、Zn、Cr和Pb的污染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用EDTA铵盐溶液单一提取法和BCR连续提取法分别研究了黑河金盘水库沉积物中Cd、Zn、Cr和Pb的生物有效性和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黑河金盘水库沉积物中Cd和Cr含量分别为1.68±0.81 mg/kg和87.05±9.33 mg/kg,高于中国水库底泥重金属含量背景值。沉积物中Cd的单项潜在生态风险系数远大于其它重金属,高达100.8,具有较强的生态危害性;而其它三种重金属只显示出轻微的生态危害性,因此Cd是黑河金盘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的主要贡献者。沉积物中Pb主要以可还原态形式存在,Cd的赋存形态除残渣态外,主要以更易从沉积物孔隙水向上覆水体释放的水溶态、可交换态形式存在。各采样点沉积物中Zn和Cr的生物有效态含量与总量之比B/T值均小于5%,潜在环境效应微弱;而Pb的B/T值在50%~60%范围内,Cd的B/T值均大于10%,最高可达76.2%。上述数据表明沉积物中Pb和Cd的生物可利用性程度较高,具有较强的潜在环境危害性。  相似文献   
176.
为探明人工强制混合过程对水体藻类群落演替的作用影响机制,本研究利用扬水曝气系统对金盆水库主库区水体进行原位人工强制混合,对系统运行过程中水库水体理化参数及藻类进行原位定点监测.结果表明,金盆水库水体藻类共6门28属51种,扬水曝气系统的人工强制混合作用可显著抑制水体藻类的生长,并对其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扬水曝气系统运行前,藻类主要分布在表层水体,其中以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优势种属;扬水曝气系统运行后,表层水体藻密度大幅降低,藻密度垂向分布趋于均匀,优势种属有向小环藻属(Cyclotella sp.)演替的趋势.本研究利用冗余分析(RDA)方法,结合临界层理论(critical depth theory)和藻类生长特性,分析了人工强制混合过程中金盆水库水体藻类群落结构时空演替和主要理化参数变化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扬水曝气系统的人工强制混合作用主要通过迅速破坏水体热分层稳定性和显著增加水体混合深度(Z_(mix))来影响藻类群落结构的时空演替.  相似文献   
177.
湖泊和水库等水体富营养化通常会引起藻类水华暴发. 已有较多研究总结了光照、温度、营养盐等环境因素对藻类水华发生的影响方面的进展,但缺乏对水动力因素影响藻类生理生态学乃至水华发生等方面的研究总结. 本文通过梳理水动力条件对藻类生长、种群结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及临界流速和人工混合对藻类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发现:在藻类生理学方面,水动力条件主要影响藻类的生长、细胞形态、营养盐吸收、光合作用活性和酶活性的变化;在藻类生态学方面,不同藻类对应的临界流速有所差异,水动力条件的变化会导致优势种之间的转变;人工混合使局部水体藻细胞密度降低进而改善水质. 对今后的研究热点进行展望:后续仍需进一步研究水动力条件对藻类生理的影响,不仅是酶活性和相关物质的吸收,还应包含胶被、产毒特性和基因序列等方面;应用于实际湖库的临界流速、水体扰动方式、扰动时间、扰动频率和最佳深度的探究,旨在推进藻类水华控制、保障水质安全等方面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78.
利用建筑石膏粉和医用石膏粉进行了去除太湖水中磷的实验研究,单位重量石膏粉除磷量与溶液中磷浓度正相关,石膏粉除磷量随着pH值的增加而增加,2种石膏粉除磷规律在pH值为6和7时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极限除磷质量比分别为0.070 4 mg/g和0.047 6 mg/g;在pH值为8~10的条件下除磷效果明显提高,吸附除磷量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随着水碱度的升高石膏粉的除磷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179.
为探究水源水库春季分层期(3~5月)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其与水质的关系,以李家河水库为例,采用原位监测耦合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水体水质及反硝化细菌群落相对丰度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通过高通量测序,鉴定为4门13属,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在52.5%~70.6%,时间尺度总体呈降低趋势(P<0.05),空间尺度上表层和中层高于底层(P<0.05),表层与中层无差异(P>0.05);识别出具有反硝化功能细菌8属,其中优势菌属(相对丰度>1%)为脱氯单胞菌属(Dechloromona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脱氯单胞菌属相对丰度在时间上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假单胞菌属在时间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此2属在空间上无差异(P>0.05);细菌多样性及丰富度变化基本一致,时间上呈先升高后减低的趋势,空间上随深度逐渐升高;(2)本研究期间水库水体ρ(总氮)为2.35~2.91 mg·L-1,氮素污染较为严重,3月和4月垂向水体总氮基本一致且呈降低趋势,5月...  相似文献   
180.
西安市某地下水源水厂石英砂滤池中滤料表面形成的氧化膜催化活性很低,基本不具备去除铁、锰、氨氮的能力,出水安全隐患较高,因此在中试滤柱系统中评价了石英砂滤料除铁(Fe2+)、锰(Mn2+)、氨氮(NH4+-N)效能,并进行活性滤料的性能优化.在此基础上,在水厂原有石英砂滤池中进行活性滤料的原位制备.结果表明,水厂石英砂滤料基本不具备去除Fe2+、Mn2+、NH4+-N能力.在中试滤柱系统中,经过3d挂膜,低浓度Fe2+、Mn2+、NH4+-N的去除率均可达93%以上.在滤池中进行原位改造后,进水NH4+-N浓度为(0.3±0.05) mg/L时,去除率由28%提高到90%,进水Mn2+浓度为(0.3±0.05) mg/L时,去除率由50%提高到80%.进一步分析滤料表征发现,改造后滤料形貌和结构均发生了改变.XRD分析结果表明,改造后滤料产生了新峰,证明了滤料具备了活性.改造后可满足案例水厂净水安全的需要,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