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6篇
  免费   626篇
  国内免费   1386篇
安全科学   512篇
废物处理   90篇
环保管理   332篇
综合类   3284篇
基础理论   559篇
污染及防治   319篇
评价与监测   197篇
社会与环境   278篇
灾害及防治   177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349篇
  2021年   313篇
  2020年   379篇
  2019年   246篇
  2018年   231篇
  2017年   236篇
  2016年   220篇
  2015年   273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306篇
  2012年   357篇
  2011年   341篇
  2010年   319篇
  2009年   274篇
  2008年   245篇
  2007年   246篇
  2006年   233篇
  2005年   175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The biogeochemical and ecological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nanoparticles (ENPs) are some of the fastest growing areas of research today. However, efficient separation and collection of ENPs in natural systems remains difficult. This review article is focused o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separ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ENPs, including nanoparticles with size fractions in the range of <2000, 450 to 2000, 100 to 450 and 1 to 100 nm. An automated ultrafiltration device (AUD) was used successfully to overcome the problem of efficiently collecting ENPs in large quantities in red soils.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hematite nanoparticles was present on the surface coating of kaolinite nanoparticles and aggregated hematite nanoparticles overlapping the edge of a kaolinite flake in a size range of 5 to 8 nm. Synchrotron XRD technique is more straightforward and powerful than conventional XRD with oriented specimens and random powder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nanoparticles, crystallinity, and particle size in red soils, particularly for the illite, kaolinite, goethite and hematite nanoparticles. The AUD apparatus can be employed to efficiently collect large quantities of soil and related ENPs for investigation of their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rface properties, which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weathering reaction pathways, catalysis, the fate of vital elements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and ecosystem restoration.  相似文献   
992.
太原市秋冬季大气污染特征和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区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闫世明  王雁  郭伟  李莹  张逢生 《环境科学》2019,40(11):4801-4809
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统计分析了2014~2018年太原市全年及秋冬季污染特征,并采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计算了2014~2017年秋冬季逐时后向轨迹,结合太原市AQI,通过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因子和浓度权重轨迹方法对影响太原市的污染物输送路径和潜在源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原市污染状况不容乐观,太原市2014~2018年全年优良天数波动较大,尤其近两年从64%下降到不足50%;然而秋冬季优良天数稳步上升,2018年超过50%,空气质量有好转趋势.污染类型可能发生变化,全年及秋冬季PM_(2.5)为首要污染物的污染天数下降显著,PM_(10)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上升明显.聚类分析2014~2017年秋冬季太原的后向轨迹,53%的气团来自偏西方向,21%来自西北方向,12%来自西南方向,14%来自偏东方向,其中西南方向轨迹是外来污染物输送进入太原的主要轨迹,对太原空气质量有显著影响.PSCF和CWT分析表明,影响太原空气质量的重要潜在源区主要位于汾渭平原的陕西汉中、西安和山西的吕梁、临汾等地.建立汾渭平原及其周边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对控制区域污染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3.
刘钰  曾妍妍  周金龙  闫志雲  白凡 《环境科学》2023,44(12):6778-6789
开展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研究是地下水污染防控的重要环节.以巴里坤-伊吾盆地平原区地下水为研究对象,构建DRSTIW模型进行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根据污染场地调查资料和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点源和面源污染,进行地下水污染荷载评价;考虑地下水的原生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进行地下水功能价值评价;利用ArcGIS的地图代数功能生成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图,采用ROC曲线验证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通过计算G指数得到地下水污染风险空间冷热点分布,结合重心和标准差椭圆对热点变动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风险整体较低,高污染风险区和较高污染风险区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8%,主要位于伊吾县的淖毛湖镇、盐池镇,巴里坤县的奎苏镇、石人子乡、花园乡和兵团红山农场,该区域内地下水埋深较浅,土壤表层和包气带介质透水性能较强,吸附能力较差,加之污染源分布较集中,使得污染物易于迁移富集,在地下水高脆弱性和高污染荷载的双重作用下导致局部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升高.受人类活动影响,地下水污染风险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集聚现象,整体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演变的趋势.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为划分地下水污染防治区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94.
In most of the world's building material industries, the control of flue gas pollutants mainly focuses on a single pollutant. However, given the large capacity and high contribution of China's building materials industry to global air pollution, the need to develop multi-pollutant emission reduction technology is urgent. Recently, China has focused on reducing the emissions of flue gas pollutants in the building materials industry, established many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jects, and gradually implemented more stringent pollutant emission limits. This project focuses on the most recent advances in flue gas emission control technology in China's building materials industry, including denitration, dust removal, desulfurization, synergistic multi-pollutant emission redu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ilot research and demonstration projects for pollutant removal in several building material industries. On this basis, revised pollutant limits in flue gas emitted in China's building material industry are proposed.  相似文献   
995.
已有的研究表明多环芳烃(PAHs)在南海珊瑚礁区广泛存在,然而有关珊瑚礁区长棘海星体内PAHs的污染特征尚不清楚。因此,本文采用气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仪(GC-MS/MS)对南海珊瑚礁区长棘海星组织中除萘(Nap)以外的15种优控PAHs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长棘海星体内PAHs的富集特征及其来源。结果表明:(1)15种PAHs广泛存在于南海不同区域长棘海星组织中,其中胃组织中的PAHs总含量(∑15PAHs)[(107±96.9)ng/g dw]显著大于幽门盲囊[(29.0±34.5)ng/g dw]和表皮[(31.0±23.5)ng/g dw](p<0.01);(2)长棘海星组织中PAHs以3环为主(69%~85%),与南海珊瑚组织中的3环PAHs占比相当,这与长棘海星以珊瑚为食这一事实相符;(3)长棘海星∑15PAHs与辐径显著负相关(p<0.05),幼年长棘海星积累PAHs的能力更强;(4)长棘海星组织对海水中除苯并(k)荧蒽(BkF)外的大部分PAHs的生物富集因子(BAFs)均小于2000 L/kg,富集能力较弱;(5)南海长棘海星体内PAHs大部分为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等燃烧源,少部分来源于石油或成岩源。研究结果为长棘海星对PAHs的富集特征增加了新知。  相似文献   
996.
生物炭施用对紫色土旱坡地土壤氮流失形态及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王舒  王子芳  龙翼  严冬春  慈恩  徐国鑫  李娇  高明 《环境科学》2020,41(5):2406-2415
明确生物炭施用对紫色土旱坡地土壤氮流失形态及通量的影响,为提升紫色土旱坡地耕地质量及减少紫色土旱坡地农业面源污染发生风险提供科学依据.以油菜/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对照)、常规施肥、优化施肥及生物炭(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这4个处理对紫色土旱坡地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氮素流失形态及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各施肥处理中,常规处理总径流量最大,为16 133 L·a~(-1),生物炭处理总径流量最小,为11 893 L·a~(-1).各施肥处理以壤中流为主要径流方式,壤中流流失量占总流失量的61.80%~68.60%;与对照(不施肥处理)相比,其余各施肥处理泥沙流失量均有所降低,其中常规处理降低的效果最明显.②铵态氮主要通过地表径流流失,占总流失通量的86.51%~96.58%;铵态氮流失通量最大的为施生物炭处理[0.69 kg·(hm~2·a)~(-1)].③各施肥处理产流中的颗粒态氮浓度均高于对照处理,且常规施肥处理的颗粒态氮流失通量最大,为2.87 kg·(hm~2·a)~(-1).④各施肥处理的壤中流和地表径流中的全氮浓度和硝态氮浓度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硝态氮是全氮流失的主要形态,且二者均以壤中流为主要流失途径;全氮通过壤中流流失占比为72.86%~89.13%,且常规施肥处理的全氮总流失通量最大,为35.58 kg·(hm~2·a)~(-1),而施生物炭处理全氮总流失通量最小,为21.49 kg·(hm~2·a)~(-1).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能明显降低径流量和氮的流失通量,可有效阻控农业面源污染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997.
新乡市夏冬季节PM2.5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究新乡市PM_(2.5)中δ~(13)C比值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及其对污染来源的指示作用,于2017年夏冬季节采集PM_(2.5)有效样品91个,并测定了样品中的总碳、水溶性离子和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夏季和冬季的TC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1.78μg·m~(-3)和26.6μg·m~(-3).夏季δ~(13)C比值为-27.70‰~-25.22‰其中前14 d的δ~(13)C比值波动较大平均值为-26.96‰,而后16d的δ~(13)C比值相对稳定,平均值为-25.69‰,而且前半月和后半月火点数具有较大差异同时K_(nss)~+浓度与TC质量浓度显著相关(R~2=0.62,P0.01)这说明夏收季节生物质燃烧可能对δ~(13)C比值有显著影响.新乡地区冬季RH与TC/PM_(25)质量比值的显著负相关(R~2=0.68,P0.01),揭示了在霾增长初期以SOA增长为主,而污染期以SIA贡献为主.冬季采样期δ~(13)C比值为-26.72‰~-23.49‰,对霾发展过程中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发现在霾增长过程中δ~(13)C比值以富集为主,而在霾清除阶段δ~(13)C比值以贫化为主.  相似文献   
998.
酸碱复合改性海泡石亚结构特征及其对Cd(Ⅱ)吸附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强化海泡石(Sep)对溶液中Cd~(2+)的吸附性能,采用酸碱复合改性处理获得改性海泡石(ABsep),借助氮气吸脱附等温线、SEM-EDS、TEM、FTIR和XRD等技术分析了改性前后海泡石的结构特征,采用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时间、ABsep/Cd~(2+)质量比、温度、吸附剂用量、pH及共存离子等因素对ABsep吸附Cd~(2+)的影响.结果表明,ABsep孔隙结构发达,比表面积、平均孔径和孔容分别较改性前增加66.1%、15.7%和34.8%,可交换性离子含量有所增加,主要成分为SiO_2和Mg(OH)_2.改性前后海泡石对Cd~(2+)吸附过程能较好地以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模型进行拟合,且均为自发吸热反应,以化学吸附为主并伴有物理性吸附;最佳ABsep/Cd~(2+)质量比为3:1;298 K时Sips拟合ABsep对Cd~(2+)最大饱和吸附量为142.43 mg·g~(-1),为改性前海泡石的3.55倍;随着吸附剂投加量的增加,Cd~(2+)吸附量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最佳用量为0.3 g·L~(-1);ABsep对Cd~(2+)的吸附量随溶液初始pH的升高而增加最佳pH为7;不同浓度K~+、Na~+、Mg~(2+)和Ca~(2+)的存在均会对Cd~(2+)的吸附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Mg~(2+)的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999.
丹江口水库氮磷内源释放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柱状沉积物采样器在丹江口水库采集不同点位原位柱状沉积物,通过静态培养释放实验及间隙水分子扩散模型两种方法获取沉积物-水界面N和P释放速率,分析水体N和P释放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采样点N和P界面交换速率差异显著.静态培养条件下,5个点位NH_4~+-N和PO_4~(3-)-P释放速率分别为13. 07~24. 88 mg·(m~2·d)~(-1)和3. 06~6. 02 mg·(m~2·d)~(-1);分子扩散模型条件下,5个点位NH_4~+-N和PO_4~(3-)-P释放速率分别为2. 67~7. 25 mg·(m~2·d)~(-1)和0. 04~0. 18 mg·(m~2·d)~(-1). N和P释放速率总体呈北高南低的趋势,支流N和P最低释放速率分别是主库区最高释放速率的1. 48和1. 57倍.两种方法均表明郭家山支流N和P的释放速率最高,具有较大内源N和P释放风险.比较两种方法发现,利用Fick定律计算出的界面N和P释放速率明显小于柱样模拟方法得出的结果,N和P的R/F值分别为3. 43~4. 98和29. 67~72. 88,这表明用分子扩散模型法进行内源释放速率估算时,偏离真实情况较大,而原柱样静态模拟实验则较贴近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000.
运用三维荧光光谱(EEMs)技术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以及紫外-可见光谱技术(UV-vis),对雄安新区-白洋淀冬季冰封期不同特征区域水体溶解性有机物(DOM)的空间分布、光谱特征以及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冬季冰封期白洋淀水体DOM吸收系数无特征峰,不同特征区域的差异显著;表层水体DOM与底层水体DOM的吸收系数差异不明显;冰封期白洋淀水体的E3/E4均大于3. 5,说明DOM以低腐殖质成分为主,E2/E3为6. 35±0. 72,表明DOM中小分子量的居多,而且SR为1. 33±0. 14均大于1,显示DOM主要为生物源;三维荧光通过PARAFAC解析出3种组分,分别为类酪氨酸(C1)、类色氨酸(C2)和陆源腐殖质(C3);对3个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1与C2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 0. 001);白洋淀各个特征区域间的DOM总荧光强度和各荧光组分荧光强度呈现显著的差异(P 0. 01); DOM的总荧光强度以及各组分的荧光强度均呈现出唐河入淀口高、烧车淀低的特征,C1+C2是DOM的主要成分;冰封期白洋淀水体的DOM生物源指数(BIX)为1. 23±0. 18,荧光指数FI为2. 30±0. 16 ( 1. 8),表明白洋淀DOM来源于生物活动并且以自生源为主,与腐殖程度指标(HIX)的结果相吻合; PCA结合Adonis分析显示,白洋淀不同区域水体DOM的光谱特征差异明显(P 0. 05),表层与底层的DOM光谱特征相近(P 0. 05);并且组分C1、C2、C3与DOM特征参数(HIX、BIX、Fn280、Fn355)以及水质参数(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性总磷)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显著相关性(P 0. 001).综上,通过对冬季冰封期白洋淀各个典型淀区水体DOM光谱特征进行研究,可以为分析白洋淀水体有机物污染特征和白洋淀的水质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