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09篇
安全科学   34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254篇
基础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24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常同举  崔孝强  阮震  赵秀兰 《环境科学》2014,35(6):2381-2391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常规平作、水旱轮作、免耕冬水、垄作免耕和厢作免耕5种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剖面重金属(Fe、Mn、Cu、Zn、Pb、Cd)总量、有效量及水稻根、茎叶和糙米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22 a的耕作,5种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剖面Fe、Cu、Zn、Pb、Cd总量的剖面分布状况影响不显著,而对土壤Mn的剖面分布状况影响显著,常规平作、水旱轮作及免耕冬水均导致表层土壤Mn向下层淋失.5种耕作方式下土壤Fe、Cu、Zn、Pb和Cd的有效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而常规平作、免耕冬水、垄作免耕及厢作免耕土壤Mn有效量则表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5种耕作方式下,表层土壤Fe、Mn有效量以水旱轮作最高,Zn、Pb有效量以常规平作最高,而Cu有效量受耕作方式的影响不显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有效Fe与pH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有机质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有效Mn与pH和有机质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有效Zn与总Zn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水旱轮作、垄作免耕及厢作免耕条件下水稻根部Fe、Mn含量,茎叶Fe、Mn、Cu、Cd含量,糙米Cu含量均高于常规平作和免耕冬水,水旱轮作能明显降低Cd向糙米的迁移系数,对降低糙米Cd含量有明显的效果,且水旱轮作条件下糙米Cd含量低于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水稻根部Fe含量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有效Fe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根部Mn含量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有效Mn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茎叶中Mn含量与pH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总Mn及有效Mn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茎叶和糙米Cu含量与pH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糙米中Zn含量与pH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CE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耕作方式主要通过影响土壤pH而影响土壤重金属的有效量及水稻重金属的含量,水旱轮作可提高表层土壤Fe、Mn活性,降低土壤Zn、Pb和Cd活性,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糙米Pb、Cd含量,但也应注意长期的水旱轮作可能会导致表层土壤Mn过度向下层淋溶.  相似文献   
32.
水稻秸秆生物炭对耕地土壤有机碳及其CO2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为探究生物炭自身稳定性及其输入土壤后对于土壤本体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模拟自然条件,分别将500℃和700℃裂解的水稻秸秆生物炭(RBC500和RBC700)以0%(空白土壤)、3%、6%和100%(纯生物炭)的比例添加至耕地土壤进行室内培养实验,观测总有机碳(TOC)与易氧化态碳(EOC)含量的变化及CO2排放特征.结果表明,与空白土壤处理相比,土壤TOC、EOC含量均随水稻秸秆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相同添加量条件下,RBC500对土壤TOC与EOC增加的贡献均高于RBC700.各处理土壤TOC含量在前30 d内均降低(最大降幅为15.8%),并于培养后期趋于稳定;土壤EOC含量在培养初30 d内均降低,当生物炭添加比例为3%和6%时,RBC500使土壤的EOC含量降幅分别为72.4%和81.7%,大于RBC700的61.3%和69.8%;培养结束时,添加相同裂解温度生物炭的土壤EOC值相近.培养前期土壤中EOC含量的下降可能与生物炭中易分解组分引起的矿化作用有关.在130 d培养期内,CO2累计排放量大小顺序为:土壤+生物炭混合处理<纯土壤处理<纯生物炭处理,可见,生物炭的土壤处理可以减少土壤CO2的排放,最大减排率可达41.05%.在一个长的时间尺度内,生物炭的土壤处理有利于土壤碳的固定.生物炭施用于土壤可作为碳储存载体.  相似文献   
33.
分析了国际静电放电测试研究领域现有的各种测试研究装置特点,为克服已有测试装置缺陷本团队研发设计出一种全新的静电放电测试研究系统—电极移动速度效应检测仪。对其结构设计特点、功能进行了分析。我们研制的新型静电放电测试系统兼具实现真实直线运动准确调节和多环境因素可控的优点,彻底解决了困扰国际电磁兼容静电放电研究领域电极需高速向靶移动放电与避免强烈撞击损坏仪器的难题,实现了对多种因素影响逐一准确控制,为静电放电性质更为深入广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  相似文献   
34.
用蒸馏液闪法测量尿中氚水浓度 ,用氧化蒸馏液闪法测量尿中总氚 (氚水和有机氚 )浓度。同时测量了 1999年核设施退役时接触氚人员的高于本底水平的尿中氚水和总氚浓度 72个样品。比较氚水和有机氚浓度 ,得到有机氚浓度占氚水浓度的平均值为 (5 4± 3 7) % ,其值与理论值和动物实验值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35.
烟气扩散的CFD数值模拟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运用商业CFD软件Fluent模拟计算小尺寸下的简单烟气扩散规律.将结果用正态分布假设下的高斯烟羽模型验证.证明该软件模拟烟气扩散问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6.
万山汞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苟体忠  阮运飞 《化工环保》2020,40(3):336-341
  相似文献   
37.
首先提出了地质灾害的减灾思路,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地质灾害减灾工作的基本对策,并分析、探讨了几种切实可行的非工程和工程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8.
以昆明市为研究区域,基于系统论思想构建城市协调发展评价体,采用比较分析法、person相关分析法、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系数、偏差系数法对昆明市2000—2010年城市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耦合关系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市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之间经历了非同步变化后逐渐步入同步变化的轨迹,两者间存在长期稳定的相关性。从短期看,昆明市用地结构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但产业结构变化与城市用地结构变化间不存在因果性关系,即城市用地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机耦合状态并不显著。在现阶段发展中,昆明市产业结构变化滞后于用地结构变化,两者间还未达到耦合协调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39.
分别利用3种二价金属化合物和3种三价金属化合物,采用水热共沉淀法在碱性条件下对人工湿地中常用的生物陶粒基质进行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覆膜改性,并将9种不同类型的LDHs覆膜改性生物陶粒基质和普通生物陶粒基质分别填充于10个垂直流人工湿地模拟实验柱中,进行除磷净化实验.结果表明,9种不同类型的改性生物陶粒基质均能有效提高磷素的净化效果;Zn系LDHs改性生物陶粒对总磷、溶解性总磷、磷酸盐均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其中Zn Fe-LDHs、Zn Co-LDHs和Zn Al-LDHs对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均在92%以上,对溶解性总磷和磷酸盐的平均去除率均超过95%;其对磷素的净化机理主要集中于物理化学作用,同时还应与其对微生物生长的促进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0.
太湖西部河湖氮污染物来源及转化途径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2014年枯水、丰水两期监测,综合分析了太湖西部入湖河流与湖区水体及其沉积物的无机氮形态与同位素特征,并利用δ~(15)N识别了太湖西部上游区氮污染来源及转化途径的生物化学作用机制.结果表明:NO_3~--N与NH_4~+-N为研究区域入湖河流无机氮的主要形态,而NO_3~--N为西部湖区水体无机氮的主要形态;δ~(15)N-NO_3~-的数值范围揭示了西部入湖河流在枯水季NO_3~--N主要来源于农用化肥,有少量矿化土壤有机氮,而丰水季则以生活污水为主,有少量矿化土壤有机氮及农用化肥;δ~(15)N-NH_4~+的数值范围说明了生活污水是河流水体NH_4~+-N的主要来源;通过水体及沉积物样品NO_3~--N、NH_4~+-N、δ~(15)N-NO_3~-、δ~(15)N-NH_4~+的协同分析可知,湖区氮的赋存形态主要受湖区水体硝化作用及沉积物内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