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18篇
安全科学   46篇
废物处理   25篇
环保管理   33篇
综合类   229篇
基础理论   94篇
污染及防治   149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1.
Bi SP  An SQ  Liu F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01,26(5-6):327-333
A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Driscoll's equation for predicting the acid-neutralizing capacity (ANC) in acidic waters equilibria with the mineral phase gibbsite is reported in this paper. Theoretical predication values of ANC are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obtained from different literatures. The effect of aluminum (Al) on the value of ANC is investigated. It indicates that A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the buffering effects in acidic natural waters. Failure to consider Al in acidic waters may bias assessment results in certain situations so as to overestimate the ANC values in response to increase in atmospheric deposition.  相似文献   
612.
This paper report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dynamics of aluminum (Al) speciation in the forest-well waters from study site 110 of the Rhode River watershed, a representative sub-unit of Chesapeake Bay. Seasonal changes of Al speciation are evaluated by a modified MINEQL computer model using chemical equilibrium calculation. It was found that Al-F and Al-Org complexes were the dominate forms, whereas toxic forms of Al3+ and Al-OH were not significant. This indicates that Al toxicity is not very serious in the Rhode River area due to th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fluoride and organic materials, even though sometimes pH is very low (approximately 4). Increased H+ or some other associated factors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decline in fish and amphibian population on the watershed.  相似文献   
613.
上海粮食中元素的含量及土壤的安全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经对上海农村和粮食的多年调查研究,阐述小麦和水稻的质量状况,并作了评价。小麦和水稻籽粒中Cd,Ph,Ni,Cr,Hg的含量差不多,但Zn,Cu含量小麦〉水稻,Mn,As含量为小麦〈水稻。局部地区小麦和水稻中镉的污染较重。在粮食含镉较高的地区,锌肥不宜喷用。公路附近粮食中含铅量较高,与汽车排放废气有关。  相似文献   
614.
研究了单层玻璃厚度为6mm,两块玻璃间距为6mm的中空玻璃的受热响应规律,分析了向火面和背火面玻璃板的表面温度、玻璃板向火面中心点处的热通量、两块玻璃的破裂时间、裂纹形态以及玻璃脱落情况等。定义玻璃边长区域范围为[-0.5L,0.5L],则玻璃首次起裂点均位于被遮蔽边上,且在[-0.25L,0.25L]的范围内。进一步研究了遮蔽方式对中空玻璃破裂行为的影响,在本实验条件下,四边遮蔽的向火面玻璃最易破裂,且左右垂直遮蔽比上下水平遮蔽情况下脱落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615.
616.
为预测大落差管道局部高点水击压力,避免在关阀、停泵等应急操作过程中因高点低压而使油品气化,采用OLGA软件水击计算模块分析介质流速、高点稳态压力、关阀时间、阀门位置对高点水击压力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国内某原油管道现场SCADA系统数据进行验证;采用通用全局优化算法(UGO)和列文伯格-马夸尔特法(LM)建立局部高点压力预测方程,相对误差在5%以内。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程可实现大落差输油管道水击过程中局部高点水击压力的预测。研究结果可为大落差输油管道安全运行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17.
自2016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随着污染土壤修复工作的推进,因场地污染类型、污染程度以及土地规划类型等因素的不同,如何筛选出科学、合理、高效、低耗的修复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场地修复决策系统应运而生,即通过输入修复过程所有要素并结合专家判断,修复决策系统运算得出最佳修复模式,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修复决策系统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优势和劣势基础上,以焦化污染场地为例拟开发基于WebGIS的污染场地修复辅助决策系统,以找出适合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决策的模式,为从事相关工作的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18.
本文研究了一种用红色担体经强碱(KOH)处理作为吸附的载体,去离子水超声浸取,离子色谱法分析测定大气中甲酸和乙酸的方法。对固体吸附管的特性进行了实验室内模拟及野外研究。在采样体积为2.4m~3时,该法对大气中甲、乙酸的最低检出限分別为0.2μg/m~3和0.4μg/m~3。利用此法,测出北京冬季大气中甲、乙酸浓度分別为0.5—2.0μg/m~3和0.6—8.7μg/m~3,广州白云山春季大气中甲、乙酸浓度分別为0.2—1.0μg/m~3和<0.4—2.0μg/m~3,桂林市大气中甲、乙酸浓度分别为0.37—0.4μg/m~3和0.5—1.1μg/m~3。  相似文献   
619.
王碧  许桂丽  胡星琪 《化工环保》2007,27(5):484-488
采用聚丙烯酰胺、NH:OH·HCI和NaOH反应合成了HW型高分子捕集剂(简称捕集剂),考察了捕集剂对Ph^2+,Cu^2+质量浓度分别为100mg/L的废水的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含Ph^2+废水pH为6.5~7.0、n(捕集剂):n(Pb^2+):1.6、反应时间为50min的最佳条件下,Ph^2+去除率达100.00%;在含Cu^2+废水pH为5.5~6.0、n(捕集剂):n(Cu^2+)=1.0、反应时间为60min的最佳条件下,Cu^2+去除率达99.73%。对Ph^2+,Cu^2+质量浓度分别为50mg/L的混合废水,n(捕集剂):n(Pb^2++Cu^2+)=1.2时,对Ph^2+,Cu^2+的去除率均达到99%以上。捕集剂去除pb^2+,Cu^2+的机理为羟肟酸基团与Ph^2+,Cu^2+反应生成稳定的螯合物。与中和法沉淀物相比,捕集剂与Ph^2+,Cu^2+反应生成的螯合物的Ph^2+,Cu^2+浸出量小,具有更好的环境安全性。  相似文献   
620.
蜂窝煤燃烧烟气中多环芳烃的定量研究及粒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蜂窝煤燃烧排放的烟气中多环芳烃的定量分析,研究了17种多环芳烃在烟气颗粒相和气相中的分配以及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室温下燃煤排放的多环芳烃总量以在气相中存在为主,但总体毒性则主要存在于颗粒相中;多环芳烃主要分布在亚微米级颗粒上,分子量越大的多环芳烃越趋于富集在细颗粒上,因而对健康的危害就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