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114篇
安全科学   64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28篇
综合类   324篇
基础理论   53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29篇
社会与环境   40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61.
为提高LNG储存的安全性,基于QRA(定量风险评价),利用应急危险定位分析软件分别进行了LNG中小型储罐及大型储槽泄漏事故分析和LNG带压储罐充注压力专项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立式圆柱常压储罐应选择高径比接近于1的罐体而压力罐的选择受高径比的影响很小;当对常压储罐高度有要求时,球形罐是比立式圆柱罐更好的选择;在大型LNG储槽中,常压储槽自身压力很大,可以起到抑制BOG(蒸发气体)产生的作用;在饱和状态下,压力罐的充注压力并非越小越好,需进行针对性分析计算,选取最适合的充注与设计压力。掌握LNG储罐事故后果与罐体形状与类型之间的关系可加强并丰富对其储罐类型选择的认识,可较好的为提高其储存安全性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62.
合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区域生态环境共保是全面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利用城市工业污染物排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重点分析了2003~2015年长三角地区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相对规模和强度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探讨了经济转型发展等因素对工业污染时空格局的动态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相对规模和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003~2015年工业废水、SO_2排放总量分别削减约13%和24%,每万亿元工业总产值的废水、SO_2和烟(粉)尘排放量分别削减87%、88%和71%左右。(2)工业污染排放仍主要集聚在沿沪宁、沿长江和沿沪杭甬等工业发达地区以及部分资源型城市,并呈现由核心区向皖江城市带、苏北等外围区转移扩散的态势,但不同污染物之间差异较为显著。(3)外围区工业污染物排放相对强度较高(多为1.0以上),但近年来南京、杭州等核心区的工业污染物(尤其是工业粉尘)排放相对强度有所上升。(4)经济转型是工业污染时空格局演变的重要驱动力,其中产业结构升级、创新与消费驱动转型增长等是抑制工业污染物排放规模扩张的重要因素;而创新投入及技术进步、企业质效提升、外资外贸结构优化等则有利于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相对强度;但由于各地经济转型阶段不同,上述因素对工业污染的影响机制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该研究揭示了经济转型背景下工业污染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对于强化新时期长三角地区工业污染协同防治等具有一定政策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63.
对合肥市2014—2019年秋冬季节PM_(1.0)、PM_(2.5)、气象和理化性质等进行分析研究发现,PM_(1.0)质量浓度呈现年度波动性下降趋势,其中2015—2016年度变化最为显著。同一年度内,月度浓度同样呈现波动性变化,总体表现为11、2月PM_(1.0)质量浓度相对较低,12、1月相对较高。无污染情形时(PM_(2.5)浓度不高于75μg/m~3),PM_(1.0)/PM_(2.5)逐小时值相对平稳且比有污染情形(PM_(2.5)浓度大于75μg/m~3)总体高约10%;有污染情形下,PM_(1.0)/PM_(2.5)小时值呈现较明显的日变化特征,09∶00呈现谷值,17∶00呈现峰值,日变化特征显著高于无污染情形。PM_(1.0)质量浓度随着PM_(2.5)级别的上升而逐渐增加,PM_(1.0)/PM_(2.5)值则呈减小的污染特征。严重污染时,PM_(1.0)/PM_(2.5)显著下降,PM_(1.0~2.5)占比增加。传输型污染过程中,PM_(1.0)与OC、PM_(2.5)、SO_4~(2-)等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污染来源主要为工业源、燃煤源、道路尘等,共占载荷为83.90%。本地累积型污染过程中,PM_(1.0)与PM_(2.5)、SO_4~(2-)、Ba和Cu等呈现出较好相关性,污染来源主要为烟花爆竹与二次生成,共占载荷为87.94%。  相似文献   
564.
于2019年对济南市固定污染源颗粒物在线监测设备的品牌、方法原理和手工监测比对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激光前向散射法颗粒物在线设备比对结果符合性较好,带加热功能的采样头可以有效降低水滴的干扰;激光后向散射法颗粒物在线设备比对结果符合性较差,零点漂移达到3. 3%,2/3的手工比对数据绝对误差±5 mg/m3。指出,激光后向散射法设备不适用于超低排放企业,激光前向散射法设备因适用高湿度低量程环境,测量精度高,在济南市的适用性更好。  相似文献   
565.
吉林省2007年工业固体废物总量为1.73亿t,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总量为14 850.41万t,占全省工业固体废物总量的85.71%。吉林地区工业固体废产生量最高,为964.51万t。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指数为14.20,工业固体废物处理量很低。长春地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指数最高,为71.19。建立以长春和吉林地区为核心的工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和处置中心,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不仅能增加社会、经济效益,而且从根本上有效地防止工业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566.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足迹研究综述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由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随着全球变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碳足迹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并迅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本文从碳足迹的起源和各种定义入手,系统阐述了碳足迹的概念,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碳足迹的各种分类。本文重点介绍了碳足迹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生命周期评价法、IPCC计算方法和碳足迹计算器等四大类,并总结和比较了四种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系统地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客观分析和评价了当前碳足迹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还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四个主要的碳足迹评估标准:英国的PAS2050:2008标准、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协会和世界资源研究院共同发起制定的GHG议定书、日本的标准仕样书TS Q0010标准和ISO14067标准,并以GHG议定书和PAS2050两个标准为例分析了进行碳足迹评估的重要前提———边界界定问题。最后对碳足迹研究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67.
工业化、城镇化所带来的建设用地过度扩张已成为土地资源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利用基于半对数回归方程的Shapley值分解方法考察了2006~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因素及其对地区差异的贡献率。研究表明:(1)耕地保留量、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生态压力等因素对建设用地扩张具有负向驱动作用,经济发展速度、人口城镇化速度、政府财政赤字、政府政策执行力等因素对建设用地扩张具有正向驱动作用,但耕地保有量、生态压力两个因素对建设用地扩张影响不显著;(2)政府财政赤字、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政府政策执行力等3个因素对建设用地扩张地区差异的贡献率最大。为此,应从资源约束、生态压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土地效率等多方面入手以破解建设用地过度扩张的困局。  相似文献   
568.
随着全球经济化和贸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社会对贸易中的隐含碳这一热点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梳理了隐含碳的概念及估算方法,首先对隐含碳概念以及渊源进行阐述;其次,归纳分析3种碳排放责任的认定原则,由此判定共同负责制应是断定一国隐含碳责任的依据;第三,对目前3种估算隐含碳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对贸易与环境的影响关系研究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569.
在强人类活动干预下,流域水循环越来越呈现出“自然-人工”二元驱动结构,相应的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也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特征,这对其驱动机制和定量评价研究提出新的挑战。在深入分析流域二元水循环及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内涵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分析了自然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和社会水循环过程对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驱动机制,提出基于单过程单目标的四边形计算模式;基于二元水循环的多过程间多向反馈特征对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交叉影响,构建了适用于河流、水库以及湿地等不同类型的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二元水循环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需重点加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以及驱动因子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570.
新污染物长期存在于水环境中,其对生态、人类健康存在的潜在危害和风险是不可忽视,而研究其在地表水中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可对新污染物的源头治理与管控提供帮助.武进港是太湖西北部的主要入湖河流之一,为了解武进港流域新污染物的分布,采用液相色谱-高分辨率质谱仪(LC-HRMS)对19处地表水样(包括主河道12个水样、支流7个水样)和污水处理厂出水水样中的新污染物进行高通量筛查.共识别出294种新污染物,其中药物类和农药类新污染物占比较大,分别为35.4%和32.3%.主成分分析表明,污水处理厂出水受新污染物污染的情况与地表水具有显著差异,同时19个地表水点位中,新污染物的分布在武进港流域存在南北地区差异.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并绘制火山图,北部筛选出70种特征新污染物,其中药物类新污染物占比最大,为48.6%,包括咖啡因、金刚烷胺、缬沙坦等.南部筛选出17种特征新污染物,农药类占比最大,为52.9%,包括2-甲基-4-氯苯氧乙酸(MCPA)、灭草松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农药类特征新污染物与农田占比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