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4篇
  免费   630篇
  国内免费   1211篇
安全科学   686篇
废物处理   113篇
环保管理   348篇
综合类   2932篇
基础理论   512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410篇
评价与监测   233篇
社会与环境   257篇
灾害及防治   193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280篇
  2021年   279篇
  2020年   320篇
  2019年   215篇
  2018年   194篇
  2017年   205篇
  2016年   189篇
  2015年   242篇
  2014年   278篇
  2013年   344篇
  2012年   367篇
  2011年   398篇
  2010年   305篇
  2009年   285篇
  2008年   301篇
  2007年   294篇
  2006年   259篇
  2005年   188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为了解独流减河流域水质时空特征及污染物排放结构情况,准确掌握污染来源和防控重点,达到改善流域水质的目的,基于2017年独流减河流域9个监测断面的8个水质指标的监测数据,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进行水质评价,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开展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物来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独流减河流域水质时空特征差异显著,干流水质优于支流水质;时间维度划分为2个时段T1(1-3月)和T2(4-12月),T2时段水质优于T,时段,氨氮、总磷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各时段的主要污染因子,畜禽养殖、农村居民生活为主要污染源,氟离子和CODCr分别是T1和T2时段的另外主要污染因子,代表工业电镀行业废水污染和耗氧有机污染.空间分布划为G1组和G2组,其中G1组主要位于中上游,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总磷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代表畜禽养殖和居民生活污染;G2组位于中下游,主要污染因子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氟化物,代表城镇居民生活污染和工业电镀行业废水污染,G2组水体水质优于G1组.  相似文献   
972.
为预防高温作业环境对作业人员职业安全健康的危害,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了高温环境下人体生理状态.针对高温作业环境下人体生理指标进行测试,选取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口腔温度和平均皮肤温度作为生理状态评价指标,采用岭形模糊分布构造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利用熵权法确定生理状态评价指标的权重,引入生理状态评分(PSS)评价人体生理状态的安全等级,进而建立高温作业环境下人体生理状态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轻度劳动强度下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状态评分比中度劳动强度稍低,女性的生理状态评分总体上比男性稍高,评价结果与主观热感受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73.
为探索警戒作业工间休息机制,设计计算机模拟监控警戒作业实验研究疲劳与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对9个时间单元绩效数据的两两比较,发现原有实验方案存在不合理性。分析心理厌倦和暂时性注意缺失对作业绩效的干扰,找出问题根源。通过调整任务界面和参数、增加声音警示音、设置时间进度条、加强实验前自我检查和培训环节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并检验改进效果。结果表明:改进后实验方案产生的数据能客观描述监控警戒作业疲劳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实验结论可为设计警戒作业工间休息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74.
为探索瓦斯爆炸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基于球形爆炸实验,研究不同初始瓦斯浓度条件下爆炸温度及爆炸温度与爆炸压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随初始瓦斯浓度升高,在6.5%(低浓度)、9.5%(当量浓度)、12%(高浓度)时出现爆炸温度极大值,分别为995,932,1 153 K;爆炸过程中温度延迟时间及升温时间与初始瓦斯浓度曲线均呈U型变化,当初始瓦斯浓度约为9.5%(当量浓度)时,温度延迟时间及升温时间变化较小;当初始瓦斯浓度在爆炸上限浓度(16%)和下限浓度(5%)附近时,受瓦斯浓度影响变化较大;初始瓦斯浓度在9.5%时,瓦斯爆炸过程中的压力波促进火焰燃烧波的反向传播,出现二次升温现象。研究结果可为完善瓦斯爆炸温度变化机理、提高灾害防控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75.
Fenton氧化技术处理含苯胺固体废渣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立芳  姚俊  楼斌  何若  沈东升 《环境科学》2008,29(1):104-108
研究了Fenton催化氧化法对工业固体废渣中苯胺的去除效能,优化了其在固相处理体系中的反应条件,并分析了各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和综合反应机理及应用的关键控制步骤.结果表明,在固相反应体系中,采用Fenton催化氧化法处理工业固体废渣中苯胺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值3.0,50 g渣样中H2O2流加速率为0.5~1.0 mL·min-1,30%H2O2投加量为1.1 mL·g-1(以干渣计,下同),Fe2 的投加量为0.012 mmol·g-1(以干渣计,下同),分2~3次投加Fenton试剂,药剂投加完后继续反应30min.在此条件下固体废物中苯胺的去除率达99.86%,从而为后续的稳定化及固化处理和进入安全填埋场进行安全填埋处理提供了前提保障.  相似文献   
976.
贾晓红  李新荣 《环境科学》2008,29(7):2046-2053
运用地统计学和数量生态学方法,从维持天然白刺灌丛稳定性和持久生态效益角度出发,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不同生境白刺灌丛沙堆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生境白刺固沙生态效益.结果表明,生境地下水埋深和白刺植株发育状况的差异直接影响了白刺耐沙埋的能力,间接地影响了白刺沙堆的固沙效应.湖盆低地白刺种群的植株盖度、密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山前冲积扇区(p<0.01),植株高度则相反,且无显著差异(p>0.05).湖盆低地的半固定生境沙堆高度平均为1.20m,单个沙堆积沙体积平均为88.19m3,固定生境的山前冲积扇沙堆高度平均为1.14m,单个沙堆积沙体积平均为33.16m3.不同生境条件下,白刺沙堆的斑块大小和分布存在明显差异(p<0.01).湖盆低地的白刺灌丛沙堆趋向于大斑块、小密度,空间自相关距离较长,而山前冲积扇区相反.湖盆低地由自相关因素引起的沙堆大小和积沙体积空间异质性占主要部分,分别体现在1.2~84m和1.2~505m尺度:而山前冲积扇的随机因素引起的沙堆大小和积沙体积空间异质性占到100%,在100m以下尺度该区白刺灌丛沙堆大小和积沙体积具有恒定的变异,其空间分布格局在这个尺度无规律体现呈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977.
膜-生物反应器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膜-生物反应器(MBR)作为一种污水处理新技术,其研究和应用在我国受到了广泛关注.主要以1995-2006年发表在国内中文期刊上的关于MBR研究与应用的700多篇文献为基础,分析了与MBR构型、应用领域和研究机构等相关的文献数量分布,综述了在MBR新工艺、膜污染及其控制技术和污水处理类别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MBR在污水再生利用中的应用概况,指出了未来MBR技术研究的挑战和工业应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78.
同步脱氮除磷新工艺处理校园生活污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内现行工艺氮磷去除不能兼顾的现实,采用活性污泥、生物膜组合系统(活性污泥、生物膜培养采用原水→配水→待处理废水逐级诱导培养获得单池相对纯净的生物相.避免了硝化菌与聚磷菌的泥龄矛盾,利用反硝化聚磷"一碳两用"缓解了碳源竞争问题),并采用独特的聚磷污泥回流方式使全部聚磷菌污泥经历释磷、聚磷循环,克服了水体中氮磷去除不能兼顾的问题.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校园生活污水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当进水的CODCr、NH 4-N、TN、PO3-4-P的平均浓度为349.84mg·L-1、32.28mg·L-1、35.76mg·L-1、6.45mg·L-1时,出水平均浓度为14.77mg·L-1、1.46mg·L-1、5.48mg·L-1、0.63mg·L-1,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7%、95.12%、84.45%、92.01%.长期的运行表明此工艺对氮磷有稳定的去除效果,出水水质满足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979.
假单胞菌N7的萘降解特性及其降解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HPLC和UV分析技术,以萘为代表性多环芳烃污染物,研究了假单胞菌N7对水中萘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营养盐、微量元素的添加可使萘的降解率提高23.65%;溶解氧高于4.3 mg/L时萘降解率达95.66%并趋于稳定;随萘浓度增加降解率逐渐下降;在中性和弱碱性环境下,降解效果较好,萘降解率均在82.88%以上.在30℃、转速为165 r/min的摇床中处理pH7.5、萘浓度为100 mg/L的水样72 h,其最大降解率为95.66%.通过检测菌株N7处理含不同底物水样时其吸光度、pH和底物的变化情况,证实菌株N7亦能降解甲苯、二甲苯、苯酚、2,4-二硝基苯酚、苯甲酸、1-萘酚和水杨酸,并以其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生长繁殖,表明该菌株能适应环境中芳烃类物质种类的变化,具有很好的降解多样性.经UV-Vis和GC-MS分析各降解阶段的中间产物,初步确定了该菌对萘的降解途径:一条是邻苯二甲酸途径;另一条是水杨酸途径,萘先被氧化为1,2-二羟基萘,再开环生成水杨酸、邻苯二酚和2-羟基粘康酸半醛,最终进入三羧酸循环(TCA).  相似文献   
980.
MBR-RO组合工艺污水回收中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A2/O-MBR为预处理工艺,构建了MBR-RO组合系统并用于城市污水的直接处理与回收,考察了MBR工艺作为RO预处理的可行性,评价了RO膜的出水水质,分析了不同操作条件对RO膜的渗透性能及膜污染的影响.研究表明,RO出水平均值为TOC<1.3 mg/L、NH 4-N<0.03 mg/L、TN<0.1 mg/L,TP未检出,电导率和浊度分别小于30μS/cm和0.12 NTU,MBR出水中的无机离子已被RO完全截留,MBR-RO系统具有很高的污染物降解能力和脱盐能力,其出水水质可达饮用水水质标准.MBR作为RO的预处理是完全可行的,连续6个多月的运行中RO膜污染表现不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