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48篇
  免费   689篇
  国内免费   3684篇
安全科学   853篇
废物处理   575篇
环保管理   798篇
综合类   5916篇
基础理论   1627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3196篇
评价与监测   478篇
社会与环境   425篇
灾害及防治   450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202篇
  2022年   573篇
  2021年   522篇
  2020年   482篇
  2019年   400篇
  2018年   436篇
  2017年   540篇
  2016年   527篇
  2015年   601篇
  2014年   788篇
  2013年   1036篇
  2012年   891篇
  2011年   898篇
  2010年   715篇
  2009年   656篇
  2008年   664篇
  2007年   634篇
  2006年   523篇
  2005年   331篇
  2004年   268篇
  2003年   320篇
  2002年   268篇
  2001年   227篇
  2000年   243篇
  1999年   263篇
  1998年   232篇
  1997年   217篇
  1996年   195篇
  1995年   140篇
  1994年   143篇
  1993年   106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8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2年   2篇
  1918年   1篇
  1917年   1篇
  19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981.
Organic phosphorus (OP) species in sediments of the Baiyangdian Lake in China was investigated via fractionation and phosphorus-31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31)P NMR) spectroscopy. Results of chemical fractionation showed that different OP fractions ranked in the order: humic acid-P?>?HCl-OP?>?fulvic acid-P?≈?NaHCO(3)-OP?>?residual OP. Labile OP and moderately labile OP, which can be degraded for phytoplankton uptake, contributed to 58.7-68.5% of total extracted OP, indicative of the potential P release from sediments in the lake. (31)P NMR spectroscopy results suggested the rank order of P species present in the NaOH-EDTA extractant of the sediments: orthophosphate?>?monoester-P?>?DNA-P?>?pyrophosphate-P. Phytate, polyphosphates, and phosphonates, which appeared in sediments of some deeper lakes, were not detected in the shallow lak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identified between total P (TP) in water column and sediment TP, monoester-P and DNA-P, positively indicating that sediment P species, especially OP components, should probably contribute to the contents of P in water column and further to the lake eutrophication.  相似文献   
982.
通过选用昆明市第五污水处理厂的一级A标出水和水处理厂外排污泥作为静态实验环境,研究不同混养密度下铜锈环棱螺、椭圆背角无齿蚌对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环境的净化性能,筛选出净化效果较好的放养密度。结果表明:放养30 d,铜锈环棱螺、椭圆背角无齿蚌对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环境的水质、底质均有一定的净化作用,扣减空白对照影响,水中COD、TP、NH3-N及底泥有机质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2.26%、26.10%、25.60%和25.69%,底泥厚度平均减少3.8 cm;与对照相比,放养螺蚌45 d内水均能清澈见底,透明度均>70 cm,能明显稳定水体透明度,改善水环境。综合螺蚌生长适应性和净化效果考虑:污水处理厂再生水静态环境中,螺蚌混养密度应≤3 000 g/m3,在2 000~2 500 g/m3为宜,其中铜锈环棱螺的最适放养密度在400 g/m3,椭圆背角无齿蚌为1 600~2 100 g/m3。  相似文献   
983.
何强  赵俊  柴宏祥  杜俊 《环境工程学报》2012,6(4):1099-1102
以某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好氧污泥为接种污泥,采用逐步提高盐度和稳定盐度2种方法对活性污泥进行耐盐性驯化培养,考察驯化结果表明,前一种方法更有利于耐盐菌的培养。对比不同盐度情况下各项指标的去除效果得出:本实验污泥适宜盐度为1%。使用稳定进水盐度的方法,出水指标及各指标的去除率均低于逐步提高盐度法,且镜检结果表明大量微生物死亡。  相似文献   
984.
垃圾渗滤液是公认的一种成分复杂且难以处理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笔者在北京市海淀区六里屯垃圾填埋场通过2007—2010年垃圾渗滤液处理的工程实践,以COD和氨氮的去除率为指标,研究了不同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组合,以及不同运行参数条件下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中温UASB和A/O的平均水力停留时间(HRT)缩短1/3的情况下,通过改进A/O段曝气方式,优化系统的pH、DO等运行参数,用MBR替代絮凝工艺,使整个组合工艺对COD的年平均去除率达到了94.3%,氨氮的去除率维持在99.5%以上,出水氨氮稳定在10 mg/L以内,而改造前的COD与氨氮的年平均去除率仅为82.2%与55.3%。与改造前的UASB+A/O+絮凝工艺组合相比,改造后的UASB+A/O+MBR工艺组合具有更高的污染物去除能力、更好的抗缓冲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85.
以从我国最大的石油污水灌区之一——沈抚灌区污染土壤分离到的以芘为惟一碳源、能源生长的高效降解菌株ZQ5为实验材料,通过对菌株ZQ5培养条件的优化,以及采用摇瓶振荡培养方法测定菌株ZQ5对不同浓度芘的降解率,表明:菌株ZQ5在30℃振荡培养16 d后对150 mg/L芘的降解率为90.31%。通过模拟稻田施用N、P和K肥等的土壤环境,探索了无机营养元素对降解菌ZQ5降解能力的影响,发现土壤中混合加入N、P和K无机营养元素的降解率能达到82%以上,比单加某种营养元素对降解菌ZQ5的降解效果好。本研究结果可以指导稻田PAHs的原位生物修复。  相似文献   
986.
山地城市暴雨径流污染特性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山城重庆的暴雨径流污染特性,充实国内仍然薄弱的基础资料,对4种用地类型的4场暴雨进行了监测,测试指标包括TSS、COD、TP、TN和NH3-N。结果表明,对于坡度2.5%的交通干道和坡度30%的校园人行道,从污染物浓度降幅的角度考虑初期径流的控制量应分别为2~3 mm和1.8 mm。随降雨时间的延长,路面污染物浓度迅速降低,坡度越大,降低速率越快。对于平均浓度,校园屋顶和草坪的各污染物浓度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总氮和氨氮除外)。交通干道和校园人行道的总磷平均浓度也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但2种下垫面的COD、TN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的2~8倍、1.9~3.1倍和1.9~4.3倍。对于交通干道,场次降雨径流的总氮、总磷和氨氮平均浓度与初期浓度的比值和污染物浓度20 min降幅接近(分别为0.5~0.53和50%~55%)接近,而COD和TSS平均浓度与初期浓度的比值和污染物浓度20 min降幅相近(分别为0.35~0.37和78%~84%)。对于校园人行道,污染物浓度20 min降幅均达到90%以上(90%~96%),场次降雨径流的总氮、总磷、氨氮、COD和TSS的平均浓度与初期浓度的比值接近(0.3~0.4)。研究结果为山地城市暴雨径流的污染控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87.
陶瓷印花废水处理的混凝剂及工艺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聚合硫酸铁(PFS)对陶瓷印花废水进行混凝沉降处理,监测水样的吸光度、浊度、悬浮物,以脱色率、浊度去除率、悬浮物去除率评价混凝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PAC是陶瓷印花废水沉降处理的理想混凝剂;水样的吸光度、浊度、悬浮物随混凝剂用量增大和沉降时间延长而呈降低趋势,而脱色率、浊度去除率、悬浮物去除率随混凝剂和沉降时间的增大呈增大的趋势;PAC投加量为20mg/L,沉降时间约为24h,水样脱色率达到90.0%,而当PAC投加量达到100mg/L,沉降时间约为4h,陶瓷印花水的脱色率可达到96.0%。证明了药剂用量的增加与沉降时间的延长对混凝过程具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988.
基于获得高效纤维素降解细菌的目的,通过LB培养基的培养以及刚果红培养基的筛选,从牛粪堆肥中筛选获得2株高效纤维素降解细菌。经鉴定,分别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地衣芽胞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所筛选得到的菌种具有很高的滤纸降解能力,可在6d内使滤纸剧烈崩溃,振摇成均匀糊状;其中,地衣芽胞杆菌的羧甲基纤维素钠酶活峰值在发酵第4天达到峰值(237U/g)。  相似文献   
989.
针对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系统的强耦合和动态变化特性,提出一种用于前置反硝化脱氮工艺的多模型动态矩阵(DMC)解耦控制方法;通过K-均值聚类分析法对外界入水中氨氮浓度进行聚类,获得以聚类中心为入水氨氮浓度的静态模型集合,分别设计线性DMC解耦控制器;再以当前时刻外界进水氨氮浓度和聚类中心为基本元素,构造切换函数,实现多模型切换。将该方法应用于活性污泥1号模型(ASM1)中,获得了较好的动态仿真效果。  相似文献   
990.
靛蓝牛仔布印染废水组分复杂,浓度高、水量大,属于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为了有效降低后续生物处理单元的负荷,采用铁炭微电解工艺对该废水进行预处理;通过正交实验考察pH、反应时间及铁炭比处理效果的影响规律及COD去除反应动力学,并对各因素作了单因素影响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铁炭微电解法是预处理靛蓝牛仔布印染废水的一种有效方法,在Fe/C为2:1、pH为3的条件下反应90 min,铁炭微电解出水COD的去除率在49.2%,色度去除率达到80%,该印染废水经微电解处理后,BOD5/COD比值可从原来的0.248上升至0.436,可生化性明显提高.此外,微电解预处理靛蓝牛仔布印染废水中COD的去除反应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