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9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129篇
安全科学   90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52篇
综合类   456篇
基础理论   126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29篇
社会与环境   35篇
灾害及防治   3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9 毫秒
831.
通过构造不同所有制企业应用区块链技术情形下的目标函数与行为动机模型,分析区块链发展水平对制造业数字化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并以区块链产业兴起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基于2003~2017年我国93个环保重点城市的面板数据系统评估区块链技术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区块链的应用能够倒逼企业实现以效率提高为特征的绿色转型,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治污成本分别降低26%和17%,并且在使用了工具变量、三重差分、PSM-DID、安慰剂等多种方法进行检验后结论依然稳健.此外,中介效应分析显示当前阶段绿色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优于数字化全要素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最后,基于企业所有权特征的异质性分析显示国有区块链企业在促进制造业绿色转型中的表现优于非国有企业,而基于城市特征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区块链企业对二产占比高和单位GDP能耗高的城市制造业转型促进效应更强.本文丰富了区块链应用与实体经济发展领域内的理论研究,有助于更全面的认识数字经济影响我国制造业绿色发展的作用机制,为更加科学与精准制定区块链发展战略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32.
pH值对海陆交互相土壤镉纵向迁移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土壤pH值影响下海陆交互相土壤镉(Cd)纵向迁移转化规律,共布设18组土壤剖面,测定90组海陆交互相不同深度土壤中的pH值及重金属镉含量,运用地质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Cd污染程度进行评价,采用相关分析识别土壤pH值对土壤Cd迁移转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广州市南沙区土壤多属于中度-强污染,具有高潜在生态风险,0~20cm土壤中有88.89%的pH≤7.5,有88.89%土壤Cd含量≥0.3mg/kg,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污染程度及潜在风险程度明显降低;pH值与水溶态Cd相关系数为-0.93(P<0.01),与弱酸提取态Cd相关系数为0.92(P<0.01),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pH值逐渐增大,土壤水溶态Cd逐渐减少,弱酸提取态Cd逐渐增多;中性和碱性土壤可以抑制Cd的纵向迁移,弱酸性和酸性土壤对Cd的吸附量有限,会增加Cd在纵向上的迁移量及迁移深度.研究结果对城市周边农田土壤Cd污染的区域防治、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33.
采用模板蚀刻法合成单原子Co-C-N催化剂并催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偶氮染料金橙Ⅱ(AO7).考察了催化剂投加量、PMS浓度、pH值和染料废水中常见的Cl-对Co-C-N/PMS体系去除AO7的影响,探讨了体系的反应机理,分析了矿化能力和催化剂重复利用性能.结果表明,在Co-C-N/PMS体系中,反应随着催化剂投加量和PMS浓度的升高而加快,pH=3.0~9.0的范围内均能有效去除AO7.中性条件下,当Co-C-N投加量50mg/L、PMS浓度1.0mmol/L、AO7浓度0.05mmol/L时,AO7可在10min内被完全去除.非均相体系活化产生的SO4·-是降解AO7的主要活性物种,基于C基诱导PMS产生的1O2也通过非自由基体系参与了降解反应,反应主要发生在催化剂表面.Co-C-N/PMS体系对AO7具有优良的去除能力和矿化效果.相较于单独Co-C-N吸附AO7过程,Co-C-N/PMS体系在提高反应速率的同时极大提升了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性能.  相似文献   
834.
岷江上游地区在我国长江上游同山峡谷区代表性,由于近几十年来人为活动加剧,该区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简要介绍了岷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概况,讨论了关键种群在退化生态系统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岷江上游山地系统退化机理研究应以典型的干旱河谷灌丛,亚高山森林和亚高山草甸等主要生态为对象,以关键种群为核心和切入点,重点研究了干旱河谷批示植物种群动态有其与环境退化的关系、主要动植物种群在变化在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中的作用、亚高山关键种苗木定居及对退化产生理生态适应机制、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有其对系统中氮素归还的影响等,进而有助于在理论上阐述关键种群的生态功能,探讨关键种群变化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作用机理;在实践上为目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需求提供理论依据,推动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和该区域的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835.
战略环境评价中的战略缺陷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战略环境评价的目的是消除或降低因战略缺陷造成的环境影响,从战略决策源头控制环境问题的产生。战略缺陷将通过市场结构,企业行为改变而产生环境影响,是导致环境问题的根源。战略缺陷分析是战略环境评价的重点内容,是制定战略环境影响控制,减缓措施或战略替代方案的主要依据。分析了战略缺陷的两种类型: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未充分考虑其环境影响以及环境与资源战略不符合社会经济实际。重点研究了导致战略缺陷产生的原因,即内部性,决策失误,低效率,权力分配不均及政府寻租行为。提出从战略内略内容失识,战略执行失真和战略组织失效3个维度进行战略缺陷分析的方法,最后结合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战略进行实例研究,发现该战略缺陷表现在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不对称,投资导向政策考虑当地资源及国家有关政策不充分,产业布局规划与开发建设行动不一致以及土地利用优惠政策导致的效率偏低4个方面,其造成了一定的社会的经济及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836.
五氯酚在洞庭湖环境介质中的分布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洞庭湖水、底泥及生长在不同深度的几种典型经济淡水鱼体内五氯酚的分析,对该地区由于常年施用五氯酚钠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底泥和鱼体对五氯酚都有富集作用,湖区施用五氯酚钠对生态环境的持久影响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837.
胶州湾污染物COD的三维扩散与输运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笔者较系统地对环胶州湾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海水养殖污染源进行收集和分析,给出影响胶州湾海域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强的大小及分布;在三维潮流模拟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三维保守污染物COD输运的对流扩散数值模型;模拟所得的COD污染物分布结果与胶州湾的实际监测资料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838.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间接经济价值评估   总被引:166,自引:1,他引:165  
使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和替代花费法等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牛态系统的功能价值进行了经济评估评价结果表明,保护区总的生态功能价值为176465.94万元,其中活立木生产量价值10777.43万元,涵养水源价值69741.2万元,保护土壤减少侵蚀的价值2307.02万元,固碳以减缓温室效应的价值87716.6万元,林分持留N、P、K分价值4338.88万元,降解SO2和防治病虫害价值1584.73万元  相似文献   
839.
地基不均匀沉降可能会引起沉降范围内部分隔震支座发生转动,造成隔震层刚度发生变化,进而导致上部结构地震损伤和失效风险增大。针对地基不均匀沉降条件下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现有成果大都通过施加平动位移进行模拟,并未考虑隔震支座转角的不利影响。为了研究地基不均匀沉降条件下基础隔震结构支座可能出现的转动及其对整体结构地震响应特征影响规律,首先以隔震支座为对象,研究了支座转动变形与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水平刚度变化关系,建立了叠层橡胶隔震支座转角与水平刚度变化关系函数;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地基不均匀沉降条件下整体基础隔震结构响应特征,以及基础结构的减震系数变化规律,以期揭示地基不均匀沉降对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隔震支座转角变形会引起隔震结构体系地震响应发生显著变化,随着隔震支座转角增大,隔震层水平刚度增大的同时隔震结构体系变形能力减弱,进而造成上部结构加速度响应增大,位移响应减小,导致基础隔震结构水平减震系数增大,减震效果低于预期;当转角接近π/2 时,隔震支座将丧失降低上部结构地震响应的作用,原隔震结构将退化为抗震结构;对于存在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基础隔震结构,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控制地震响应,以防范上部结构发生倾覆。  相似文献   
840.
挠力河流域农垦开发中居民地景观生态特征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G IS、景观格局分析与聚落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挠力河流域在快速农垦开发中居民地分布格局的时空变化,探讨了景观格局形成的机制。景观指数分析表明近50 a来居民地面积和数目激增,居民地斑块面积、聚集度增大,表明人类对挠力河流域景观扰动持续增强。在所有背景地类中,居民地与耕地的邻接比例最高。伴随居民地和耕地迅速扩张,两者邻接比例呈上升趋势,两者相互影响越来越大。不同时期居民地扩张强度高值区分布有所不同,主要分布在早期的耕地新增区,1954—2000年挠力河流域居民地扩张高值区最终主要分布于该流域的西部与中部。虽然居民地数目和面积均激增,各居民地之间的距离亦呈缩短趋势,但居民地最近邻点指数表明,近50 a来挠力河流域居民地分布类型一直为随机分布,农垦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为规划比城镇发达地区薄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