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6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218篇
安全科学   87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58篇
综合类   534篇
基础理论   91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59篇
灾害及防治   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我国西南部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我国西南部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是西部生态建设中面临的十分突出的地域环境问题,也是西南喀斯特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参考国内研究的相关文献,运用比较分析法,从喀斯特石漠化的概念、分布、评价指标、生态效应、成因分析及综合治理等六方面回顾了近年来我国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研究的进展情况。研究结果认为,目前研究中还存在基础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活动、定量分析不足、基础数据采集工作欠缺和现有治理模式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等不足,并建议从研究重点区域、探究喀斯特石漠化演变机理、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开展生态综合整治工作及建设相关的信息系统等方面开展先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2.
水质安全的动态超声波强化混凝除藻水处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声波辐射能够破坏蓝藻气囊,在水处理工艺中达到强化蓝藻混凝沉淀的效果.然而不适当的超声处理会进一步破坏蓝藻细胞,导致胞内毒素大量释放,加重水质污染负荷.本研究为获得水质安全的超声波强化混凝沉淀蓝藻水处理方法,采用频率40~120 k Hz的超声波辐射蓝藻水,考察处理后蓝藻混凝沉淀去除效果及藻毒素释放情况.结果表明,频率68~120 k Hz、能量密度59.1~186.4 W·L-1的静态超声波作用10~15 s后进行混凝沉淀,藻类去除率达98%以上,且频率越高效果越好;然而各频率静态超声波作用5 s以上均会导致藻细胞内藻毒素释放.采用内衬吸声棉及动态超声方式,频率120 k Hz、能量密度38.5~196.6 W·L-1超声波作用7.5~30 s后,可避免胞内藻毒素释放,且能去除水中溶解性藻毒素18.7%~30.7%,混凝沉淀后藻类去除率97.0%以上,其它有机物也降低.  相似文献   
43.
地貌对地质灾害的分布、类型、规模与危害等特征具有重要的影响,宏观及微观地貌指标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刻画其作用特征。应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详细解译崩塌和滑坡灾害,采用高精度DEM和滑动窗口技术提取地貌分维特征,并用其解析灾害分布的地貌特征。结果表明:灾害体的内部与后壁、前缘、侧壁和邻区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分异性,崩塌的微地貌分异特征较之滑坡显著,大型、厚层、老(古)崩塌及滑坡分异特征更为突出。计算地貌分维值可有效识别与其同时期的或更早的地质灾害,也可间接挖掘新发生灾害的微地貌复杂性和离散性。  相似文献   
44.
为揭示城市化、工业化等人为活动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选择能反映上海城郊乡梯度差异的中心城区、城郊结合部和远郊,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表层土壤样品Cu、Zn、Pb的空间变异结构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土壤Pb、Cu、Zn的变异系数范围为0.24~0.62,均属中等变异强度。徐汇区土壤Cu、Pb、Zn符合正态分布,闵行区土壤Cu、Pb和Zn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奉贤区土壤Zn呈正态分布,土壤Cu、Pb符合对数正态分布。由中心城区到远郊,城市土壤Cu、Pb、Zn的各项统计特征值和变异系数均有较大差异,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半方差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徐汇区作为中心城区,土壤Cu、Pb、Zn符合球状模型,土壤Cu、Zn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土壤Pb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奉贤区以农业用地为主,土壤Pb符合线性模型,土壤Cu符合高斯模型,土壤Zn符合指数模型,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闵行区地处城郊结合部,土壤Cu、Pb、Zn的半方差拟合模型均为线性模型,表现为纯块金形式,以随机变异为主,空间相关性弱。采用Kriging最优内插法进行无偏估值,绘制了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图,中心城区、城郊结合部、郊区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受城市化、工业化、城市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均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5.
石油业和滨海旅游业是现代产业体系中关联度较小的两个产业部门,但它们在现代社会共同具备的快速发展特点,使两者之间形成了"破坏与被破坏"的特殊关系。海上石油开采输运、海上船舶运输和港口码头作业等生产活动的快速增长,导致溢油污染事故随之增多,对同样快速发展的滨海旅游业构成威胁和破坏,致使滨海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海岸和海洋生态环境遭受损害,带来程度不等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本文以分析导致滨海旅游业受损的溢油污染来源为前提,全面剖析溢油污染对滨海旅游业的损害构成及损害程度影响因素,旨在引起政府和全社会对溢油污染防治的重视,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小对滨海旅游业的威胁和破坏。  相似文献   
46.
基于修正A值法核算成都市季节大气环境容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成都市2010-2012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及温江站探空资料,通过重新计算成都地区季节A值建立修正A值法,再对成都市的季节环境容量进行核算。研究结果表明:1成都四季A值分别为1.01、1.28、0.46、0.38;2成都市各污染物均为夏季环境容量最大,冬季环境容量最小,各污染物的夏季环境容量均约为冬季的5倍以上,其中SO2的夏季环境容量达到了冬季的13倍;3季节间大气环境容量的差别主要源于湿沉降在年内分布的不均匀,其次通风量季节间的不同也是其中一个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47.
为解决和应涌流造成变压器差动保护误动作的问题,通过分析和应涌流的产生机理,结合现场实际系统的运行情况搭建模型,对产生变压器和应涌流的影响因素进行仿真研究,提出减小和应涌流的相应防治措施。应用结果表明:加强电力系统网架结构建设,合理选择空投变压器时机,消除剩磁等措施可减少和应涌流产生,防止变压器差动保护误动作。  相似文献   
48.
柴油车的黑碳排放对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但我国柴油车黑碳排放清单编制仍有较大局限性. 为进一步提高柴油车黑碳排放清单编制精度,采用整车转毂台架和热光折射的方法研究不同排放标准、行驶工况和负载状况对重型柴油货车黑碳排放的影响. 结果表明:我国排放标准升级对重型柴油货车的黑碳排放有重要影响,从国Ⅰ、国Ⅱ排放标准升级到国Ⅲ、国Ⅳ和国Ⅴ排放标准,黑碳在颗粒物中的占比由41%左右逐步提至72%左右. 行驶工况对重型柴油货车的黑碳排放也有一定影响,车辆在C-WTVC (中国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测试工况)下的黑碳排放占比较VECC (重型车典型道路行驶工况)下高5%~10%. 与半载状态相比,重型柴油货车在满载状态下黑碳排放占比更高,国Ⅲ、国Ⅳ重型柴油货车满载状态下黑碳排放占比较半载状态高7%~8%,国Ⅱ重型柴油货车满载状态下黑碳排放占比较半载状态高15%左右. 研究显示,柴油货车黑碳排放清单编制要综合考虑排放标准、驾驶特征、负荷状况等对黑碳排放的影响,不宜使用固定系数利用颗粒物排放因子外推黑碳排放因子.   相似文献   
49.
流域水权初始分配机制中的节水激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永资源短缺的问题普遍存在,如何利用非工程手段解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开始成为研究的焦点。水权翩度能够对人们的用水行为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而水权初始分配机制是水权制度运行的基础,该机制是否能够激励用水者不断地开发应用节水技术以及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减少浪费行为,对于有效地控制用水需求,缓解水资源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构建流域水权初始分配机制节水激励模型,考察在以指标法为基础的水权初始分配过程中,流域各地区可以控制并且能够影响水权分配结果的因素,分析其可能进行的行为选择以及对水资源节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决策者可以通过平衡选择现状用水量权重.延长水权初始分配份额的有效期,以及对节水工程投资和水利工程投资进行补贴等手段,使水权初始分配机制在长期内发挥节水激励作用.不仅能够提高各地区的经济收益,并且能够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0.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为培养基,研究了添加Pb2+对Bt(Bacillus thuringiensis,苏云金芽孢杆菌)生长和晶体蛋白合成的影响,同时分析了Bt发酵过程中有效态Pb含量(以ρ计)的变化,并采用FTIR(傅立叶红外光谱)和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初步探讨了Pb2+在Bt表面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污泥培养基在支持Bt生长代谢和降低重金属有效态含量方面均优于商用培养基,当初始ρ(Pb2+)高达400 mg/L时,与未添加Pb2+相比,污泥培养基中Bt活菌数与晶体蛋白产量约分别下降48%和54%,而商用培养基中约分别下降82%和75%,证实了污泥作为Bt发酵培养基的可行性;Bt对Pb2+有较好的耐受性,当ρ(有效态Pb)在80 mg/L以下时,Bt生长代谢不会受到显著影响.光谱学分析表明,Bt对Pb2+有少量吸附,从而降低Bt发酵过程中Pb的生物有效性,吸附位点主要为羟基,部分C O和S O也参与了吸附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