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0篇
  免费   228篇
  国内免费   771篇
安全科学   253篇
废物处理   101篇
环保管理   224篇
综合类   1338篇
基础理论   272篇
污染及防治   528篇
评价与监测   96篇
社会与环境   127篇
灾害及防治   7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134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218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中国盾叶薯蓣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论述了我国盾叶薯蓣的野生资源现状、人工种植生产现状、资源濒危原因及应采取的保护对策.指出:我国现有盾叶薯蓣野生资源蕴藏量估计在200万kg左右,资源数量已大为下降,然而年需求量却高达2亿kg以上,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造成资源濒危的主要原因是利用过度、生境及种质资源被破坏、家种者皂素含量低且质量差而不能大批量用于皂素生产.建议在采取有效保护野生资源的同时,尽快建立全国性良种繁育基地,按GAP要求建立我国现代化、规模化、规范化的高产优质药材原料生产基地,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盾叶薯蓣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相似文献   
82.
安徽"两山一湖"地区的地质灾害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跃东  向钒  许国娥 《灾害学》2004,19(4):40-45
地质环境的脆弱性及人类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是制约安徽"两山一湖"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调查了该地区的地质环境和主要地质灾害,分析了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及水体污染、环境地质问题的原因及其时、空、强特征,并针对性的提出防治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3.
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装修装饰日益普及.各种新材料的引入,使得室内的各种有害气体总量日益增加.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居民生活用煤气,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作为一种可燃性、有毒气体,也具有极强的危害性.因此,研制一种能检测多种有害气体的实用仪器,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本仪器为便携式多功能仪器,采用可充电电池供电,可以检测ppb的挥发性气体,显示气体浓度值,也可检测煤气,并具有声光报警功能.  相似文献   
84.
以揭示中国南方丘陵地区河谷城市的空间演变过程和特征为目的,以上饶市城区为例,在遥感与GIS技术的支持下,对1988~2013年间上饶市城区城市用地的时空演变过程、特征及驱动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8~2013年的25 a间,上饶市城区城市用地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城市形态的演变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时间序列上,不论扩展幅度还是扩展速度,2001~2013年间的值均高于1988~2001年间的值,前后两个时段的扩展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空间格局上,上饶市城区以老城区的中心广场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先后经历了放射性扩展、组团式分散扩展两个阶段,同时呈现出明显的方向分异性,西南和西为其主要扩展方向,而其东南方向的扩展速度最为缓慢。自然环境中的地貌对上饶市城区城市用地的扩展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经济社会的发展、政策规划等因素成为城市用地扩张与时空演化的外在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85.
川南山地林分变化对土壤物理性质和抗蚀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川南天然林(TRL)及其转变成的毛竹林(MZL)、檫木林(CML)、柳杉林(LSL)、杉木林(SML)和水杉林(SSL)为对象,研究不同林分土壤物理性质和抗蚀性差异,以主成分分析法(ZCFM)和隶属函数法(LSHM)分别计算的土壤抗蚀性综合值Ⅰ(KSX-Ⅰ)和Ⅱ(KSX-Ⅱ)评价林分变化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探索简便易行的土壤抗蚀性综合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天然林转变为人工林后土壤物理性质和抗蚀性变差,呈现出有机质和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团聚度、孔隙度及物理稳定性指数降低,而结构体破坏率、不稳定团粒指数、容重、分散率及侵蚀系数增加。各林分土壤KSX-Ⅰ和KSX-Ⅱ均呈现出TRLCMLSSLLSLMZLSML的规律变化。土壤抗蚀性指标间相关性均达到显著(p0.05)水平;土壤KSX-Ⅰ和KSX-Ⅱ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且两者均与各抗蚀性指标间呈显著相关(p0.05)。说明天然林植被变化后会使土壤抗蚀性降低,影响原有植被水土保持功能,应该加强天然林及其生态功能保护;ZCFM和LSHM均可作为计算土壤抗蚀性综合值的有效方法,但考虑到计算过程的难易度,后者更简便易行。结果为土壤抗蚀性综合评价新方法的建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6.
研究了污泥淤砂分离器对分离原污泥所得的底流污泥进行再分离时,分离分流污泥的性质。实验结果表明,原污泥MLVSS/MLSS为0.372,1次分离后得到的底流污泥MLVSS/MLSS为0.222,2次分离后得到的底流污泥MLVSS/MLSS为0.126,表明通过底流污泥再分离,能够进一步降低底流污泥中生物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底流污泥中无机淤砂的含量。同时,原污泥CST为2.85(s·L)/g SS,1次分离后得到的底流污泥CST为0.98(s·L)/g SS,2次分离后得到的底流污泥CST为0.12(s·L)/g SS,表明底流污泥再分离进一步提高了底流污泥的脱水性能,最终得到的底流污泥脱水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87.
88.
SGA对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的固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EPA1311、HJ/T299—2007、HJ/T300—2007和HJ557—2009等国内外不同标准,研究了深圳某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焚烧飞灰的浸出毒性,探讨了六硫代胍基甲酸(sixthioguanidineacid,SGA)、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sodiumdimethyldithiocarbamate,SDD)和Ca(OH)2浓度对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的固定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浸提液pH的降低,该厂焚烧飞灰中大部分金属元素的浸出量增大,焚烧飞灰浸出液中的cd、Ni、Ph和zn浓度分别超过国家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3—2007)规定值的4.75倍、1.47倍、6.72倍和2.20倍,属于危险废弃物,必须进行稳定化处理。当固化剂SGA加入量为0.1mol/kg时,稳定化后的重金属浸出浓度已经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且对Cd、Cr、Cu和Pb的固化性能优于SDD和Ca(OH)2;当固化剂SGA、SDD和Ca(OH)2加入量为0.5mol/kg时,稳定化后的焚烧飞灰重金属浸出浓度均低于国家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3-2007)中的规定值。与SDD和Ca(OH):相比,SGA对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的固化处理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89.
90.
以土-膨润土为阻隔材料,使用硅灰及水泥对其进行固化改性,研究改性后阻隔墙对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氨氮污染的阻控效果。通过了解阻隔墙材料的渗透性能、力学性能,并结合阻隔材料对氨氮的吸附效果、穿透效果和数值模拟结果,探讨改性土-膨润土阻隔材料对氨氮污染的阻控性能。结果表明:硅灰改性土-膨润土阻隔材料,最佳质量配比为硅灰∶土=1∶10,最佳含水率为67.80%;改性阻隔材料生成的铝硅酸盐提高了阻隔墙防渗性能,渗透系数为2.36×10~(-9) m·s~(-1);CaCO_3提高了材料的力学性能,使抗压强度达到0.896 MPa;改性阻隔材料对氨氮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及Langmuir等温模型。这说明该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并且该吸附是放热过程。在不同氨氮浓度的穿透下,渗透系数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实验期间并未达到穿透浓度。利用Visual MODFLOW数值模型对阻隔墙的阻控效果进行模拟发现,7 300 d后NH_4~+扩散范围小,未穿透阻隔墙。硅灰改性土-膨润土阻隔墙用于对离子型稀土矿氨氮污染阻控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