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8篇
  免费   440篇
  国内免费   591篇
安全科学   327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186篇
综合类   1698篇
基础理论   253篇
污染及防治   73篇
评价与监测   175篇
社会与环境   116篇
灾害及防治   84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158篇
  2021年   179篇
  2020年   190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毫米波在带电沙粒的传播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沙粒带电是以表面部分区域带电的方式存在,应用沙粒的等效介电常数模型,对沙尘暴引起毫米波的衰减和相移进行了分析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频率小于35GHz时,沙尘对电磁波的衰减影响较小;当水含量增大时,衰减会随之显著增加。沙粒带电量越大,沙尘引起的相移频率随之而增大。  相似文献   
962.
零价铁去除水中锑(Sb)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锑(Sb)是一种新兴的全球性污染物,在我国西南Sb矿区及周边地区Sb污染严重。本文研究了零价铁(ZVI)对Sb的去除效果,研究了ZVI投加量、Sb的初始浓度、pH值及阴离子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ZVI对Sb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通过ZVI对Sb去除动力学拟合,Sb的去除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Sb的去除效率在偏酸性条件下比较高,在pH=5时,去除率达到68.98%;在pH=7时,Sb的去除率仅有23.36%;无机阴离子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Sb的去除,特别是PO43-对ZVI去除Sb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63.
海洋环境中的Fe及其对浮游植物的限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海洋环境中,痕量元素Fe成为了继N、P、Si三大生源要素后又一限制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元素.本文介绍了海洋中Fe的各种存在形态、生物可利用性,以及Fe的多种途径的输入来源、沉降过程.着重探讨了Fe对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限制作用以及对生物量、生长率、生化组成等的影响.了解海洋中Fe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对阐明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机制有着深远的意义,并可为赤潮治理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964.
李丽霞  董开升  唐学玺 《环境科学》2008,29(10):2766-2772
选择2种代表性的潮间带大型海藻孔石莼(Ulva pertusa)和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采用单独培养和共同培养的方法,以生物量为主要测定指标,研究了二者种间竞争关系及这种关系在UV-B辐射增强时的响应趋势.结果表明,孔石莼和蜈蚣藻二者的种间竞争同时包含营养竞争和相生相克2种机制,试验中营养充足及营养限制的共养处理下孔石莼特定生长率是蜈蚣藻相应值的2.54和2.47倍,蜈蚣藻在竞争关系中处于劣势;UV-B辐射对单独培养的孔石莼和蜈蚣藻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随着UV-B胁迫时间延长及辐射剂量的增加,抑制作用愈加显著;共同培养条件下,低剂量[1.6kJ·(m2·d)-1]、中剂量[4.8kJ·(m2·d)-1]的UV-B辐射时孔石莼虽占据竞争优势,但其种群竞争能力有弱化趋势,孔石莼和蜈蚣藻的生物量比共养对照分别下降6.81%、3.88%和10.47%、6.98%,二者的种间竞争趋向均衡;12d时高剂量[9.6 kJ·(m2·d)-1]UV-B辐射使孔石莼的生物量下降13.09%,而蜈蚣藻生物量降低更多达14.72%,从而导致孔石莼在高剂量辐射处理中的优势地位更趋于明显,因此UV.B辐射增强可改变共培养体系中孔石莼和蜈蚣藻种间竞争的关系,且对应于不同uV-B辐射剂量其表现不同;长期UV-B辐射可能会影响孔石莼和蜈蚣藻产生克生物质的代谢过程.  相似文献   
965.
北天堂垃圾污染场地氧化还原分带及污染物自然衰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董军  赵勇胜  王翊虹  陈忠荣  洪梅 《环境科学》2008,29(11):3265-3269
通过对北京市北天堂垃圾填埋场周围实际监测数据资料的分析,研究了垃圾填埋污染场地的氧化还原分带和污染物的自然衰减作用.结果表明,北天堂垃圾填埋污染场地存在氧化还原分带现象,依据各氧化还原带标志性物质浓度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划分了5个氧化还原带,即产甲烷带、硫酸盐还原带、铁还原带、硝酸盐还原带和氧还原带.不同有机污染物在不同的氧化还原带中的衰减不同;挥发酚和氰化物在硫酸盐还原带中的含量相对较高,分别为0.005和0.019 μg/L;Cr、Pb、Ni、As、Cu、Cd、Zn和Mn等重金属在产甲烷带中的含量相对较高,分别为25.11、 33.82、 29.93、 3.18、 2.3、 0.1、 283.1、 1 220 μg/L.因此,氧化还原带对污染物的衰减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66.
渗滤液污染羽中污染物和氧化还原灵敏性物质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董军  赵勇胜  张伟红 《环境科学》2008,29(9):2613-2617
通过砂箱模拟实验研究了垃圾渗滤液污染羽中的氧化还原分带以及污染物和氧化还原灵敏性物质在其中的分布和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污染物和氧化还原灵敏性物质的分布和变化受氧化还原环境的影响,产甲烷带/硫酸盐还原带、铁还原带、硝酸盐还原带和氧还原带等4个氧化还原带中Eh分别为-148.2、-95.4、30.6和223.2 mV.pH分别为7.13、6.49、6.38和6.21,电导率分别为211.4、55.2、29.4和17.8 mS/m.产甲烷带/硫酸盐还原带有利于乙苯、二甲苯、苯、甲苯和三氯乙烯等多数有机物的降解,其沉积物对大多数重金属具有较好的富集作用,除As和Cd外,Cr、Ni、Ph和Zn的含量最高分别为28.2J、11.58、9.05和23.5 mg/kg.CO2、硫化物、HCO-;、NH4 、TOC、Fe2 、NO2-;和SO42-等物质的浓度随离污染源距离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967.
金属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还原硝酸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光沉积法制备了负载金属Fe或Cu的P25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用TEM、ICP、XRD及UV-Vis等对其进行了表征,并测定其在20 W紫外灯照射下光催化还原硝酸氮、去除总氮的效果;考察了pH值、搅拌气体、金属的负载量、空穴清除剂甲酸的用量以及金属Ag-Cu复合沉积等条件的影响.反应2 h的结果表明,二氧化钛上载铜量增加,硝酸氮转化率随之增加,但最大总氮去除率和氮气选择性均出现在0.5%Cu负载量下;氮气搅拌和酸性条件下反应,形成氮气的选择性略低(62%),但最高的硝酸氮转化率和总氮去除率分别达到36.9%和23.2%;CO2作为搅拌气体.Cu的负载量为0.5%、甲酸用量为0.06 mol/L时.形成氮气选择性最好(88.4%).硝酸氮转化率和总氮去除率分别为29.5%和25.1%.同样条件下,采用二氧化钛上共沉积金属总质量分数为1%、Ag:Cu=1:1的催化剂,硝酸氮的转化率可达48.1%,总氮去除率为34.2%,氮气选择性为72.2%.  相似文献   
968.
北京市畜禽粪便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基于GIS下采用权重线性加和模型(WLC),综合自然、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多因子.对北京市畜禽粪便土地利用的适宜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10个郊区县适合施用畜禽粪便的耕地面积为1605.3 km2,占耕地总面积的35.3%,主要分布在北京市的南部、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聚类分析将全市郊区划分为东南部、北部、西南部和中部4个区域.东南部和中部远郊平原区比较适合发展畜禽养殖业,目前的养殖量与最大承载量之间尚存在一定空间;但是由于城镇化的加快,可施用粪便的农田与居民区的安全距离成为影响粪便施用的主要因素,需要结合有效的管理措施以避免畜禽粪便土地利用的污染风险.北部和西南部远郊低山丘陵区应适度控制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由于北部区县(延庆、怀柔、密云和平谷)河流密集,并分布有北京市的主要地表水源,故与水体的安全距离对该地区的耕地施用粪便有重要影响;应控制和减少土壤沙化及水土流失,同时建立滨岸缓冲带来控制畜禽粪便土地利用对水体的进一步污染,以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969.
超声波/铁-炭微电解协同降解苯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超声波/铁-炭微电解联用体系,以苯酚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苯酚溶液初始pH值、初始浓度、铁屑与活性炭投加量等因素对联用体系降解苯酚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考察范围内,苯酚降解率随其初始浓度和溶液初始pH值的增加而降低,随铁屑与活性炭投加量的增加而升高.当苯酚初始浓度由50mg·L-1增至270mg·L-1,溶液初始pH值由3.0增至9.0时,降解率分别由91.3%和78.4%降至34.7%和50.7%;铁屑投加量为每L苯酚溶液中40g、160g和320g,铁屑与活性炭体积比均为1:1时,降解率依次为31.8%、51.9%和72.8%.对比实验及动力学分析表明:联用体系中超声波(US)和铁-炭微电解对苯酚降解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协同因子E=5.12,且降解过程符合假一级动力学规律,并根据降解速率常数随各影响因素的变化关系确定了宏观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970.
为克服难降解废水厌氧微生物反应器启动初期生物易流失和启动过程缓慢的缺点,将厌氧絮状污泥进行固定化包埋作为厌氧反应器的接种污泥处理有毒难降解的PTA废水,同时考察固定化细菌在厌氧反应器启动过程中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经过136 d的运行,反应器在COD有机负荷为3 kg.(m3.d)-1,水力停留时间为3~4 d的运行条件下,PTA废水的COD去除率可以达到75%~85%,且系统具有比较好的稳定性和生物量保持能力.另一方面,胞外聚合物(EPS)的变化、产甲烷菌DNA特异性扩增和包埋颗粒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虽然包埋载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质速度,但包埋颗粒中的厌氧微生物在微生物相和数量上都仍有显著的变化和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