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06篇
安全科学   47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251篇
基础理论   53篇
污染及防治   27篇
评价与监测   35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基于Fluent对压缩空气泡沫在长距离管道中的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将压缩空气泡沫近似为弥散流,采用Saplart-Allmaras模型模拟了不同管径下压缩空气泡沫以及不同泡沫原液浓度的AFFF泡沫在长距离管道内的流动及压降变化。模拟结果表明,随着距离变化,各管径管道内压降均呈现线性变化,且随着压缩空气泡沫的流动,压降线性增大。管道管径对管内压降变化具有显著影响,管道直径越小,管道内压降越大;泡沫原液浓度对压降的影响较小,且压缩空气泡沫在长距离输送中的压力随距离线性衰减。将模拟结果与长距离输送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误差在10%以内。  相似文献   
42.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固体废物产生呈强度高、利用不充分的状态,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随着风险意识的加强,准确评估固体废物的环境风险,已经成为确定固体废物管控目标、边界、优先序的重要基础. 由于固体废物的特性复杂、处理链条长、流动过程受区域发展特征的影响,其环境风险呈现风险因子多元、空间异质性强、不确定性高、易产生长期累积性风险等规律. 现有的固体废物环境风险评估大多基于源项分析,针对特定环节或设施开展定量或半定量的污染物暴露与健康风险评估,缺乏对全过程的系统性分析,无法从全局及区域上综合评估固体废物的环境风险水平. 因此,本文提出固体废物全过程精细化环境风险评估框架,包括固体废物全生命周期路径梳理及特征识别、风险因子及其释放转运过程辨析、受体的最大可接受环境风险水平评估、基于多评价指标的固体废物环境风险的量化,以期为实现固体废物环境风险精细化管控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3.
文章主要对海上油气田开发工程建设阶段和运营阶段可能发生的溢油事故进行风险识别,并对部分溢油事故做定量分析,对溢油事故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分析,进而针对井喷事故、平台储罐泄漏事故、海管/立管事故及船舶碰撞事故提出风险防范的措施。  相似文献   
44.
生物质能(Biomass energy)是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其中多年生芒属C4植物(Miscanthus)由于具有巨大碳固定能力而成为潜力巨大的生物质能植物。中国是芒属植物芒草起源中心,但相对于欧洲国家应对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而采取的芒草研究与应用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长期以来传统的草地利用模式,决定了在南方草地的研究显著少于北方,近年来芒草在华南地区的运用研究集中于生态修复,对草本植物群落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 CO2气体交换能力的研究仍然相当缺乏,在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增长及全球变暖背景下,生物质能植物及其碳汇功能的相关研究尤显重要。我国南方近6700万hm2退化丘陵草坡急待恢复或处于恢复中,草坡地芒属植物符合生物质能植物标准,施肥少,害虫少,农药输入少,能够有效地利用光、水等自然资源。考虑到C4植物具有比C3植物更强的光合作用能力,高光能利用率C4芒属植物的碳固定能力及能源潜力值得重视,但缺乏科学的碳动态和碳收支评估。综述了国内外芒草生物量特征与生物质能潜力研究现状,重点论述芒属植物生态系统水平的碳动态和收支能力研究,探讨了系统水平更客观评估芒属碳源汇(Carbon sequestration)功能的方法,基于生物量过程的研究结果及华南地区草坡研究历史和现状,为草坡地生物质能的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相关对策,强调在我国南方开发和利用芒属植物资源具有重要能源价值和经济、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45.
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了DBTCl对妊娠d6雌小鼠和成年雄小鼠外周血液中雌二醇和睾丸酮水平的影响.每天按小鼠体重一次腹腔注射0.025~0.400μg/kgd-1DBTCl,共染毒7d.实验条件为(22±2)℃和光暗=12h12h.结果表明,处理组睾丸酮和雌二醇的含量随处理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当w(DBTCl)≥0.05μg/kg时,二者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雌二醇含量的增加比睾丸酮更为显著CK雄性小鼠睾丸酮浓度为(2.88±0.72)ng/mL,在0.40μg/kg剂量组达到(9.95±2.5)μg/mL时,约为CK的3.5倍;而CK和0.40ng/kg剂量组妊娠小鼠雌二醇浓度分别为(30.32±5.43)ng/mL和(287.57±51.13)ng/mL,相差约9.5倍.文中还就DBTCl对小鼠血液中激素含量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图1表2参20  相似文献   
46.
黄玉洁  张焕祯 《环境工程》2012,30(4):1-3,35
为了提高人造沸石对地下水中铬(Ⅵ)的去除能力,采用氯化铝对人造沸石进行改性。确定最佳改性条件:20%氯化铝溶液,液固比12 mL/g,室温下以180 r/min振荡改性8 h;最佳除Cr(Ⅵ)条件:pH值为4~8,液固比为33.3 mL/g,室温下水浴恒温振荡2 h。改性沸石对铬(Ⅵ)的吸附符合Langmuir及Freundlich等温线方程,由Langmuir吸附等温线可得其吸附容量为5.624 mg/g。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水样中铬(Ⅵ)浓度可由5 mg/L下降到0.026 mg/L,低于0.05 mg/L,满足GB/T 14848—93《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相似文献   
47.
用硫酸改性的粉煤灰作为吸附剂,处理含铬(Ⅵ)为5mg/L地下水,最佳条件为:pH=2,液固比10000:3,25℃下反应3h。处理后水样铬(VI)浓度0.03mg/L,满足(GB/T 14848-93)《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在不改变原水pH条件下,增加粉煤灰用量,水样中铬(VI)浓度也可由5mg/L降至0.05mg/L。同时,吸附剂对铬(VI)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线。  相似文献   
48.
恩施大龙潭水利枢纽于1995年5月完成环境影响评价,2003年8月开工建设,2006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2006年10月进行竣工环保验收,验收审查时专家组发现,大坝下游至清江与带水河汇入口约700 m清江江段出现脱水现象,环保主管部门提出通过技术改造使大龙潭水利枢纽直接释放生态流量至电站坝下游,通过技术经济论证,大龙潭水利枢纽工程实施在水库大坝左岸8#坝段,将一处原用于龙凤坝自来水供给的预留管道口管道上追加连接一根长107 m直径为1.4 m的管道,将大坝上游的水引至左岸导流洞,在导流洞出口处安装一台1 600 kW小机组发电将出水直接放坝下游清江,使该河段电站坝下游脱水状态得到了恢复,经济和环境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49.
国内外建筑施工扬尘排放因子测试方法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包括源清单法、源模型法、受体模型法及组合方法,源模式法解析结果受源清单影响较大,导致源模型法和受体模型法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建筑施工扬尘的贡献存在较大争议。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建筑施工扬尘排放因子测试方法,结果发现:1)国内外现场测试建筑施工扬尘排放因子的方法较多,但不同测试方法比较的案例较少; 2)国内外建筑施工扬尘排放因子差异较大,缺乏造成差异原因的深入分析; 3)建议在某一典型建筑工地开展施工扬尘排放因子测试方法对比研究,确定最佳的测试方法,并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施工阶段开展排放因子研究,为编制建筑施工扬尘排放清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0.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人类活动密集地区,良好的植被覆盖对于维持区域生态环境稳定、增进居民生活福祉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气温、降水和太阳辐射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探究了1982~2019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评估了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等非气候因素对NDVI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2~2019年研究区NDVI变化趋势具有明显区域性、阶段性和季节性差异,就区域平均而言,2000年以前(第一阶段)的生长季NDVI比2001年以后(第二阶段)增加更快,而两阶段春季NDVI增加速率均为各季节最快;(2)同一阶段NDVI与各气候因子的关系在不同季节存在差异,而同一季节NDVI的主要气候控制因子在不同阶段也不一致,并且NDVI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具有很大空间差异.总体上,1982~2019年研究区生长季NDVI的增加与气温的持续上升关系紧密,第二阶段降水和太阳辐射的增加也产生了积极作用;(3)相比于人类活动等非气候因素的影响,气候变化对近38年来研究区生长季NDVI变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