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1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76篇
基础理论   10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71.
乳腺癌是女性中常见的癌症,EDCs(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具有雌激素活性,能促进乳腺细胞的增殖,明确EDCs在乳腺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和机制,有助于乳腺癌的预防.在归纳整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总结了EDCs通过激活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凋亡和改变细胞周期等方面促进乳腺细胞的增殖,并对其分子机制进行了全面综述.EDCs促进乳腺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有:①EDCs通过与雌激素核受体(nERs)结合形成二聚体,改变受体构象,并结合到靶基因雌激素响应元件(ERE)上,进而调控增殖相关靶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②EDCs也可通过与雌激素膜受体(mERs)结合,激活快速非基因组信号通路,改变靶蛋白活性或靶基因表达;③EDCs也可通过上调凋亡抑制蛋白Bcl-2和Bcl-xL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④EDCs还可通过上调细胞周期蛋白(cyclin)表达、提高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CDKs)活性,加快细胞周期;⑤EDCs通过基因组、非基因组信号途径的交互,上调cyclin D和c-Myc表达,再通过CDK磷酸化细胞周期调节因子Rb蛋白,释放转录因子E2Fs,加速细胞从G1期向S期的转变,促进细胞增殖.建议今后从与内源激素交互、影响雌激素E2合成以及低剂量联合作用3个方面来探讨EDCs对乳腺细胞的增殖机制,以期为乳腺致癌物的筛查、乳腺癌预防和治疗以及乳腺细胞增殖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2.
苯乙烯对几种海洋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封闭静水式条件下,苯乙烯对小新月菱形藻和扁藻的96 hEC50分别为8.96 mg/L和5.94 mg/L.苯乙烯对甲壳动物和鱼类的实验采取开放静水式方法.中国对虾仔虾和中华绒螯蟹幼蟹的96 hLC50 分别为7.96 mg/L和72.27 mg/L,牙鲆的96 h LC50为18.55 mg/L.按新化学物质危害评估导则中的分级标准,苯乙烯对两种实验藻和中国对虾的毒性属高毒性,对中华绒螯蟹和牙鲆具有中毒性.计算出苯乙烯的无影响阈值(ENEV)为0.594 mg/L,可以为制定苯乙烯的水生生物安全阈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3.
负载型纳米铁吸附剂去除饮用水中As(Ⅴ)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朱慧杰  贾永锋  姚淑华  吴星  王淑莹 《环境科学》2009,30(12):3562-3567
以活性炭为载体制备了一种负载型纳米铁吸附剂.纳米铁在活性炭孔内为针状,其直径为30~500 nm,长度为1 000~3 000 nm,载入量[m(Fe)/m(炭)]为82.1 mg/g.用1.5 g/L该吸附剂对pH 6.5、 (25±2)℃、 2 mg/L的As(Ⅴ)进行吸附其去除率为99.5%,在平衡浓度1.0 mg/L时,该吸附剂对As(Ⅴ)的吸附容量为15.4 mg/g;吸附速度较快,12 h可达91.4%,72 h达到吸附平衡.吸附过程可由孔内扩散模型较好地说明.除PO_4~(3-)、SiO_4~(2-)外其它常见阴阳离子均对As(Ⅴ)的去除影响不大.吸附剂可以用0.1 mol/L NaOH溶液再生,再生效率较高.实验室初步实验数据表明,该吸附剂对饮用水砷去除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4.
脉冲电絮凝法处理黄连素制药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脉冲电絮凝方法对黄连素制药废水进行处理,比较了其与传统电絮凝的能耗差距,考察了占空比、电流密度、脉冲频率、电极间距及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与传统电絮凝相比,脉冲电絮凝法节能优势明显,其能耗仅为传统电絮凝法的20%;在最优反应条件(占空比为0.3,脉冲频率为1.0 kHz, 电流密度为19.44 mA/cm2,电极间距为2.0 cm,反应时间210 min)下,模拟废水中CODCr和黄连素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9.6%和72.8%;采用最优条件处理实际废水,其CODCr与黄连素的去除率分别为62.6%和92.1%.   相似文献   
75.
位于云南省西北哈巴雪山中的三坝纳西族自治乡,由于历史原因,其人口组成中的汉族和纳西族分别聚居于境内的格基河和白水河2条小流域,从而形成了各有特点的景观利用格局. 应用景观生态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三坝纳西族自治乡内2条小流域的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结果表明:白水河流域的景观优势度比格基河流域高,且差异显著;白水河流域的景观破碎度比格基河流域高;白水河流域的景观多样性比格基河流域低,但差异不显著. 同时对其民族分布及其耕作文化的调查显示,纳西族的神山崇拜、聚居和梯田耕作文化对其居住的白水河流域景观格局的形成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76.
为在高渗透砂卵石地层泥水盾构施工中确保开挖面稳定、保证施工安全,泥浆顺利成膜至关重要.依托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工程,采用自行设计的泥浆渗透试验装置,配制6种不同含砂量的泥浆,在与实际地层渗透系数相似的试验地层中进行渗透试验.对泥浆在渗透过程中的成膜类型、成膜质量、渗透深度、滤失量、闭气性能等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得到适用于高...  相似文献   
77.
采用土-石英砂联合培养的盆栽试验,研究两个不同基因型的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情况及其对水稻吸收污灌土中的锌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基因型水稻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根表铁膜的形成情况不同淹水条件下形成的铁膜数量最多,高于湿润和干-湿交替,后二者之间差异不明显.不同基因型水稻(金优22与90-68-2)根表铁膜的形成趋势一致,只是数量稍有差异;不同基因型秸秆及籽粒中锌的含量存在差异,不同铁处理的根表铁膜数量、地上部锌含量均不同.  相似文献   
78.
Fe2+可激活过二硫酸盐(PDS)快速产生硫酸根自由基(SO4-·),但Fe2+会快速转化为低活性的Fe3+,且Fe2+的投加量普遍较大,限制了该体系的广泛应用.采用亚硫酸氢盐(BS)强化微量Fe2+-PDS体系降解水中的扑热息痛(APAP).结果表明,投加BS可促进Fe2+-Fe3+的循环,明显改善Fe2+-PDS体系对APAP的降解效果,在最优条件下(PDS=0.6 mmol·L-1;BS=0.4 mmol·L-1;Fe2+=10 μmol·L-1;pH=4)下,APAP (4 μmol·L-1)可在180 s内被完全降解.同时,APAP的降解速率随BS (0~0.6 mmol·L-1)和PDS (0.2~1.5 mmol·L-1)浓度的增大而升高,适量提高Fe2+浓度可促进APAP的降解,但增加BS的投加次数对降解速率影响不大.HCO3-与HPO42-明显抑制了体系降解APAP的效率,Cl-和NO3-有轻微抑制作用,腐殖酸(HA)则影响不大.通过淬灭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检测,证实了体系中SO4-·、·OH和单线态氧的产生,其中SO4-·是降解APAP的主要活性物种.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APAP降解过程进行了表征,表明APAP降解产物具有荧光特性.此外,还鉴定出5种中间产物,并提出了3种可能的降解途径.体系在实际水体中的效能低于超纯水中的表现,但延长反应时间可明显增强降解效果,表明BS-Fe2+-PDS体系是一种有前景的有机污染物降解方法.  相似文献   
79.
为了研究融雪剂对道路绿化植物的影响,以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 Thunb)为研究材料,研究了其在3种融雪剂(JLR-01、LBR-4、芦笛一号)不同施用量影响下的生长量和生理特性。结果表明:随着融雪剂LBR-4和芦笛一号的施用量的增大,大叶黄杨叶片的相对生长量和株高相对生长量、光合速率(Pn)、水分利用效率(WUE)、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随之减小,而低施用量的融雪剂JLR-01对大叶黄杨生长量、Pn、WUE和Tr有促进作用。随着融雪剂作用时间的延长,3种融雪剂的Pn和WUE也随之减小,Tr则是先减小后有所增大。当融雪剂施用量较小和胁迫时间较短时,Pn下降是因为气孔关闭;而当施用量较大和胁迫时间较长时,Pn下降是因为叶肉同化能力下降;3种融雪剂对大叶黄杨的胁迫程度由大到小的次序为:芦笛一号>LBR-4>JLR-01;大叶黄杨对3种融雪剂施用量的忍耐阈值在80 g.m-2左右,大叶黄杨对施用LBR-4和芦笛一号的耐受时间阈值大约为3周,对施用JLR-01的耐受时间阈值为3周以上。  相似文献   
80.
种植油麦菜评价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农用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染土壤引起的农产品安全问题已不容忽视.为了探讨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污染土壤农用的安全性,本文通过盆栽实验方法,以某焦化企业周边长期受PAHs污染的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广泛种植的油麦菜(Lactuca sativa L.)为农产品代表,利用超声振荡提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方法,解析样品中优先控制的16种PAHs的含量,揭示土壤-油麦菜体系中PAHs的迁移转化与富集特征,评估其潜在风险.结果表明,油麦菜地上部分(YS)PAHs的含量(Σ16PAHs)大于地下部分(GS),YS中3~5环PAHs相对含量高,GS中4~6环PAHs含量高. YS对不同PAHs的富集系数均大于GS,YS中蒽(Ant)的富集系数最大(2. 41),荧蒽(Fla)最小(0. 458),GS中苯并[a]芘(Bap)最大(0. 862),Fla最小(0. 130). 16种PAHs从GS到YS的转运系数均大于1. 00.关联性分析表明GS与初始土壤(SS) PAHs拟合优度中等(R~2=0. 71),YS与SS的PAHs拟合优度最大(R~2=1. 0),YS和GS的PAHs拟合优度最小(R~2=0. 39). YS和GS的健康风险值分别是国家食品标准Bap最大风险控制值的11. 8和12. 7倍.表明油麦菜食用的潜在风险较高,焦化企业周边污染土壤农用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