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61篇
安全科学   53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38篇
综合类   199篇
基础理论   39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21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武汉市2014-2017年大气污染物分布特征及其潜在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武汉市2014—2017年大气污染物(SO2、NO2、CO、O3、PM2.5和PM10)和气象要素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大气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使用HYSPLIT模式计算了影响武汉市的主要气团类型,并利用潜在源区贡献(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方法,揭示了研究期内武汉市不同大气污染物的潜在源区分布及其贡献特性.结果表明,武汉市2014—2017年空气质量逐年好转,SO2、O3、PM2.5和PM10的浓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NO2和CO的浓度先下降后上升.2017年SO2、O3、PM2.5、PM10、NO2和CO的浓度分别为9.6、50.8、52.7、89.2、47.5 μg·m-3和1.1 mg·m-3,分别比2014年降低了64.3%、23.0%、24.7%、18.8%、3.5%和5.9%.大气污染物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和月变化.大气污染物在四个季节中日变化类似,SO2和O3均为单峰型分布,NO2、CO、PM2.5和PM10均为双峰型分布.武汉市空气污染以PM2.5为主,随着污染程度的加剧PM2.5/PM10的值逐渐增大,在空气质量为严重污染时,PM2.5/PM10高达90%,比空气质量为优时高了31.34%.局地气团(45%)和来自山西、陕西和河南一带的西北气团(12.1%)下大气污染物浓度较高.大气污染物的潜在源区贡献(W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WCWT)的较大值主要集中在武汉市本地及其周边地区,局地污染对武汉市大气污染物的贡献较大,但不同大气污染物受到排放源分布和停留时间等影响其WPSCF和WCWT的分布范围不同.  相似文献   
82.
CANON工艺处理猪场沼液的启动及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连续流合建式反应器内接种普通活性污泥,以实际猪场沼液作为进水,保持温度为(30±1)℃,控制低溶解氧(DO浓度为(0.5±0.1)mg·L~(-1)),通过分阶段提高氨氮浓度的方式启动CANON(Completely autotrophic nitrogen removal over nitrite)工艺,同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反应器启动前后的微生物种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器可在210 d实现成功启动CANON工艺,启动成功后,当猪场沼液进水氨氮浓度为450 mg·L~(-1)时,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9.8%和61.1%;出水(NO_3~--N+NO_2~--N)/ΔNH_4~+接近0.11.同时,CANON工艺启动成功后,微生物种群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6.16%)、绿弯菌门(Chloroflexi)(14.22%)、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11.07%)、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10.41%)和绿菌门(Chlorobi)(12.82%);与脱氮功能相关的菌属为Candidatus_Brocadia (ANAMMOX菌)、Nitrosomonas(AOB菌)、Comamonadaceae(反硝化菌)和Xanthomonadaceae(反硝化菌)等.  相似文献   
83.
采用电-多相臭氧催化(E-catazone)技术处理高COD、高含盐、难生化的金刚烷胺制药废水.对比研究电-多相臭氧催化、多相臭氧催化(Catazone)、电催化氧化(EO)对金刚烷胺制药废水的处理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电流密度、pH值以及气相O3浓度对电-多相臭氧催化技术处理效果的影响,同时优化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原水pH值为12.5,电流密度为15mA/cm2,O3进气流速0.4L/min,O3浓度为60mg/L的条件下,经过60min反应,电-多相臭氧催化技术获得了62%的COD去除和44%的总有机碳(TOC)去除,其效果显著优于多相臭氧催化(COD 44%,TOC 29%)与电催化氧化(COD 13%,TOC 17%);同时,电-多相臭氧催化不仅氧化能力强,而且氧化速率快,获得的伪一级COD去除速率常数k是多相臭氧催化和电催化氧化的1.81倍和8.22倍,更为重要的是,电-多相臭氧催化技术还可以高效、快速地提高废水的生化性,提高约2个数量级,结果表明,电-多相臭氧催化技术是一种有潜力的高级氧化技术,可以实现高效、快速去除有机污染物以及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  相似文献   
84.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青岛市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度了解和把握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与演变趋势,从海洋经济发展、海洋资源承载和海洋环境承载3个系统选取28个指标构建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青岛市2004年~2015年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内部承载力水平进行评价。实证结果表明:2004年~2007年青岛市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呈现下降趋势,2008年~2011年上升趋势明显,2012年又呈现下滑趋势,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仍面临较大的威胁,承载力水平总体评价指数不高。其中,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海洋资源承载波动起伏,2004年达到最大值0.3251;海洋环境承载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且与青岛市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5.
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估铁路弃渣场的综合风险,建立基于改进投影寻踪聚类(PPC)模型的风险评价模型。首先建立了6个维度共19个因素的指标体系,并制定相应评价标准;然后借鉴K均值聚类思想来确定PPC模型关键系数-密度窗宽R,以解决传统方法造成的聚类效果差等问题;同时将遗传算法(GA)作为模型优化算法得到最优投影方向和样本投影值等关键数据;最后以贵昆线铁路的10座弃渣场作为案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弃渣场边坡条件”和“地形与地基条件”2个维度对弃渣场的综合风险影响最大;验证了所建模型的科学性,评价结果能够规避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更加与实际情况相贴合。  相似文献   
86.
研究了慈溪市大气中PM10及其水溶性离子的分布特征。通过对慈溪市四个季度的PM10监测,获得其年间浓度水平变化,了解其时空分布及相关性。对实验数据分析得知,PM10及其水溶性离子浓度与气压、气温有关。含量最高的水溶性离子是NH4+离子,浓度范围在0.01~10.85μg/m3;其次是NO3-,浓度范围在0.14~7.78μg/m3;再次是SO42-,浓度范围在0.05~6.62μg/m3;最低的Cl-的浓度范围在0.02~1.82μg/m3。SO42-、NO3-、Cl-的浓度市区高于乡镇。NH4+的浓度乡镇高于市区。水溶性离子的浓度整体冬季浓度高于夏季。污染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与工业燃煤。  相似文献   
87.
贝江浮游藻类群落特征及富营养化风险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为了解贝江浮游藻类的分布特征与水质状况,于枯水期和丰水期对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动态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贝江共检出浮游藻类6门29科48属74种,其中枯水期5门23科41属58种,丰水期6门26科40属59种,藻类组成以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为主,硅藻种群全年占优势,主要有颗粒沟链藻、变异脆杆藻、二列双菱藻、双头菱形藻、简单舟形藻、梅尼小环藻、肘状针杆藻、窄异极藻和膨胀桥弯藻;藻细胞总密度两期差异较小,枯水期平均值为3.54×105cells·L-1,丰水期平均值为4.87×105cells·L-1.RDA分析表明,DO、高锰酸盐指数和氮磷营养盐是影响贝江浮游藻类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贝江流域水质整体良好,处于贫-中营养水平,但氮磷浓度较高,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水体中氮磷偏高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88.
对钦杭结合带首次发现的加里东期榴闪岩进行了详细的年代学、矿物学和变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榴闪岩的变质时代为454±4Ma,经历了早期角闪岩相进变质、中期榴辉岩相峰期变质和晚期角闪岩相退变质三个阶段,具顺时针P-T-t轨迹。早期角闪岩相进变质作用阶段的矿物共生组合为角闪石+斜长石+石英,温压条件分别为719℃~795℃和7.56Kpa~8.30Kpa;中期榴辉岩相峰期变质作用阶段的矿物共生组合为石榴子石+绿辉石(后期退变为透辉石+钠长石)±石英,温压条件分别为668℃~821℃和26.42Kpa~33.46Kpa;晚期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阶段的矿物共生组合为石榴子石+角闪岩+斜长石±石英(即榴闪岩),相应的温压条件分别为611℃~854℃和4.76Kpa~9.30Kpa。结合前人资料推断,区域内加里东期可能经历了榴辉岩相超高压变质→高温麻粒岩相退变质→角闪岩相退变质的演化过程。钦杭结合带首次厘定出加里东期超高压变质作用,表明华夏和扬子两大陆块碰撞拼合发生在加里东期。  相似文献   
89.
90.
季节性冻融格局变化对高山森林土壤氮素淋溶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气候变化情景下冻融格局的改变可能导致寒冷生物区土壤氮的淋溶损失,从而改变土壤养分循环和森林溪流的水体环境.因此,为了解季节性冻融循环及其变化对高山森林土壤氮淋溶损失的影响,于2010年5月到2012年4月期间,采用土柱培养实验,利用海拔形成的温度差异模拟气候变暖过程,将高山森林(海拔3600 m)土壤分别培养在海拔3600 m(A1)、3300 m(A2)和3000 m(A3)的森林地表,研究了生长季节与冻融季节不同关键时期的土壤氮淋溶特征.结果表明:川西高山森林土壤氮素淋溶损失随着海拔增加而增加,其损失量为(1.85±0.39)kg·hm-2·a-1(A3)(1.87±0.34)kg·hm-2·a-1(A2)(2.94±0.73)kg·hm-2·a-1(A1),其中,62%以上的氮损失发生在季节性冻融期间.冻融季节高山森林土壤氮素淋溶流失的主要形式为铵态氮和硝态氮,且铵态氮的淋溶损失量高于硝态氮,而生长季节土壤氮素淋溶损失的主要形式是可溶性有机氮.这意味着冻融循环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高山森林土壤氮素淋溶损失特征,未来气候变暖可能降低高寒森林土壤氮素肥力,增加森林溪流中的氮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