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9篇
  免费   220篇
  国内免费   300篇
安全科学   197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101篇
综合类   855篇
基础理论   146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78篇
社会与环境   85篇
灾害及防治   4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991.
拉市海流域位于云南丽江市玉龙县境内,其内的拉市海湿地是我国重要的高原湿地之一。拉市海湿地在调节气候、提供水源和提供珍稀物种栖息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生态作用。分析了拉市海流域的主要胁迫因子:气候、农业活动、火烧、围堰及其它水利工程。在这些胁迫因子综合作用下,拉市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目前,拉市海湿地水域部分,出现“孤岛化”现象,湿地生物多样性剧减,湿地生态功能显著下降。在分析胁迫因子及其影响下,提出目前应尽快拆除围堰,注重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992.
核电站重要敏感性设备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核电站重要敏感性设备管理是国内首次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对核电站重要敏感系统和设备进行识别和设备分级的一种新方法。目标是为了找到导致反应堆紧急停堆、强迫停机和非计划跳机跳堆风险的主要部件 ,并采用 80 - 2 0的原理进行有效的管理 ,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 (预防、探测、改正行动 PDC ,Prevention/Detec tion/Correction)大纲和PDC管理数据库 ,并对大部分的重要敏感设备的子部件进行的FMEA(FailureModeandEffectAnalysis)分析 ,识别其失效机理 ,从而确定重要敏感设备清单和预防跳机跳堆的改正行动 ,减少未来由于设备失效导致的跳堆次数 ,达到提高核电站的设备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3.
长江山区航道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长江航道局布设在长江航道沿线重庆段39个人工雾情信号台近3 a的雾情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重庆段航道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基于以上雾情及整个长江山区航道(宜宾到宜昌)逐里程的经度、纬度、水道宽度、河面弯曲度、河道变化剧烈度、河道支流岔道等6类地理信息因子,采用神经网络方法模拟了长江山区航道雾情综合指数的地域精细化分布。统计结果显示:长江山区航道雾总体上呈现冬多夏少的季节特点,但也有冬少夏多或四季比较平均的情况存在;大多数雾情形成于0~8时,结束于8~12时,其中大雾开始早、结束晚、持续时间长;重庆段航道雾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涪陵的蔺市到丰都段、万州的黄花城分布最多,年均大雾30~50次,最少的安坪至夔峡段年均不到5次。模拟结果表明,利用地理信息因子及神经网络法基本可以模拟出重庆段航道雾情分布状况,此方法推广应用,可获取整个长江山区航道雾情的精细化分布,输出结果与航道雾情资料分析及实地考察调研结果在分布趋势上比较接近,但由于试验存在局部误差收敛及因子选择局限性问题,因此模拟结果还不能完全代表航道雾情的实际分布状况,模拟试验还需更多资料及影响因子加入  相似文献   
994.
环鄱阳湖区分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水环境约束力的大小,将环鄱阳湖区划分为核心、边缘和外围3个影响区。以该地区2005~2010年间土地利用情况为基准,通过构建CA-Markov-Logistic模型模拟2015年该地区土地利用格局情景,并采用景观格局指数进一步分析3个影响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来看,覆盖环鄱阳湖区约82%土地面积的耕地和林地将有较大幅度的减少,而城建用地所占比重将大幅上升,对环鄱阳湖区的开发在逐渐加快;(2)从土地利用影响力来看,地类分布概率与人口城市化率、生活城市化率以及经济城市化率的空间分布有着一定的相关关系;(3)从模拟结果来看,环鄱阳湖区核心区耕地范围将缩小而水体范围将扩大,边缘区其他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面积增加,外围区水体范围将大幅缩减,土地景观破碎化程度依次从边缘区-外围区-核心区的顺序下降,表明对鄱阳湖保护的作用正在显现,整个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取向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995.
中国曾大量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农药(OCPs),目前虽已被禁止生产和农业中使用,但含三氯杀螨醇的林丹和滴滴涕(DDTs)仍在非法生产和使用。为了解农业大省江西省城市内湖OCPs的残留情况,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象湖为研究对象,用GC/ECD 分析象湖表层沉积物中8 种OCPs的残留水平,采用ArcGIS空间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探讨OCPs 的残留特征、来源及其可能的风险。结果表明,8 种OCPs 在象湖表层沉积物中均有不同程度检出,六六六( ∑ HCHs) 含量为nd~61.89 ng/g, ∑ DDTs含量为nd~81.47 ng/g。含量较高的组分为o,p'-DDT、β-HCH和δ-HCH。象湖表层沉积物中OCPs残留空间分布不均,其中象湖南边湿地花卉公园沉积物中OCPs含量相对较高。同中国其他城市内湖/内河相比,象湖表层沉积物中HCHs和DDTs残留水平偏高,这可能与象湖区域曾经作为南昌市农业发展区有关。来源解析结果表明象湖HCHs和DDTs主要来源于农药的历史使用,但近年来很可能有林丹和三氯杀螨醇的输入。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目前象湖表层沉积物中DDTs类污染物对人体健康风险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但湿地花卉公园周边环境生态风险较高,对周围环境的生物毒性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内湖的污染控制及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6.
本文选取金华、衢州、温州、丽水、宁波、杭州六个城市开展PM2.5手工重量法监测,通过比较不同城市不同季节PM2.5质量浓度,研究浙江省PM2.5浓度的分布特征,以期为其空气质量预报、大气污染治理防治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97.
双酚A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已经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双酚A污染.近年来,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因其优越的光催化性能受到广泛关注.尤其石墨烯等新型纳米碳基材料,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官能团,为二氧化钛的负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表面可以形成化学键,为双酚A的吸附降解提供了更多的活性位点.本文重点介绍了国内外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讨论了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对双酚A的降解效果及其降解机理;分析了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再生性能.最后总结这种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998.
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及矿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杨添  戴伟  安晓娟  庞欢  邹建美  张瑞 《环境科学》2014,35(3):1105-1110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培养,研究了马尾松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红松林和油松林这6种天然林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矿化特征.结果表明,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都表现出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双指数方程可以很好拟合出天然林土壤有机碳的矿化过程,准确反映出各天然林土壤的矿化反应特征.天然林各层土壤矿化反应趋势相同,但强度各异.其中,红松林0~10 cm土壤反应强度最为强烈,其下各层土壤的矿化反应强度也显著高于其他天然林的同层土壤;对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土壤矿化特征比较发现,凋落物种类差异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产生较强烈影响,因此呈现出不同的矿化反应特征.  相似文献   
999.
采用经果胶废水驯化的厌氧污泥处理果胶废水,考察了果胶浓度、温度对厌氧去除果胶和COD的影响,并对降解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未驯化厌氧污泥处理果胶废水相比,驯化后的污泥对果胶去除率提高了59.2%.果胶浓度分别为100、2 500和4 500 mg·L-1时,果胶降解速率分别为4.5、49.8和74.0 mg·(L·h)-1,说明果胶浓度越高,降解速率越快.果胶浓度低于500 mg·L-1,COD去除率较低,仅为41.6%~82.0%,果胶浓度高于1 000 mg·L-1,COD去除率稳定在91%以上.温度越高,降解果胶所需的时间越短.随着温度在5~35℃范围内变化,厌氧污泥对果胶废水中COD的去除率从38.6%逐渐增加到91.5%,当温度高于35℃时,厌氧污泥对果胶废水中COD的去除率逐渐降低.果胶降解的中间产物主要是乙酸、丙酸、低级酯、烷基醇(C12~C40).  相似文献   
1000.
在济宁城区采集近地表大气降尘及不同污染端元样品,系统分析了大气降尘和污染端元元素含量特征,并对降尘空间分布及污染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燃煤、汽车尾气、交通、建筑等不同污染端元中元素含量差别明显,燃煤尘中As、Cd、Cu、F、Pb、S、Se等元素含量高于其他端元尘,且明显高于降尘,对环境影响最大,而建筑尘对环境影响相对较小.济宁市近地表大气尘中Cd、Pb、Se、Zn、Hg、CaO受到不同程度人为活动影响,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Cd、Pb、Se、Zn主要来源于企业燃煤,贡献率26.32%,这些元素高含量区与燃煤污染源空间分布相吻合;CaO与交通扬尘产生的二次污染有关,贡献率10.06%,Hg主要源于汽车尾气排放,贡献率8.12%;而降尘中As、Cr、F、Ni基本没有受到人类活动影响,主要来源于土壤粉尘的沉降(自然源),贡献率30%,这4种污染源是济宁市大气降尘的主要来源.自然来源的As、Cr、F、Ni具有较小的富集系数,且相关性较好;而受人类活动影响的Cd、Pb、Se、Hg等元素具有较大富集系数或变异系数,在空间分布上与污染源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