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6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459篇
安全科学   166篇
废物处理   53篇
环保管理   133篇
综合类   1039篇
基础理论   239篇
污染及防治   298篇
评价与监测   97篇
社会与环境   63篇
灾害及防治   6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冷冻浓缩处理废水COD、TOC及能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冷冻时间、初始温度、冷冻温度及废水浓度4个方面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分析,研究了冷冻浓缩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能耗情况及COD和TOC的去除率。通过冷冻实验和理论计算,确定了对COD浓度范围为10 000~30 000 mg/L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去除率较高、能耗较低各个因素的取值范围。其中冷冻时间在12~24 h、初始温度在5~15℃范围内,COD和TOC去除率达到60%以上,冷冻温度在-16~-12℃时COD和TOC去除率达到70%以上。相应的冷冻废水处理能耗范围为0.044~0.067 kW·h/kg。  相似文献   
92.
分析了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结构,归纳了影响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形成因素,论述了施工企业安全文化自然演化和强制演化路径。利用系统动力学(SD)原理,借助软件VENSIM 5.6 a对施工企业安全文化2种演化路径进行了仿真模拟。通过仿真模拟得出了影响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形成的最关键的5大因素,为施工企业指明了安全文化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93.
以经济增长的变化作为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模型的空间权重,根据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模型计算三次产业在2001—2006年和2007—2012年两个时间段要素度量值的变化,采用ESDA法对甘肃产业结构的空间格局进行实证分析,揭示甘肃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空间分异现象以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94.
巢湖蓝藻异味成分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受测水体异味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成分进行研究。结合样点的风速、温度等气象条件及异味情况,将最终记录所得数据汇总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绘制回归曲线。结果表明:(1)二甲基三硫为夏季巢湖蓝藻暴发时的主要异味物质,其次有β-紫罗兰酮、甲硫醇、二甲基二硫及2-甲基异茨醇等物质。(2)较高的温度是水体异味的主要诱因。3个样点(距巢湖1410m、820m、0m处)在低于一定温度(依次分别为31.5、29、26℃)的时候显示无味或者微臭。(3)蓝藻异味和距巢湖距离显著相关,据线性回归计算,当离湖边距离约为2133m时,几乎不会有异味情况的发生。(4)蓝藻异味和无雨天数呈显著正相关,持续无雨天数越久,异味情况越严重。异味程度与空气湿度呈负相关,空气湿度越大,异味情况越轻。异味程度与风速呈正相关,风速越大,异味情况越严重。  相似文献   
95.
针对钢铁工业氮氧化物减排的紧迫形势,首先介绍了钢铁工业氮氧化物主要排放源,提出了烧结工序和自备电厂是氮氧化物排放的主要污染源,其烟气中氮氧化物控制是钢铁企业氮氧化物减排的重点;其次对钢铁工业氮氧化物生成机理,热力型、燃料型、快速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钢铁工业烧结、自备电厂、焦化、炼铁、轧钢工序氮氧化物污染防治技术途径,为钢铁工业进一步开展氮氧化物减排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6.
基于长江中下游流域5个梅雨监测站1961~2012年的日数据,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对研究期内梅雨时间序列进行多尺度的分析,探讨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振荡模态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近50多年来,长江中下游梅雨变化呈现出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尺度振荡特征,在年际尺度上表现出准3 a和6 a的周期变化,而在年代际尺度上显示准13 a和24 a的周期变化;各分量方差〖JP2〗贡献率显示,年际振荡在梅雨长期变化中占据主导地位;自1961年以来,EEMD分解的梅雨长期变化趋势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特征,其中1961~1985年呈上升趋势,1985~2012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在2000年之后的下降趋势最为明显。由此可以看出,EEMD能够有效地揭示梅雨长期序列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可用于诊断非线性、非平稳性信号变化的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97.
中国省际碳排放效率的空间计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至强有效前沿的最小距离法测算了我国1998-2011年的省际CO2排放效率,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效率达到生产前沿后在投入或产出方面所做出的改动最小。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省际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性以及空间相关性,最后运用1998-201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内,我国省际碳排放效率表现出较大的省际差异性,东部沿海省份的平均碳排放效率显著高于内陆省份。分地区看,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走势相对平稳,全国及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则呈现出"U"型曲线的走势,并且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明显要高于中西部地区;空间自相关Moran’s I检验显示,省际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存在着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具有明显的集群趋势,而空间LISA图则表明省际碳排放效率不仅具有空间依赖性的特征,同时也有空间异质性的表现;经济规模、工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效率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对外开放、企业所有制结构以及政府干预对碳排放效率有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则不显著。因此,对于将来中国提高碳排放效率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着重调整工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同时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加强政府的碳减排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98.
Heavy-metal contamination is a major concern, as excessive heavy metals produc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the cumulative effects of heavy metals in vivo pose a major threat to human health.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a rapid, sensitive, and efficient method for detecting heavy metals. Quantum dots (QDs) are in the category of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s whose radii are less than or close to the exciton Bohr radius. QDs possess a potential in the biological and medical fields to function as a new type of fluorescent marker, because of their unique and tunable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which include broad excitation spectrum, narrow emission spectrum, tunable emission wavelengths, and negligible photobleaching. In recent years, QD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quantitative analysis by providing a new approach for determination of chemical content analysi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review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QD detection of heavy metals in water and consider the challenges and future outlook for QD-based sensors for heavy-metal ions.  相似文献   
99.
Drinking water utilities are interested in upgrading their treatment facilities to enhance micropollutant removal and byproduct control. Pre-oxidation by chlorine dioxide (ClO2) followed by coagulation-flocculation-sedimentation and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 (AOPs) is one of the promising solutions. However, the chlorite (ClO2) formed from the ClO2 pre-oxidation stage cannot be removed by the 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process using aluminum sulfate. ClO2 negatively affects the post-UV/chlorine process due to its strong radical scavenging effect, and it also enhances the formation of chlorate (ClO3). In this study, dosing micromolar-level ferrous iron (Fe(II)) into aluminum-based coagulants was proposed to eliminate the ClO2 generated from ClO2 pre-oxidation and benefit the post-UV/chlorine process in radical production and ClO3 reduc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dition of 52.1-µmol/L FeSO4 effectively eliminated the ClO2 generated from the pre-oxidation using 1.0 mg/L (14.8 µmol/L) of ClO2. Reduction of ClO2 increased the degradation rate constant of a model micropollutant (carbamazepine) by 55.0% in the post-UV/chlorine process. The enhanced degradation was verified to be attributed to the increased 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s of HO· and ClO· by Fe(II) addition. Moreover, Fe(II) addition also decreased the ClO3 formation by 53.8% in the UV/chlorine process and its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chloro-organic byproducts was rather minor. The findings demonstrated a promising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drinking water quality and safety by adding low-level Fe(II) in coagulation in an advanced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train.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