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3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52篇
基础理论   16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氧化还原循环过程中沉积物磷的形态及迁移转化规律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为研究沉积物在氧化还原循环过程中磷循环迁移转化机制,通过控制实验模拟分析氧化还原条件下,上覆水理化性质变化特征、沉积物各形态磷变化及机制研究,并量化沉积物中磷的重新分配和沉积物磷酸盐的释放通量影响.结果表明:(1)氧化还原电位Eh和p H体系、硫体系、碳体系以及与磷相关性密切的铁体系变化规律具有周期性,并对解释沉积物-水两相界面磷的迁移转化机制有重要作用;(2)在氧化还原循环过程中,各形态磷含量随着氧化还原条件和时间变化,根据水-沉积物磷素变化量化分析可得,可还原态磷(BD-P)和铁铝结合态磷(Na OH-rP)是可逆地重新分配到弱吸附态磷(NH4Cl-P)、聚磷/有机磷(Na OH-nrP)、残渣态磷(Rest-P)和间隙水溶解性活性磷(SRP)中,且沉积物中变化量93. 7%的磷在还原反应时不会释放到水体中;(3)上覆水总磷(TP)浓度变化的92%为上覆水的SRP,表明水-沉积物在该循环过程中以水溶性磷交换为主;(4)根据Fick第一定律得,还原阶段磷扩散通量最大值为0. 58 mg·(m~2·d)-1,而氧化阶段第7 d扩散通量约为0. 16~0. 22 mg·(m~2·d)-1;氧化反应阶段,扩散通量随时间逐渐降低,还原阶段的变化趋势相反,表明还原状态会加速沉积物磷的扩散程度,而曝氧降低了沉积物磷扩散通量.  相似文献   
102.
基于分层发散的思想 ,详尽地阐述了有限元法前处理中的网格生成方法 ;介绍了分层发散的网格生成中的布点、点的存贮、网格的划分、四边形单元质量判断及局部调整等内容 ,并给出了实例。  相似文献   
103.
苯酚在氯离子体系中的电化学氧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用Ti/RuO2-IrO2三元电极作阳极电解处理人工合成苯酚废水时Cl-初始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电解时间范围内苯酚在阳极上的电化学氧化符合一级动力学关系;废水中Cl-的初始浓度越大,苯酚完全被电化学氧化所需的时间也越短,其表观速度常数越大,电解中间体的生成和降解速率也越大。采用HPLC、GC/MS等方法鉴定出苯酚在Cl-体系下降解的中间产物主要有4-氯苯酚,1-氯苯酚,2,4-二氯苯酚,2,6二氯苯酚,2,4,6-三氯苯酚、各种短链脂肪酸及氯代醇等;最终产物是CO2、CHCl2和CHCl3。依此推导出了苯酚在Cl-体系下电化学降解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4.
水中总有机碳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述琼  章骅  但德忠 《四川环境》2006,25(2):111-115
本文对总有机碳(TOC)测定的原理、常用的氧化方法、检测技术、TOC与COD的相关性等作了较全面的评述,并指出了TOC目前在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5.
2014年海口市大气污染物演变特征及典型污染个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分析了2014年海口市逐日的空气质量指数(AQI)和6种大气污染物的演变特征,同时,结合卫星遥感和轨迹模式等资料和方法对1次典型污染个例进行诊断.结果表明:海口市2014年的空气质量主要以优和良为主,6 d达到轻度污染级别,1 d达到中度污染(1月5日,AQI值为158).1月污染最为严重,其中,阶段1(1-6日)和阶段3(18-23日)AQI值偏高,阶段2(7-17日)和阶段4(24-31日)偏低.1月东亚地区天气形势演变对海口市AQI值具有动力影响.AQI偏高阶段,地面高压系统位于内蒙古东部,华南低层东北风场有利于污染物向海口市输送;而在AQI偏低阶段,地面高压系统东移出海,低层偏东风场不利于污染物的输送.后向轨迹聚类分析表明,1月海口市比率最大(39%)的气流主要经过大气污染相对严重的广东珠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区,有利于污染物的区域传输.污染个例分析表明,海口市污染物浓度变化与气象要素有密切关系,10 m风速较小有助于近地面的污染物在区域内累积,水平风垂直切变偏弱对天气尺度扰动的发展和大气的垂直混合不利.卫星遥感和后向轨迹分析也表明,外源输送与海口市这次大气污染事件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06.
海口市在2013年12月份发生了一次气溶胶粒子污染事件.本文利用相关资料对此进行诊断,发现海口市PM2.5在12月9日超过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限值,在11日达到该污染时段的最高值(日平均为87.96μg·m-3),同时与能见度有一定的负向关系.分析表明,前期(7—9日上午),污染物主要以本地排放为主,而后期(9日中午到11日)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输送作用有密切关系,后向轨迹分析也表明后期海口市大气污染物可能来自珠三角地区.分析发现,气象背景场为这次气溶胶污染事件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500 h Pa高度场冷空气活动偏北,925 h Pa高度场的暖中心控制,形势稳定,逆温层的存在使得大气近地层更加稳定,低层风速偏小不利于近地面附近的污染物向外输送,水平风垂直切变偏弱有利于污染物在近地层堆积,其变化趋势与PM2.5浓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7.
但尚铭  但玻 《四川环境》2012,(4):140-142
根据连续2天卫星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AOD,Aerosol Optical Depth)实例,2011年4月26日AOD的高值区位于成都市区附近,27日迁移至德阳中部;27日绵阳城区及其附近的AOD次高值区是由当地累积、扩散而成;高值区的迁移与大气流场和地形特征密切相关。气溶胶颗粒物不属于四川盆地之外输入;较之以往更详细地展示了当地AOD的空间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08.
可吸入颗粒物(PM10)空间特点与城市热岛格局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但尚铭  但玻  谭钦文  杨枬 《四川环境》2012,(Z1):138-141
采用成都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小时浓度的空间分布实例,结合NOAA/AVHRR(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遥感数据所获的城市热岛温度场格局图,结果发现:下午环形热岛出现时城市中心区的PM10浓度较低,二、三环路附近的浓度相对较高,城区西南部尤其明显。分析认为,环形热岛改变了城市近地层的温度场和流场结构,在城郊结合部造成"双重循环",容易导致污染物在这些地方聚集。  相似文献   
109.
调查了2009年枯水期和丰水期胶州湾河流入海口和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壬基酚污染状况,并初步估算了胶州湾陆源壬基酚的入海通量。结果显示,入胶州湾各河流水体中壬基酚浓度差异较大,枯水期和丰水期分别为0.11~3.17 μg/L和0.09~10.8 μg/L,其中墨水河污染最为严重,其次为娄山河、海泊河、跃进河、李村河、大沽河、镰湾河和白沙河,而洋河污染则相对较轻;各污水处理厂出水口壬基酚浓度相对稳定,枯水期和丰水期为0.11~0.17 μg/L和0.15~0.29 μg/L。枯水期和丰水期胶州湾壬基酚入海通量分别为6.5 kg/d和11.8 kg/d。  相似文献   
110.
若尔盖草原NDVI的季节特点和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但尚铭  王彬  但玻 《四川环境》2009,28(6):115-117,122
文章使用NOAA17/AVHRR数据,采用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模型,对2006年3月~2007年2月若尔盖及周边地区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NDVI在7月最大,12月最小;结合降水量和气温的年变化,分析了NDVI的季节特点和变化规律的气候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