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8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200篇
安全科学   104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68篇
综合类   542篇
基础理论   71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59篇
社会与环境   39篇
灾害及防治   2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不同溶剂提取芦竹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研究并比较了3种极性不同的有机溶剂(甲醇、乙酸乙酯、正己烷)提取的芦竹(Arundo donax Linn.)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通过跟踪观察藻细胞形态,测定藻细胞密度和细胞大小,发现3种溶剂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均有抑制作用.抑藻作用出现早晚次序:甲醇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正己烷提取物.随作用时间的延长,投加低浓度甲醇提取物藻细胞生长恢复明显,高浓度抑藻效果较乙酸乙酯提取物及正己烷提取物弱.高浓度乙酸乙酯提取物、正己烷提取物在分别作用2 d、 4 d 后,抑藻效果均接近100%.各溶剂提取物的半效应质量浓度(EC50,6 d)分别为甲醇提取物0.17  g·L-1,乙酸乙酯提取物0.05 g·L-1,正己烷提取物0.08 g·L-1.研究同时发现,投加甲醇提取物藻细胞空洞化,投加乙酸乙酯提取物藻细胞空洞化、破碎以及部分抱团,投加正己烷提取物藻细胞出现褶皱及聚团现象.各溶剂提取物均引起铜绿微囊藻细胞体积减小,其中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效果最强.  相似文献   
112.
重金属Pb(Ⅱ)污染原水的应急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采用2种常用混凝剂--聚合硫酸铁(PFS)和聚氯化铝(PACl),以水中Pb(II)浓度突增为背景,研究了混凝剂投加量、目标物初始浓度以及调节pH值和高锰酸钾(KMnO4)预氧化等措施对混凝除Pb(II)效果的影响,同时比较了粉末活性炭(PAC)吸附 混凝和硅藻土吸附 混凝等工艺对Pb(Ⅱ)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单独投加混凝剂时,投加PFS对Ph(Ⅱ)的去除效果优于投加PACI.2种混凝剂的投加量为10 mg/L时,对Ph(Ⅱ)的去除效果基本达到最好水平,并且Pb(Ⅱ)初始浓度对混凝效果影响最小.在此投加量下调节pH值到9,2种混凝剂对应Pb(Ⅱ)的去除率都在95%以上.KMn04预氧化只在以PACI为混凝剂时对除Pb(Ⅱ)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以PFs为混凝剂时,投加10 mg/L的PAC或投加25 mg/L的硅藻土会取得相同的除Pb(Ⅱ)效果,即水中Pb(11)浓度从402 μg/L降至10 μg/L以下;而混凝剂为PACl时,活性炭投加量为20 mg/L或硅藻土投加量为50 mg/L时,水中剩余Ph(Ⅱ)的浓度也可以达标;通过硅藻土与KMnO4联用试验发现,高锰酸钾氧化会削弱硅藻土对Pb(Ⅱ)的吸附作用.综合考虑得出,硅藻土吸附 混凝才是原水应急除Pb(Ⅱ)简单、经济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3.
通过对安徽省中北部6条河流沉积物样品的粒径、矿物组分和有机质含量的测试,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了样品中萘、二氢苊、苊、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苯并[a]芘和二苯并[a,h]蒽等12种多环芳烃的含量,分析了研究区河流沉积物的特征和多环芳烃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位于安徽省中北部的淮河南北岸支流沉积物粒径和矿物组分具有不同特征;就PAHs总量来看,北岸支流平均值为313.3ng/g,南岸支流平均为112.8ng/g,差异比较明显,南岸支流沉积物中大多数多环芳烃的平均含量都低于北岸支流(蒽和菲除外,二苯并[a,h]蒽未检出);而有机质的含量,南北岸支流总体无明显差异(含量在0.55%至1.83%之间),但单条河流的分布呈沿水流方向自中上游至下游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14.
垃圾防渗粘性土对多环芳烃菲(PHEs)的吸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菲(PHEs)在垃圾防渗粘性土中的吸附机理规律及其吸附模型,探讨了pH值及土样颗粒等影响因素对吸附效果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垃圾填埋场防渗粘性土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菲在粘性土中的吸附过程包括4个阶段,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为9h;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相关系数为0.98,属于非线性等温吸附;菲的水-土分配系数Kd为0.01,有机碳和水之间的分配系数为14.29;当pH值7.42时,土样对菲的吸附量随pH值的增大而迅速增大;pH值7.42的酸性环境中,对菲的吸附量也变大,但是随着酸性的加强,当pH值6.74之后,吸附能力不再有明显变化;菲的最大吸附量与土体的粘粒含量、比表面积呈正比,由大到小顺序为粘性土粉质粘土细砂。  相似文献   
115.
水环境监测数据根据业务需求分布在各涉水部门,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共享能力差等问题,监测数据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在调研各级环保部门、涉水部门的网络构建现状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建设水环境监测数据传输交换平台,构建水环境监测数据采集交换体系,实现监测数据共享,为环保决策服务。在此重点分析在体系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技术,确保水环境监测数据传输交换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6.
地表水监测相关标准要求在进行地表水监测时对样品进行沉降处理,在实际工作中,沉降方式不统一.对几种不同的地表水沉降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地表水监测中样品沉降环节对重金属测定结果影响很大,采取不同的沉降方式是造成重金属测定结果缺乏可比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7.
水源水中典型化学品突发污染的应急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被典型化学品双酚A(BPA)与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污染原水的应急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可有效去除双酚A和DEP.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Elovich模型较好地描述粉末活性炭对原水中BPA和DEP的吸附过程.中试条件下,50 mg/L的粉末活性炭可分别将原水中浓度约为500 μg/L的双酚A和3.3 mg/L的DEP处理达标.炭砂滤柱对2种化学品的动态吸附表明,BPA和DEP的去除率受它们初始浓度的影响较小,在滤速为5.1~15.3 m/h的范围内BPA和DEP的去除率基本不受滤速的影响.当同时采用粉末活性炭和炭砂滤柱工艺时, PAC的吸附过程是去除污染的主要阶段,炭砂滤柱可以作为粉末活性炭的有效补充保证一定的安全系数.KMnO4和Cl2均不能氧化DEP,3 mg/L的KMnO4和1.5 mg/L的Cl2可几乎完全氧化水中浓度为850 μg/L的BPA,BPA的氯化产物和KMnO4的氧化产物及其毒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5 mg/L高锰酸钾和PAC联用对去除DEP无协同作用,对去除BPA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8.
盐度对污水硝化过程中N_2O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调节盐度(7.5 g/L)和未调节盐度(0.1 g/L)实际生活污水驯化的活性污泥,分别考察了其相应硝化过程中N2O的产量和转化率.结果表明,盐度7.5 g/L生活污水硝化过程中N2O产量是未调节盐度N2O产量的2.85倍.考察其他盐度下污水硝化过程中N2O产量与转化率的结果表明,盐度从7.5 g/L降低到5.0、2.5 g/L后,N2O产量变化不大,但系统比氨氧化速率随着盐度的下降有所增加;当盐度从7.5 g/L急剧增加到10 g/L后,硝化过程中N2O产量和转化率均有大幅升高,产量达到7.5 g/L时的2.2倍,比氨氧化速率大幅下降.因此处理含盐污水时,应尽量避免盐度的过高波动,防止污水硝化过程中N2O产量和转化率大幅地升高.  相似文献   
119.
应用水动力数学模型对江苏省如东县小洋口附近海域水质因子COD进行扩散场的模拟.模型采用正交曲线网格对整个计算区域进行剖分,对大、小潮情况下的流速、潮位及扩散场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排放口附近的现场实测水文资料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水动力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吻合较好.在大、小潮时各个阶段中,流速与流向对COD的迁移扩散起着决定作用,且小潮落憩时刻污水的影响范围最大.  相似文献   
120.
在分析比较前人实验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微波消解一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总氮含量.对几种常见态氮溶液进行消解,如硝态氮、亚硝态氮和铵态氮,在确定消解时间后,作出校准曲线,并进行精密度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国家标准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省时、消解完全、精密度较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