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1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28篇
安全科学   51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46篇
综合类   385篇
基础理论   90篇
污染及防治   175篇
评价与监测   32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通过对全球100多个国家的环境指数比较研究发现,环境保护与民主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存在统计学的显著性。民主水平无一例外地和5个不同环境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显著性。这表明,民主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促进环境治理、环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降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为此,解决环境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为环境可持续发展扫除政治方面的障碍。  相似文献   
102.
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跟踪研究自然资源的演化、开发利用过程调控机理一直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我所)资源环境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任务和研究方向。论文总结了1950年以来我所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与进展,在1950—1978年期间,我所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以大规模的自然资源调查与综合科学考察为主,丰硕的考察成果对中国的资源开发和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在系统地积累科学资料和开拓资源科学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它为了解我国资源环境、建立资源科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8—2000年期间,我所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转向了区域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科学研究并重的格局,完成的一系列考察报告为区域发展指明了路径,为全面认识中国自然资源和开展自然资源综合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2000年以来,我所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更加注重学科体系建设,促进了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建立;更加注重世界资源研究,将自然资源考察地域拓展到全球范围;更加注重机理过程研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流动、资源安全、生态服务功能等领域进行了理论开拓;更加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在环境修复的理论和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展望未来,我所资源与环境领域研究将会继续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能源及矿产资源等关键资源为主要对象,在以下5个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推动资源学科的建设与发展:①区域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科学综合研究;②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复杂性;③自然资源流动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④世界自然资源态势与国家战略性资源安全;⑤环境修复机理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03.
冬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的浮游植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6年2月19日~3月5日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的大面调查所获样品,报道了该水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此次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56属116种(包括未定名17种).调查水域浮游植物群落以硅藻为主,其次为甲藻,此外还有少量的金藻、蓝藻和绿藻.主要优势种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离心列海链藻Thalassiosira excentricus、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 rotula和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 radiatus.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介于(111.11~2315.56)×104 /m3,平均值为914.87 ×104 /m3.近岸和调查区的东北部表层浮游植物丰度较高,其他区域表层丰度较低.浮游植物的垂直分布特征是细胞丰度的最大值出现在表层以下,随深度的增加,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先上升后下降.多样性分析表明,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近岸口门处较高,离岸水域较低.  相似文献   
104.
研究了磷酸二氢钠(NaH2PO4)、三磷酸腺苷二钠盐(adenosine disodium triphosphate,ATP)、 6-磷酸葡萄糖(glucose 6-phosphate,G-6-P)和β-甘油磷酸钠(sodium β-glycerophosphate,G-P)对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 costatum)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的生长以及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均既可利用无机磷酸盐又能利用有机磷化合物生长繁殖,且有机磷化合物的作用比无机磷酸盐的作用稍高.对于中肋骨条藻, 8 d后的细胞密度分别为48×104(NaH2PO4)、 73×104(ATP)、 63×104(G-6-P)和54×104(G-P)cells/mL;对于东海原甲藻, 10 d后4种磷源形态下的细胞密度分别为8.7×104、 15.5×104、 12.4×104和9.5×104 cells/mL. 2种藻在4种形态磷源下的磷酸酶活性在前3~4 d均呈下降趋势,而后变化不同.以NaH2PO4为磷源的处理组, 2种藻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和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活性均呈现升高趋势;3种有机磷处理组比较,对于中肋骨条藻,ATP和G-6-P为磷源的处理组酶活性较低且AP活性无明显变化趋势,AcP活性在试验后期呈微弱的升高趋势,以G-P为磷源的处理组酶活性最高且有升高趋势,至第8 d时,以ATP、G-6-P和G-P为磷源处理组的AP活性分别为0.004×10-5、 0.014×10-5和0.029×10-5 U/cell,AcP活性分别为0.006×10-5、 0.011×10-5和0.018×10-5 U/cell,对于东海原甲藻,酶活性变化趋势与中肋骨条藻相同,至第10 d时, 3种磷源处理组的AP和AcP活性顺序也为ATP相似文献   
105.
基于GIS的中国物质积累基础评价:从分县到分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一个地区的发展是众多因素发展的积累,这种积累离不开资源的利用与转化。地区发展的结果往往直接体现在物质财富的生产和积累上。因此可以从资源角度出发,在资源转化视角下,以区域物质财富为着眼点来反映区域发展进程。基于此,提出物质积累基础概念,从基础设施水平、交通通达度、经济发展水平3方面,构建物质积累指数模型;运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以2005年为例,定量计算中国分县物质积累指数,集成分省物质积累指数,从分县和分省两个尺度系统评价了中国物质积累水平。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分县尺度看,2005年中国县域物质积累水平高低两端差异悬殊,中等水平占主体,呈现明显的“纺锤形”结构,空间分布不均衡,东南半壁物质积累水平明显优于西北半壁;中国贫困地区物质积累水平相对滞后,城市地区相对超前,两类典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最为显著;②从分省尺度看,中国分省物质积累水平差异显著,地域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不同等级水平间基础设施水平差距最大,是引起省域尺度上物质积累状况差距的显著因子。  相似文献   
106.
介绍了金属矿山项目的一般环境影响及特殊环境影响,通过识别金属矿山的特殊环境影响,以金属矿山尾矿库溃坝事故为例,对金属矿山项目环境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及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尽管在矿山开采建设及服务过程都伴随着环境制度的监管,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产生环境污染影响与生态影响。因此,识别出金属矿山项目采选易发生的环境问题,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做好矿山环境保护及管理工作、加强矿山环境制度建设及环境监管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7.
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原则,紧密结合哈尔滨市水资源具体特点,通过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与评价,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中远期各阶段进行需水预测,对水环境治理、城市供水、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等方面进行规划,提出哈尔滨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对策,强调了水资源的节...  相似文献   
108.
用氯离子选择电极作为气相色谱检测器,测定了γ-BHC、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其检测下限分别为2.6×10~(-?),1.8×10~(-10)和1.0×10~(-10)mol.以γ-BHC为测定物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4%,线性范围为2.6×10~(-10)-9.8×10~(-7)mol.  相似文献   
109.
运用重金属逐级提取法,采用人工半合成方法,对温度变化时长江南京段沉积物中铜、镉形态对鲤鱼和螺蛳的生物可给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生活习性不同,鲤鱼和螺蛳富集铜、镉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同。温度升高时,主要在水体底层活动的鲤鱼富集铜、镉的能力明显增加;作为底栖生物的螺蛳的富集能力不随温度增加而变化。  相似文献   
110.
广州市上空SO2垂直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广州市上空SO2垂直分布数据的分析,揭示了广州市上空SO2垂直分布特征及垂直扩散规律。国内目前低空(1000m以下)污染物垂直分布观测较少,该文可作为一个研究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