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9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271篇
安全科学   178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64篇
综合类   672篇
基础理论   159篇
污染及防治   78篇
评价与监测   60篇
社会与环境   29篇
灾害及防治   4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0 毫秒
991.
可能-满意度方法是从系统目标实现的可能度与满意度角度出发,分别建立可能度函数与满意度函数,并且利用一定的并合技术形成综合的可能-满意度的一种多目标决策方法。由于承载力具有相对意义,取决于自然资源的支撑能力和人们追求的生活标准,因此,可能-满意度法可用于承载力研究。文章选取乌海市作为研究区域,选用可能-满意度法,通过构建乌海市人口承载力的指标体系以及可能度和满意度函数,对乌海市未来人口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认为:不同人口规模将面临的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问题是不同的。当总人口小于49×104人时,大气质量问题相对严重;当总人口大于49×104人时,水资源供需矛盾上升为主要问题。当总人口继续超过63×104人时,就业问题比资源环境问题更显严峻。综合各种目标的可能-满意度,乌海市2020年的人口承载力以51×104人为宜,对应的可能-满意度为0.61。  相似文献   
992.
湿地碳循环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湿地由于其巨大的碳库储存能力而成为碳循环研究的热点之一.从湿地CO_2/CH_4释放时空格局,CO_2/CH_4释放影响因子,碳"源""汇"评估及人类活动影响四个方而综述了国内外湿地碳循环方面的研究工作.认为当前对湿地碳排放过程各种潜在的影响因素比较清楚,但碳排放过程各种影响因子之间存在的交互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在进行不同湿地类型碳循环研究的同时,应加强包括微生物、植物根系等地下碳动态研究,加强碳、氮耦合研究.在评估人类活动对湿地碳循环的影响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植被碳库、土壤碳库及土壤碳排的变化.另外,无论从认识不同湿地类型碳过程特征及机理的角度,还是从减少全球或区域碳收支估测不确定性的角度来看,加强数据缺乏地区的湿地类型的碳平衡及相关碳过程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3.
三种水生植物对不同形态氮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常会庆  李娜  徐晓峰 《生态环境》2008,17(2):511-514
进行水生植物对NH4 和NO3-吸收动力学的研究.目的在于进行水体的生态修复时,可以根据不同营养状况的富营养化水体而选择相应的养分吸收效率的水生植物.该研究中比较了3种水生植物黄花水龙(Jussiaea stipulacea Ohwi)、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对于铵态氮和硝态氮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漂浮植物黄花水龙和凤眼莲具有较大的吸收速率Vmax和Km值,因此,它们更适合作为先锋植物对污染严重的富营养化水体进行前期的修复治理,待水体水质提高到一定的程度时,再利用去污能力低的沉水植物进行对修复水体水质的维持和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可逐步建立一个较为稳定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由于沉水植物伊乐藻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吸收有较低Km值和Vmaz值,因此更适合对轻度污染的富营养化水体直接应用伊乐藻来去除养分和维持水体水质.  相似文献   
994.
通过盆栽试验,分析模拟Cr(Ⅵ)污水灌溉对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细菌数量在低浓度Cr(Ⅵ)(10 mg·L-1)灌溉条件下明显增加而在高浓度Cr(Ⅵ)(50 mg·L-1)灌溉条件下明显降低,土壤真菌、放线菌及钾细菌数量随着Cr(Ⅵ)灌溉浓度的增加而明显降低,而土壤磷细菌数量随着Cr(Ⅵ)灌溉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2)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对Cr(Ⅵ)处理的敏感性不同,土壤细菌敏感性生育前期高于生育后期,而土壤真菌及放线菌正好相反;(3)加Si处理对土壤细菌有明显的刺激作用,明显缓解高浓度Cr(Ⅵ)在水稻拔节期和抽穗期对土壤放线菌的抑制作用.与之相反,加Si处理使Cr(Ⅵ)对土壤无机磷细菌数量的刺激作用消失,甚至使抽穗期和成熟期无机磷细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995.
高梯度磁分离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概述了近20多年国内外高梯度磁分离技术在废水、废气、废渣处理及给水处理、燃煤脱硫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该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6.
磷在土壤中的解吸动力学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我国华北农田一种典型钙质土壤-草甸褐土,在实验室运用水静态浸提方法研究了对于不同的磷加入量,土壤磷在不同振荡时间(t)和不同水土比(w)条件下的解吸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水土比条件下,土壤通过解吸释放的磷与振荡时间呈指数关系;在一定的振荡时间条件下,磷的解吸与水土比也呈指数关系;在一定的振荡时间和水土比条件下,磷的解吸与土壤初始可浸提磷量成正比.通过实验,建立了一个简单的经验模型:pd=0.33P0t0.09W0.28,描述磷的解吸过程,并给出了该模型的条件范围.  相似文献   
997.
土壤、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就地处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化合物对土壤、地下水的污染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地层介质中的有机物主要以自由态、挥发态、溶解态和固态4种形态存在.有机污染物的自然降解能力较差,如不进行人工清除,在自然环境中它们可能存留长达几十年之久,对土壤、地下水资源构成长期的威胁.传统的开挖处理技术不仅费用昂贵,而且当贮油设施的地表被利用时则无法进行开挖处理(如有建筑物等).近年来,以地下冲洗法、土壤抽水法和地下水曝气法为代表的有机污染物就地处置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对这3种技术进行概要的介绍,总结指出决定这些技术可能性的主要因素是地层介质的通透能力,有机物的挥发、溶解能力及其可生物降解能力,并列出目前的主要有机污染物挥发、溶解及生物降解能力的相对强弱作为制定具体处置技术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98.
在全球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欧盟全面推进循环经济转型,我国也在循环经济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果。最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明确提出推行绿色发展方式,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我国正在开展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聚焦于推动实现固体废物可持续管理,助力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本文聚焦欧盟始于2015年的循环经济1.0时代到2020年开启的循环经济2.0时代,深入分析其相继出台的重要政策措施以及所取得的成效,总结分析欧盟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尤其是深入分析总结其中针对固体废物管理的相关举措和成效,以期为我国提升固体废物管理水平、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99.
以95台中小型烟煤层燃炉(£70MW)的燃料特性分析数据和颗粒物(PM)排放实测数据为基础,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及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了锅炉出力W、过量空气系数a、燃煤灰分含量w(A)对燃烧过程PM初始排放因子的影响,研究了PM初始排放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锅炉运行负荷380%的条件下,基于燃料消耗量、燃料发热量和灰分含量的PM初始排放因子EF0C、EF0H和EF0A基本上与W无关; EF0C、EF0H随a和w(A)的增加而增大,EF0A随w(A)增加而减小.3种影响因子由强到弱的顺序分别为EF0C:w(A)> a> W;EF0H:w(A)> a> W;EF0A:w(A)> a> W.  相似文献   
1000.
超滤法处理含乳化油废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板框式超滤装置对钢管玫冷却用乳化油废液进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板框式超滤器在压力低于0.40MPa,运行温度40-45℃条件下,配用PSF超滤膜,可将乳化油废液一次连续浓缩,含油量由2%增至40-50%,体积20倍,超滤平均通量5-20L(m^2.h)^-1,渗透液中含油量降至100mg.l^-1以下,油分截留率大于99%,COD截留率大于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