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778篇 |
免费 | 363篇 |
国内免费 | 379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34篇 |
废物处理 | 644篇 |
环保管理 | 859篇 |
综合类 | 5071篇 |
基础理论 | 1644篇 |
环境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3873篇 |
评价与监测 | 393篇 |
社会与环境 | 319篇 |
灾害及防治 | 3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52篇 |
2022年 | 481篇 |
2021年 | 391篇 |
2020年 | 283篇 |
2019年 | 264篇 |
2018年 | 354篇 |
2017年 | 457篇 |
2016年 | 520篇 |
2015年 | 666篇 |
2014年 | 807篇 |
2013年 | 1045篇 |
2012年 | 901篇 |
2011年 | 890篇 |
2010年 | 687篇 |
2009年 | 654篇 |
2008年 | 733篇 |
2007年 | 584篇 |
2006年 | 496篇 |
2005年 | 367篇 |
2004年 | 287篇 |
2003年 | 353篇 |
2002年 | 304篇 |
2001年 | 252篇 |
2000年 | 260篇 |
1999年 | 244篇 |
1998年 | 248篇 |
1997年 | 242篇 |
1996年 | 222篇 |
1995年 | 173篇 |
1994年 | 118篇 |
1993年 | 122篇 |
1992年 | 104篇 |
1991年 | 79篇 |
1990年 | 54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8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2篇 |
1971年 | 1篇 |
196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有机酸对铬超富集植物李氏禾吸收Cu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研究表明有机酸的施加对植物吸收重金属的量具有不同的影响.文章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EDTA、柠檬酸、草酸和酒石酸对土壤中Cu的活化和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 Swartz)吸收Cu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向土壤中施加质量摩尔浓度为2 mmol·kg-1的EDTA时,土壤中Cu质量分数为220.16 mg·kg-1与空白土壤中500.31 mg·kg-1相比明显减少,说明EDTA可以极显著的降低土壤中的铜质量分数,使其转化成水提取态的Cu浮于土壤表面,并大部分聚集在根部周围,同时向土壤中施加EDTA不但促进了对Cu的活化而且显著提高了李氏禾对Cu的吸收,叶中最高质量分数达到336.54 mg·kg-1是对照中80.34 mg·kg-1的四倍;而柠檬酸、草酸和酒石酸则抑制了Cu的活化,但对李氏禾地上部分的Cu质量分数影响不大.有机酸对Cu的影响相对较弱,除EDTA显著降低了土壤中Cu质量分数外,其他有机酸对Cu的活化和李氏禾吸收Cu的影响与对照均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72.
秸秆还田和免耕对水稻土微形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四川盆地的平原区和丘陵区,通过4年8作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免耕和翻耕两种方式对土壤的微形态特征的影响,这对了解秸秆还田对土壤特性演化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有重要意义.分别采制各处理的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原状土样,制取土壤薄片,进行土壤微形态学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个试验区秸秆还田翻耕与免耕处理后,在土壤基本组成成分、形成物、土壤粗粒质和细粒质、土壤垒结及微结构等微形态特征方面均有一定的特点和明显变化.从这些土壤微形态特征得知,秸秆还田形成了良好的微结构趋势,促进了有机质腐殖化,能显著改善土壤的理化特性. 相似文献
973.
生态足迹方法是目前研究自然资本状况的常用方法之一,能够较好地体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态势.文章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武汉市1995年、2000 年、2005年自然资本消长情况进行了量化研究、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1995年、2000 年、2005年的自然资本需求和供给比例分别达到18.402∶1、20.765∶1、27.276∶1,供需矛盾显著;人均生态赤字分别达到2.4206 hm2·人-1、2.5163 hm2·人-1、2.9009 hm2·人-1,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制约武汉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生态用地类型分析显示,耕地、水域、化石能源用地赤字明显,应作为武汉市改善自然资本状况重点关注的对象.文章提出了倡导市民合理消费,同时健全绿色保障制度体系、优化城市生态服务功能等对策和措施,旨在为武汉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74.
利用植物生态学常规方法进行了荒漠植被种群生物量和数量特证调查,以植物为监测对象,并就群落地上部分生物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生态优势度等指标探讨了在荒漠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975.
介绍对氨基二甲基苯胺光度法测定硫化物方法中如何降低空白值,提高硫化钠溶液的稳定度以及提高酸化吹气回收率的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976.
应用多目标决策中的TOPSIS法(即逼近于理想解的排序方法)对湖南长沙等十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与欧几里德贴近度法和上海指数法相比较,认为该评价方法对比较多个城市(或多个监测点,下同)的大气环境质量的优劣,比欧几里德贴近度法和上海指数法均优越. 相似文献
977.
Tao M Fengkui Duan Kebin He Yu Qin Dan Tong Guannan Geng Xuyan Liu Hui Li Shuo Yang Siqi Ye Beiyao Xu Qiang Zhang Yongliang Ma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19,31(9):8-20
With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YRD) region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serious air pollution challenges.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the air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emissions and meteorology in the YRD region during 2014–2016. In recent years, the concentrations of all air pollutants, except O_3,decreased. Spatially, the PM_(2.5), PM_(10), SO_2, and CO concentrations were higher in the northern YRD region, and NO_2 and O_3 were higher in the central YRD region. Based on the number of non-attainment days(i.e., days with air quality index greater than 100), PM_(2.5) was the largest contributor to air pollution in the YRD region, followed by O_3, PM_(10), and NO_2.However, particulate matter pollution has declined gradually, while O_3 pollution worsened.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mainly influenced day-to-day variations in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PM_(2.5) concentration was inversely related to wind speed, while O_3 concentrat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emperature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relative humidity.The air quality improvement in recent years was mainly attributed to emission reductions.During 2014–2016, PM_(2.5), PM_(10), SO_2, NO_x, CO, NH_3, an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VOC)emissions in the YRD region were reduced by 26.3%, 29.2%, 32.4%, 8.1%, 15.9%, 4.5%, and0.3%, respectively. Regional transport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air pollution. During regional haze periods, pollutants from North China and East China aggravated the pollution in the YRD region.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emission reduction and regional joi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elped to improve the air quality in the YRD region. 相似文献
978.
Youfen Xu Zong Li Ruyin Liu Hongxia Liang Zhisheng Yu Hongxun Zhang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2020,14(4):67
979.
Binbin Sheng Depeng Wang Xianrong Liu Guangxing Yang Wu Zeng Yiqing Yang Fangang Meng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2020,14(6):93
980.
Yingdan Zhang Na Liu Wei Wang Jianteng Sun Lizhong Zhu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2020,14(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