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57篇
  免费   1121篇
  国内免费   2215篇
安全科学   927篇
废物处理   80篇
环保管理   544篇
综合类   5387篇
基础理论   977篇
污染及防治   193篇
评价与监测   386篇
社会与环境   501篇
灾害及防治   298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65篇
  2022年   457篇
  2021年   431篇
  2020年   636篇
  2019年   394篇
  2018年   370篇
  2017年   359篇
  2016年   326篇
  2015年   404篇
  2014年   352篇
  2013年   453篇
  2012年   588篇
  2011年   592篇
  2010年   525篇
  2009年   502篇
  2008年   455篇
  2007年   493篇
  2006年   480篇
  2005年   371篇
  2004年   270篇
  2003年   168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A bacterial strain BAP5 with a relatively high degradation ability of benzo[a]pyrene (BaP) was isolated from marine sediments of Xiamen Western Sea, China and identified as Ochrobactrum sp. according to 16S rRNA gene sequence as well as Biolog microbial identification system. Strain BAP5 could grow in mineral salt medium with 50 mg/L of BaP and degrade about 20% BaP after 30 d of incubation. Ochrobactrum sp. BAP5 was able to utilize other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such as phenanthrene, pyrene and fluoranthene) as the sole carbon source and energy source, suggesting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PAHs bioremediation. The profile of total soluble protein from Ochrobactrum sp. BAP5 was also investigated. Some over- and special-expressed proteins of strain BAP5 when incub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BaP were detected by two-dimensional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and found to be related with PAHs metabolism, DNA translation, and energy production based on peptide fingerprint analysis through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相似文献   
992.
三株溶藻菌对水华鱼腥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三株溶藻菌L7,L8和L18的溶藻活性代谢产物对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比活性、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比活性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浓度的影响,试图从藻类的抗氧化酶系的变化揭示溶藻活性代谢产物的溶藻机制。在L7,L8和L18的溶藻活性代谢产物胁迫下,水华鱼腥藻的SOD比活性显著升高,MDA浓度急剧上升。加入L18的溶藻活性代谢产物后,水华鱼腥藻的CAT比活性显著高于空白组,L7和L8的溶藻活性代谢产物对水华鱼腥藻的CAT比活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93.
介绍了垃圾渗滤液中高浓度氨氮处理的必要性及最新进展,提出降低成本、减少二次污染、操作简单、运行稳定高效、符合我国国情是今后研究解决的重点,也是其能否实际推广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4.
欧盟国家开展节能减排较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较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欧盟与中国在节能减排法律框架、管理方式、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异同,提出中国应该借鉴欧盟国家的先进经验,完善现有的节能减排政策体系,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5.
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了验收报告中常见的监测数据缺乏逻辑性,数据的合理性经不起推敲等问题。认为验收报告编写应注重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和污染治理效果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996.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工湿地在污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主要是微生物的作用,就影响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空间分布的因素进行讨论。归结起来,主要包括植物、污水的营养水平、基质、温度等因素。  相似文献   
997.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盛莉  金艳  黄敬峰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7):1105-1113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的物质基础,水土保持作为人类对生态系统干预的有效手段,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论文选取土壤保持价值和涵养水源价值两项指标,结合遥感数据、气象数据以及地面数据,对原有的基于遥感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模型进行改进,以期更好地体现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应有的价值。论文运用改进后的模型估算2001年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达16 760.55×108元,基本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998.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剂量污泥(体积分数,即污泥体积占污泥和沙土总体积的百分比,分别为:0、20%、33.3%、50%和100%)施用于风沙土条件下,污泥剂量对樟子松幼苗生物量及其对重金属的累积和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养分含量低的风沙土中,施用污泥能够显著提高樟子松幼苗生物量,最适剂量为50%;污泥剂量的增加可促进樟子松植株对重金属的吸收和累积,在最适剂量(50%)条件下,樟子松植株中Cu、Cd、Pb、Zn的累积量分别是对照(不施污泥)的18.0、8.9、17.1、11.5倍;樟子松植株重金属吸收速率顺序为:ZnCuPbCd,而迁移系数顺序为:ZnCdCuPb;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含量随污泥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植株收获后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下降幅度均小于对照.  相似文献   
999.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对流层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等二次污染生成过程的关键前体物.研究VOCs的浓度水平、组成特征和反应活性对揭示复合型大气污染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在线气相-氢离子火焰法测量了2009年春节和"五一"节期间上海市城区大气中56种VOCs.结果表明,上海市城区大气受机动车尾气排放源影响明显,VOCs浓度日变化特征呈双峰状,与上下班交通高峰基本吻合.大气中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28.39±18.35)×10-9;各组分百分含量依次为:烷烃46.6%,芳香烃27.0%,烯烃15.1%,乙炔11.2%.用OH消耗速率和臭氧生成潜势(OFP)评估了VOCs大气化学反应活性,结果表明,上海市城区大气VOCs化学反应活性与VOCs体积浓度相关性良好;VOCs活性与乙烯相当,平均化学反应活性较强;OH消耗速率贡献最大的物种是烯烃51.2%和芳香烃31.8%;OFP贡献最大的物种是芳香烃53.4%和烯烃30.2%;对臭氧生成贡献最大的关键活性物种为丙烯、乙烯、甲苯、二甲苯以及丁烯类物质.  相似文献   
1000.
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跟踪研究自然资源的演化、开发利用过程调控机理一直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我所)资源环境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任务和研究方向。论文总结了1950年以来我所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与进展,在1950—1978年期间,我所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以大规模的自然资源调查与综合科学考察为主,丰硕的考察成果对中国的资源开发和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在系统地积累科学资料和开拓资源科学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它为了解我国资源环境、建立资源科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8—2000年期间,我所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转向了区域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科学研究并重的格局,完成的一系列考察报告为区域发展指明了路径,为全面认识中国自然资源和开展自然资源综合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2000年以来,我所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更加注重学科体系建设,促进了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建立;更加注重世界资源研究,将自然资源考察地域拓展到全球范围;更加注重机理过程研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流动、资源安全、生态服务功能等领域进行了理论开拓;更加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在环境修复的理论和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展望未来,我所资源与环境领域研究将会继续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能源及矿产资源等关键资源为主要对象,在以下5个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推动资源学科的建设与发展:①区域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科学综合研究;②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复杂性;③自然资源流动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④世界自然资源态势与国家战略性资源安全;⑤环境修复机理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