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37篇
安全科学   65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332篇
基础理论   49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灾害及防治   4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81.
对江苏省数字地震台网观测系统与模拟台网观测系统在震级测定方面的一致性进行了探讨。定量分析了数字台网的“速度型震级”、“仿真位移型震级”与模拟台网位移震级的差异。初步结果表明 ,在测量误差允许范围内 ,数字网的“仿真位移型震级”可以替代模拟网的位移震级 ,震级测定的连续性要求基本可以保证。  相似文献   
582.
江苏省数字地震台网从 1999年 6月至 9月记录到的自动触发和人工截取的 4 13条事件中 ,编报出 94个地震事件 ,其中 ,可用于数字网和模拟网进行地震三要素对比的地震事件有 35个。最终产出一份完整的地震目录和台网观测报告。进而从地震编目角度对数字地震台网资料和模拟台网资料确定地震三要素的可衔接性进行了尽可能的对比论证。  相似文献   
583.
利用TEOM1405F型PM_(2.5)测量仪、MARGA水溶性离子在线分析仪和激光雷达对苏州市2016年8月24日—9月6日PM_(2.5)、水溶性离子和气溶胶垂直分布进行了观测,结合气象数据分析了水溶性离子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PM_(2.5)平均值为43.4μg/m3,与2014和2015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2.9%和40.3%。总水溶性无机离子平均值为24.18μg/m~3,约占ρ(PM_(2.5))55.7%,其中ρ(SO_4~(2-))、ρ(NH_4~+)和ρ(NO_3~-)分别占ρ(总离子)的46.0%、25.8%、21.0%。夜间边界层降低,大气垂直扩散条件较差,是造成ρ(PM_(2.5))及ρ(水溶性离子)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ρ(NO_3~-)/ρ(SO_4~(2-))为0.056~1.939,平均值为0.432,表明固定源(燃煤源)仍然是PM_(2.5)的主要来源;PCA方法表明苏州水溶性离子的主要来源于二次污染和燃烧源、海盐和土壤源以及地面扬尘、建筑尘。  相似文献   
584.
回顾了江苏省"两个率先"中有关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指标近年来的考核情况,指出了存在考核断面综合代表性不足、多种考核结果不统一、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质量控制措施不健全和信息公开不全面等问题。提出了"十三五"考核实施建议,应理顺考核体制机制,统一考核点位和办法,加强考核信息公开,引导公众有序参与和有力监督环境质量考核工作,促进水环境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585.
通过对 1986年以来逐年地震速报质量分析比较 ,回顾了江苏地震速报系统的进步 ,并得到两点认识 :1 地震观测系统建设的进步是提高地震速报水平的基础 ,2 加强地震速报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地震速报水平的保障。  相似文献   
586.
本文对渤海中部海域B62孔51个沉积物样品黏土粒级沉积物中重金属地球化学指标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重金属含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对渤海中部海域近160年以来人类活动与重金属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1855年黄河改道事件造成的沉积物物源变化和人类活动是研究区重金属含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了Cu、Pb和Cd等指示人类活动的有效指标,进而阐述了近160年以来渤海中部海域人类活动与重金属的相互关系;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自1855年以来一直处于低微生态风险水平,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87.
采用磁性分散固相萃取技术富集水中氯苯类化合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并对萃取剂的用量、萃取时间、解吸溶剂、氯化钠加入量等条件进行优化。试验表明,方法在0.001 mg/L~2.50 mg/L 范围内,氯苯类化合物各组分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在0.600μg/L~5.00μg/L范围内。地表水实际水样的加标回收率为83.1%~93.4%,RSD为4.8%~7.3%。  相似文献   
588.
植物源脲酶诱导碳酸钙沉积(EICP)的固化技术因其环境友好且经济高效,能够在荒漠风积沙表面形成固化层,起到防风固沙作用,逐渐被应用于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治理。然而,碳酸钙在土体表面的快速沉积,产生孔喉效应,使碳酸钙积淀在土体表面,造成固化深度浅、固化效果不均匀。为此,使用脲酶抑制剂延缓尿素水解,实现对碳酸钙沉淀生成速率的调控,进而优化土体表面固化效果,提高其防风固沙能力。结果表明,NBPT 的添加能有效延缓尿素水解速率,降低初期碳酸钙的生成速率,但不影响碳酸钙最终生成量。NBPT 的抑制效果与浓度、混合时间关系密切,浓度越高,混合时间越短,其抑制效果就越好。与未处理试样相比,无论是否添加 NBPT,经 EICP 处理的试样抗风蚀性均明显提高。向 EICP 溶液中添加 NBPT 能有效改善土体固化层表面强度、厚度和碳酸钙分布,浓度为 0.1 g/L 固化效果最佳。SEM 和 XRD 试验结果显示,添加 NBPT 后,碳酸钙晶体形貌多为球状和针簇状,而这种针簇状晶体之间的相互交织与嵌套可提高 EICP 固化效果。  相似文献   
589.
使用近 20 年固定台站记录到的初至 P 波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 2021 年 11 月 17 日江苏大丰海域 M5.0 地震震源区及邻区三维 P 波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参数。结合该地区的构造背景,研究了该地震孕育与发生的深部构造背景及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 P 波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浅层的 P 波速度结构与地表地质构造及地形有较好的对应性,在造山带和隆起区表现为相对高速,盆地地区表现为相对低速。研究区地震活动性与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大丰海域地震和经过重定位后的中小地震均发生在 P 波速度梯度带上或者偏向高速一侧。综合速度结构水平和垂直剖面,震源机制解,震源的空间位置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可能为右旋走滑型地震,发震断裂可能为苏北?滨海断裂,也可能与小海?陈家堡断裂及震源区其他的隐伏断裂有关。此次地震发生可能与震源区附近断裂交汇处应力积累,遇到高速的阻碍体,阻碍体发生破裂有关。研究区西部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和东部菲律宾海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俯冲可能是这一地震的外部地球动力学来源,而江苏陆区及近海大陆架因地形高程差异引起的重力势则可能是此次地震的内部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