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1篇
  免费   213篇
  国内免费   329篇
安全科学   153篇
废物处理   23篇
环保管理   82篇
综合类   906篇
基础理论   146篇
污染及防治   32篇
评价与监测   88篇
社会与环境   72篇
灾害及防治   5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81.
目的采用小冲杆测试方法测量高能重离子辐照反应堆压力容器A508-3钢的辐照硬化和脆化特性,为工况条件下反应堆压力容器寿命预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提供的高能C^(6+)离子通过减能装置在290℃条件下开展A508-3钢辐照实验,并在样品表面形成一定厚度、准均匀分布的离位损伤层。通过开展不同辐照剂量辐照样品的小冲杆测试,得到不同辐照剂量A508-3钢的小冲杆载荷-位移曲线。通过对小冲杆测试得到的载荷-位移曲线的分析,测定不同辐照剂量样品的辐照硬化和脆化特性。结果压力容器A508-3钢辐照样品的硬化和脆化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逐渐增强,0.15 dpa以前呈线性增长,而后缓慢增大,约0.2 dpa时达到饱和趋势。结论通过小冲杆测试可以得到离子辐照样品的硬化和脆化行为,A508-3钢辐照硬化和脆化行为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2.
目的 获取异种金属焊接接头母材和热影响区局部拉伸应力-应变关系。方法 对压水堆机组蒸汽发生器接管安全端异种金属焊接接头(20MND 5-INCONEL 52-Z2 CND 18.12控氮)进行研究,通过金相检验和显微硬度测试,研究DMWJ母材、热影响区、焊缝熔合线位置的金相组织和维氏硬度分布。采用等直圆棒拉伸试验获得DMWJ低合金钢(20MND 5)母材的应力-应变关系,采用基于能量等效理论的平面压入技术获得DMWJ低合金钢母材、热影响区和焊缝局部材料应力-应变关系。结果 DMWJ材料组织、力学性能不均匀,等直圆棒拉伸试验得到的低合金钢母材拉伸应力-应变关系与平面压入技术测得结果较为吻合。结论 基于能量等效理论的平面压入技术可精确测得DMWJ低合金钢母材、热影响区和焊缝局部材料应力-应变关系,对压水堆核电站DMWJ在役检测及结构完整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3.
目的将3种高分子材料以及3种车用外饰材料分别投放在中国海南琼海和美国佛罗里达州2种典型湿热环境中进行户外曝晒试验,研究气候相似的2种地区的试验相关性。方法通过测试相同时间间隔下不同材料在2处试验场曝晒过程中的黄变程度,表征材料的老化现象。采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的统计方法,研究材料在2个地区相同时间节点的试验结果的相关性,并利用时间同轴的作图方法比较2个地区严酷度的差异。结果琼海与佛罗里达州2个地区在各个时间节点的相关系数接近于1,且在材料黄变方面呈现一定比例关系。结论琼海和佛罗里达州2个地区的试验结果呈现出较好的相关性,且严酷度比值约为琼海︰佛罗里达=1︰1.19。  相似文献   
84.
近年来,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海洋中广泛存在的微塑料可被藻类吸附、微生物定植,亦可被海洋动物摄食并蓄积。生物与微塑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必然会改变微塑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在海洋中的迁移转化。因此,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海洋生物对微塑料的吸附、摄入、蓄积与排泄等关键过程;重点总结了微塑料在海洋生物过程(如排泄、与海洋雪团聚、形成生物膜以及生物扰动)影响下的沉降-埋藏等迁移过程;深入讨论了海洋动物对微塑料的摄食、消化过程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导致的微塑料破碎、降解以及塑料添加剂和吸附污染物的释放过程及其机理。本文阐明了海洋生物对微塑料迁移转化的调控作用,为理解海洋微塑料的环境归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5.
黄土丘陵区不同恢复植被类型的固碳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区不同恢复植被类型的固碳特征,比较恢复年限和坡向因素对植被碳汇效应的影响,在陕北黄土丘陵区选取了6种典型植被类型(农地、草地、沙棘、柠条、刺槐和山杨),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构成特征.结果表明:①半干旱黄土区植被恢复具有明显的碳汇功能,不同植被组分(地上生物、地下根系和枯落物)碳密度均表现出乔木>灌丛>草地>农地的变化特征.农地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最低(1355.5 g ·m-2),草地、沙棘、柠条、刺槐和山杨较农地分别增加了91.4%、125.2%、144.0%、124.5%和232.6%.②草地、沙棘、柠条和山杨的不同植被组分碳密度和不同土层(0~5、5~20和20~4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恢复时间的推移总体上表现出增加趋势.③坡向对农地和草地植被碳密度无明显影响,沙棘、柠条、刺槐和山杨不同坡向间的植被碳密度差异明显.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明显的阴阳坡差异,农地、草地、沙棘、柠条、刺槐和山杨阳坡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比阴坡减少了22.9%、34.3%、75.8%、49.1%、22.4%和69.4%.④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碳密度差异明显,其中农地最低(2022.1 g ·m-2),草地、沙棘、柠条、刺槐和山杨较农地分别增加了48.7%、152.8%、125.1%、166.3%和530.7%.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密度总体表现为:土壤层>地上生物层>根系层>枯落物层.土壤有机碳构成了农地、草地、沙棘、柠条和刺槐碳密度的主体,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密度的67.0%、86.3%、59.7%、72.7%和56.5%.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科学管理生态系统碳库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6.
主要结合多年民航系统设备设施的雷电防护建设实践,在符合国家和民航局相关规定、技术规范的前提下,理论结合实际说明民航通信、导航、监视设施雷电防护的特点。  相似文献   
87.
厦门海岸带湿地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压力-状态-响应”分析模型,对厦门海岸带湿地变化的主要原因(压力)、成分退化和结构改变(状态)以及对厦门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响应力)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厦门海岸带湿地面临的主要压力来自海岸带围垦造地、近海滩涂养殖和九龙江河口输入;状态变化突出表现在浅海海域面积的减少。红树林的面积减少。近岸泥沙淤积。沉积物类型改变和沉积物污染;主要影响是造成厦门海域水质下降、近海底橙生物类型改变、航道泥沙淤积、水产养殖产量下降和珍稀海洋物种分布和数量改变。  相似文献   
88.
地理环境往往会对宗教的扩散和分布产生重要影响.扩散是宗教地理研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对具体宗教扩散模式的研究在国内尚属薄弱.对基督教新教自19世纪初传人广东后的空间扩散形态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着多种扩散模式.其中,点轴式迁移扩散最为普遍,但中间障碍的存在常常使发展轴线发生变换;等级扩散呈现出按照人口分布规模、交通地重要性和行政等级的特征;传染扩散模式随着媒介的变化而不断演进;依托海岛的跳板式扩散则是沿海地区基督教扩散的特殊形式.这些模式虽是从经典文化扩散模式演化而来,但在具体特征上已有显著变化.研究试图对传统的文化扩散模式进行重新解读,并为"腹地一口岸一市场"的文化扩散理论提供成熟案例.  相似文献   
89.
污泥活性炭理化性质表征及吸附抗生素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北京方庄污水处理厂的浓缩和脱水污泥为原料,采用ZnCl2活化法分别制备污泥活性炭。对制得的污泥活性炭进行表征,并将其应用于加替沙星废水的处理。研究2种污泥活性炭吸附反应的吸附时间、吸附剂投加量、pH值、初始浓度4个因子对吸附量的影响,设计正交实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2种污泥活性炭受到4个因子影响程度相当,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但短期吸附时,脱水污泥表现出更好的吸附性能。初始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最大,获得最大吸附量的条件组合为:初始浓度200 mg/L,投加量0.05 g,pH=9,t=2 h。浓缩和脱水污泥活性炭的最大吸附量分别可达34.541 mg/g和34.925 mg/g,表明2种污泥活性炭对加替沙星均有良好的吸附效果。污泥活性炭作为一种废水吸附剂,是废水处理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90.
大气细颗粒物(PM_(2.5))在环境科学中的研究简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细颗粒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大气污染物,其形态与组成非常复杂,本身所具有的毒性和对环境的有害性已日益受到重视。文章对细颗粒物PM2.5在环境科学中的研究进行了概括,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