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706篇 |
免费 | 10912篇 |
国内免费 | 39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643篇 |
废物处理 | 405篇 |
环保管理 | 2010篇 |
综合类 | 19219篇 |
基础理论 | 4244篇 |
污染及防治 | 2107篇 |
评价与监测 | 1453篇 |
社会与环境 | 1740篇 |
灾害及防治 | 119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09篇 |
2024年 | 986篇 |
2023年 | 1309篇 |
2022年 | 2023篇 |
2021年 | 1967篇 |
2020年 | 2206篇 |
2019年 | 1639篇 |
2018年 | 1554篇 |
2017年 | 1777篇 |
2016年 | 1412篇 |
2015年 | 1539篇 |
2014年 | 1397篇 |
2013年 | 1761篇 |
2012年 | 2127篇 |
2011年 | 2045篇 |
2010年 | 1860篇 |
2009年 | 1823篇 |
2008年 | 1567篇 |
2007年 | 1640篇 |
2006年 | 1671篇 |
2005年 | 1207篇 |
2004年 | 846篇 |
2003年 | 564篇 |
2002年 | 480篇 |
2001年 | 442篇 |
2000年 | 350篇 |
1999年 | 188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1975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70年 | 1篇 |
196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为了优化脱氢酶活性这一指标在厌氧发酵产沼气系统中的检测方法,分别以小麦秸秆、羊粪及其混合原料(质量比1∶1)为发酵底物,通过Box-Behnken试验及响应面分析法确定并优化了沼气发酵系统中碘硝基四唑紫法脱氢酶活性的检测工艺,并对脱氢酶活性与甲烷产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底物均以乙醇作为萃取剂,以甲醛作为终止剂时显色效果最好.分别以秸秆、粪便及其混合为发酵底物时,脱氢酶检测在pH值分别为6.5、7.2、7.7,反应温度均在37℃下,碘硝基四唑紫质量分数均为0.15%,反应时间均为50 min时比色效果最好.相关性分析显示,厌氧发酵产沼气系统中脱氢酶活性与甲烷产量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42.
为了解决高海拔排土场边坡灾害监测难度大以及安全稳定性预警等问题,提出利用 PS-InSAR 技术对高海拔排土场边坡进行安全稳定性监测分析。通过对西藏山南桑日县某排土场边坡进行监测分析研究,采用 2018 年 11 月 04 日至 2020 年 12 月 23 日的 25 景 Sentinel-1A 数据,利用时序差分干涉相位的时空分析方法,进行差分干涉、模型迭代计算和地理编码等解算,解算得到平均形变速率分布,基于平均形变速率结果分析该排土场边坡的安全稳定性。结果表明:利用 PS-InSAR 技术能够获取排土场边坡区域的地表形变信息;该研究区域坡体 2018 年 11 月至 2020 年 12 月的平均形变速率最大值为 -20.00 mm/a,最大形变速率区域出现在排土场边坡的下部 ;通过 PS-InSAR 技术能够对其安全稳定状态进行准确评价,并进行预警预报,为排土场边坡的安全稳定服役提供有效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43.
针对供热机组受传统“以热定电”运行模式限制,单机调峰能力低(最大仅有50%),无法满足深度调峰的问题,以国电集团西北地区所辖火电供热机组的实际运行情况为出发点,结合汽轮机组节能诊断及机组改造经验,提出了高、低压旁路联合供热,低压缸切缸运行两种热电解耦技术方案,通过比选得出两种技术方案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4.
稻草还田方式对双季稻田耕层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南方典型双季稻田,研究不同的稻草还田方式对土壤不同层次有机碳的积累、表土碳密度、C/N比值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稻草还田和耕作处理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不同稻草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和C/N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小;3个稻草还田处理0-5 cm土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高于不还田对照,其中,以高桩免耕处理最高,比无草翻耕处理提高13.8%(P〈0.01);5-10 cm土层表现为高桩翻耕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增加幅度为1.39-1.66 g kg-1;10-15 cm为翻耕处理(包括稻草不还田和还田)显著高于各免耕处理;稻草翻耕处理(0-15 cm)的耕层有机碳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南方双季稻田采取稻草翻耕还田方式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汇。 相似文献
145.
146.
由于放射性污染物的不合理处置及核泄漏事件的发生,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本研究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Mg/Al比(物质的量比)的Mg/Al LDH(层状双氢氧化物),研究其对UO22+的吸附行为.同时,考察了吸附剂投加量、p H、吸附时间、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并采用XRD、FTIR、SEM、XPS等技术对吸附前后LDH材料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Mg/Al比为2∶1的Mg/Al LDH对UO22+吸附效果要比Mg/Al比为4∶1的Mg/Al LDH好,Mg/Al比为2∶1和4∶1的Mg/Al LDH对UO22+吸附容量分别为301.28和263.85 mg·g-1,对UO22+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可以作为高浓度放射性污染废水的吸附材料和核泄漏事件的应急吸附材料.Mg/Al LDH对UO22+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Pseudo-second-order动力学模型.吸附后Mg/Al LDH的Mg/Al比降低,Mg/Al LDH对UO22+的吸附机理是UO22+与材料中氢氧根、碳酸根相互作用,形成三元的络合物而被去除. 相似文献
147.
148.
基于适时监测资料,对塔里木河下游2006年11月第11次输水停止后地下水埋深和地下水化学特征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发现,塔里木河下游上段地下水埋深自2007年3月~2009年9月呈增加变化,地下水主要离子含量以增加变化为主;中段地下水埋深呈增加变化,但主要离子的含量以下降变化为主要特征;下段地下水埋深从2008年8月起呈减小变化趋势,地下水中主要离子含量随地下水位的上升而增加.在各断面距离输水河道远处,地下水埋深变化首先与断面距离水源地大西海子水库的远近有关,距离大西海子水库较近的英苏断面在输水间歇地下水埋深呈增加变化,但变化幅度不大;喀尔达伊断面地下水埋深在输水间歇以增加变化为主;阿拉干和考干断面地下水埋深在2008年8月以后才开始受到输水的影响,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变化则表现出较复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9.
四川及重庆蕨类植物区系组成、特有现象和珍稀种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及重庆为我国蕨类植物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总计有52科,141属,约880种。鳞毛蕨科、蹄盖蕨科和水龙骨科是最重要的3个科,其种数占本区种数的50.5%,金星蕨科、中国蕨科和铁角蕨科在本区也有较多的种类分布。在本区主要的属为耳蕨属、鳞毛蕨属和蹄盖蕨属,它们的种数都超过50种,合计占本区种数的22.8%,其次有铁角蕨属、瓦韦属和毛蕨属,其种数都逾25种,而有近85%的属不足10种。热带成分的属在本区占53.9%,但它们的区系存在度不大;东亚分布的属占16.3%,其区系存在度相对较大;温带分布的属占12.7%。本区无特有科;仅光叶蕨属1个特有属,还有6个中国特有属;有387种为中国特有种,约占本区种数的44%。特有种的32%为本区特有,其余以与中国西南片区(占22.5%)和整个南方片区(占26.1%)共有为主。本区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蕨类植物有10种,其中1级3种,2级7种。 相似文献
150.
测定了采自香港2株球形棕囊藻和湛江1株等鞭金藻质体16SrDNA基因序列,结合GenBank中下载的32条同源序列,分析序列特征并构建分子系统树。发现600bp序列中有可变位点42个,简约信息位点33个,可变位点和简约信息位点分别为全序列的7.0%和5.5%。A+T的含量(52.5%)略大于C+G含量(47.5%),与已报道的棕囊藻属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相似;在分子系统树上,同属藻种聚类在一起,属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255-0.0503。棕囊藻属属内遗传距离0-0.0050,不同藻种相混杂,并未独立成支;质体16srDNA部分序列虽不能区分棕囊藻属内不同藻种,但能鉴定出GenBank中27个环境样品为棕囊藻属藻株,从而能确定其地理分布和相对丰度,对棕囊藻赤潮的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质体16srDNA在其他赤潮藻类物种鉴定方面的应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