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7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358篇
安全科学   99篇
废物处理   71篇
环保管理   85篇
综合类   623篇
基础理论   196篇
污染及防治   332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38篇
灾害及防治   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非线性回归法计算曝气设备清水氧传递系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对比作图法、线性回归法和非线性回归法计算曝气设备清水氧传递系数(KLa)各自的优缺点。指出在实际测定曝气设备性能中,使用非线性回归法计算KLa更加可靠.而且可以使测试过程更加容易控制。所以在实际测试过程中,推荐使用非线性回归法计算KLa。  相似文献   
162.
 以鲤鱼为实验生物,应用流动式摄取及释放装置,进行了2,6-二硝基甲苯(2,6-DNT)的生物浓缩与释放研究。取得了2,6-DNT在鲤鱼(全鱼)、肝及肠部的生物浓缩曲线。全鱼的浓缩曲线可以稳态(平台式)曲线描述,但是肝、肠部浓缩曲线均呈峰形。肝部峰快速下降后渐趋稳态,肠部峰下降未得稳态。峰形,肝在先,肠在后。对比2,6-DNT在全鱼及肝、肠的生物浓缩曲线,并参照报道(1,2)指出,全鱼摄取曲线上各点所表现的浓度值为各时刻鱼体内各组织摄取化学品总重对全鱼重量的比值。肝、肠部峰形曲线预示了在肝、肠内生物浓缩过程发生了生物转化作用。对全鱼的生物浓缩过程应用单区一级动力学模型,求得BCF值与消除速率常数K1与K2,由K1/K2计算得到的BCF值与实测值相符。释放较慢,释放曲线呈双曲线形,半减期为4.8h。  相似文献   
163.
三唑酮对大型溞21天慢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唑类杀菌剂是一种在农业上广泛应用的广谱性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在农田施用后能够向土壤深处迁移和扩散,从而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体,因此三唑类杀菌剂对土壤生态环境能够造成一定的破坏。选择三唑酮为研究对象,参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ement,OECD)标准方法研究三唑酮对大型溞的慢性毒性效应。21d慢性毒性研究结果表明,大型溞繁殖指标-内禀增长率是对三唑酮最为敏感的毒性参数。其慢性毒性下限值(LCL)和慢性毒性上限值(UCL)分别为40和80μg·L-1。三唑酮对于第2代大型溞,染毒的影响比对第1代的影响更大。对第2代恢复的大型溞除了第1次产卵数没有显著性差异,其他指标都有所变化,这说明毒物被转移到子代中。  相似文献   
164.
基因工程菌在厌氧膜生物反应器中对偶氮染料废水的脱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染和染料废水色度大,COD高,可生化性差.采用基因工程菌Escherichia coli JM109(pGEX-AZR)在厌氧膜生物反应器中,对模拟偶氮染料废水进行脱色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对酸性红B有很好的脱色能力,且启动期短,脱色效率高,脱色率稳定在95%以上,对COD的去除率能达到68%.系统运行过程中,反应器内生物量稳定在0.4 g/L.EPS与生物量变化趋势一致,先升高后降低;pH值在运行初期由6.5降至6.2,后维持在6.6左右.系统运行27 d后进行第一次膜清洗,膜通量恢复为初始值的92%,系统运行周期约为26 d.  相似文献   
165.

Microbial communities are important for high composting efficiency and good quality compost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the changes of physicochemical and bacterial characteristics in composting from different raw materials, including chicken manure (CM), duck manure (DM), sheep manure (SM), food waste (FW), and vegetable waste (VW). The role and interactions of core bacteria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maturity in diverse composts were analyzed by advanced bioinformatics methods combined sequencing with co-occurrence network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obviously different bacterial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in composting from diverse sources. FW had a low pH and different phys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to other composts but they all achieved similar maturity products. Redundancy analysis suggested total organic carbon, phosphorus, and temperature governed the composition of microbial species but key factors were different in diverse composts. Network analysis showed completely different interactions of core bacterial community from diverse composts but Thermobifida was the ubiquitous core bacteria in composting bacterial network. Sphaerobacter and Lactobacillus as core genus were presented in the starting mesophilic and thermophilic phases of composting from manure (CM, DM, SM) and municipal solid waste (FW, VW), respectively. SEM indicated core bacteria had the positive, direct, and the biggest (>?80%) effects on composting maturity. Therefore, this study presents theoretical basis to identify and enhance the core bacteria for improving full-scale composting efficiency facing more and more organic wastes.

  相似文献   
166.
采用“含有配制油基钻井液用主乳和油相的Winsor I微乳液+臭氧氧化”联合工艺对油基岩屑进行处理,Winsor I微乳液处理油基岩屑后的所得基础油和部分主乳进入平衡油相,可以用来配制油基钻井液,臭氧氧化对岩屑进行深度处理,进一步降低岩屑表面含油量。论文以处理后岩屑含油量为指标,系统优化了微乳液组成、微乳液清洗油基岩屑工艺和臭氧氧化工艺。实验结果建议微乳液组成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配制油基钻井液用主乳(2:1)”混合乳化剂浓度为6wt%,正戊醇浓度5 wt%,柴油浓度36 wt%,其他为盐水。推荐微乳液清洗条件为固液比1:5,室温下搅拌清洗60 min。此条件下岩屑含油量可以降低至1.41 wt%,微乳液重复使用4次后,岩屑含油量仍可以保持在2.0 wt%以下。臭氧氧化深度处理时,建议工艺条件为臭氧氧化时间40 min,清水pH=7,固液比1:5,臭氧流量5 mg/min,处理后岩屑含油量可降低至0.36wt%。  相似文献   
167.
为了兼顾钢筋混凝土(RC)柱抗剪承载力分析的计算精度和简便性,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力学机制的RC柱抗剪承载力简化模型。首先基于变角桁架-拱模型理论,结合变角桁架模型的力平衡条件以及变角桁架模型和拱模型之间的变形协调条件,建立了RC柱抗剪承载力分析的理论模型;然后利用38组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别确定了混凝土、箍筋和拱模型的抗剪承载力贡献系数近似取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R C柱抗剪承载力分析的简化模型;最后通过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计算精度和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可以合理分析混凝土、箍筋和拱作用的抗剪承载力贡献,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而且计算公式较为简洁。  相似文献   
168.
双酚A(bisphenol A,BPA)是一种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双酚B(bisphenol B,BPA)作为其替代物,使用量逐渐增多.一些研究表明,BPB也具有内分泌干扰效应,但是其对鱼类性别分化的影响尚无报道.本文将斑马鱼胚胎暴露于不同浓度的BPB中至受精后60 d(days post fertilization,dpf),研究BPB对斑马鱼性别分化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10、100和1000μg·L-1的BPB暴露导致斑马鱼性别比例向雌鱼偏离,雄鱼的精巢中发育出初级卵母细胞,并导致斑马鱼体内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水平升高,睾酮(testosterone,T)水平降低,表明BPB对斑马鱼具有雌激素效应.从基因水平探讨这2种物质导致斑马鱼雌性化的原因,发现BPB使卵巢分化相关基因foxl2的表达水平上升,精巢分化相关基因dmrt1、amh和sox9a表达水平降低,并进一步提高了芳香化酶基因cyp19a1a的转录水平,促进E2的合成,导致斑马鱼的性别分化过程发生异常.  相似文献   
169.
双酚A(bisphenol,BPA)的内分泌干扰性导致许多国家出台了管控措施,双酚F(bisphenol F,BPF)作为其替代物被大量使用,并广泛存在于水体和食品中,导致人群和野生动物长期处于其慢性暴露过程中,可能会威胁人类和生态健康.以斑马鱼胚胎为研究模型,将其暴露于不同浓度的BPF中至受精后144 h(hours post fertilization,hpf),研究BPF对斑马鱼胚胎发育阶段的内分泌干扰作用.结果表明,BPF能够导致斑马鱼的畸形率升高,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斑马鱼胚胎暴露于100μg·L-1和1000μg·L-1 BPF后,引起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水平升高,甲状腺素(thyroxine,T4)和类固醇皮质醇(corti-sol,C)水平降低;而10μg·L-1以上浓度BPF导致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的水平显著性升高,睾酮(testosterone,T)水平显著性降低.另外,BPF导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ypothalamic-pituitary-thyroid,HPT)轴、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HPG)轴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上一系列基因表达水平发生改变,这些改变会影响斑马鱼的内分泌功能,进而可能会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0.
冶炼企业周边农田土壤的多环芳烃污染及其细菌群落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环芳烃是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后可能产生多方面生态效应。为研究多环芳烃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选取南京某冶炼企业周边农田样品,在分析污染物含量基础上,采用高通量测序、定量PCR等方法综合评价了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组成以及多环芳烃降解细菌丰度等特征。17个土壤样品中,多环芳烃总量为0.25~31.08 mg·kg-1,并具有随污染源距离增加而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如p H相比较,多环芳烃污染对土壤细菌的总体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多环芳烃与潜在降解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和降解功能基因(芳香环羟基化双加氧酶,PAH-RHDα)拷贝数显著正相关。污染较重样品的克隆、测序分析表明,土壤中PAH-RHDα基因主要属于革兰氏阳性细菌nid A3/fad A1类群,且与分支杆菌相关序列较为接近。这些结果综合评价了冶炼企业周边农田土壤多环芳烃污染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提示土壤污染在多环芳烃潜在降解细菌中的富集作用,将为后续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