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178篇
安全科学   84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37篇
综合类   460篇
基础理论   74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40篇
社会与环境   37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4 毫秒
171.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合硅酸铝铁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以ALCL3,FeCl3,Na2SiO3和盐酸为原料,采用NaOH作为碱化聚合剂,合成了具有不同碱化度(B),不同Al/Fe/Si摩尔比的铝铁硅共聚物(简称PAFSC),通过PH滴定法测定分析了铝、铁在其水解共聚合过程中PH值的变化,然后通过透射电镜和混凝实验对共聚物的晶形貌像和絮凝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模拟具有色悬浊水样的絮凝实验,并与现有的其它无机絮凝剂作比较后可以看出:在同样投加量情况下,PAFSC处理的水具有更低的剩余浊度和色度。  相似文献   
172.
通过对江苏省地质遗迹的详细调查,选出了江苏十大地质遗迹,即:宁镇山脉岩石地层建组层型剖面群,南京汤山古人类遗址及洞穴群,连云港—东海超高压变质带及科学深钻,南京六合火山群、雨花石群、石柱林群,溧阳上黄水母山高级灵长类及古哺乳动物化石遗址,泗州城地质灾害遗址,南京江宁娘娘山破火山口与碱性火山杂岩体,茅山薄皮构造—飞来峰,盐城海岸带变迁及湿地,太湖及周边地质遗迹。这些地质遗迹均具很高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稀有性,应加强保护,在保护中加以开发。  相似文献   
173.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floc aggregation, average floc size, floc size variance and floc growth velocity when ferric chloride (FeCl3) and polyferric chloride (PFC) were used to treat the simulated water samples. The factors including coagulant dose, ionic strength and solution pH, which affect the floc aggregation, were studied.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a bench-scale reactor using photometric dispersion analyzer (PDA).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loc aggregation of PFC and FeCl3.The average floc size and floc growth velocity of PFC were much larger than those of FeCl3. Compared with FeCl3, PFC gave a better coagulation performance in wider range of pH, dosage and ionic strength.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coagulation efficiency of PFC did not depend on average floc size but on floc growth velocity.  相似文献   
174.
SeaWiFS资料水色辐射模式验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1994 年~1997 年,作者对杭州湾与长江口海区、台湾至吕宋以东海区和渤海海区,进行了多次光谱测量和同步取样试验,将试验所得资料经计算机处理,确定了三种验证区域各种水色要素与遥感光谱值之间的关系,提出适用于我国验证区域各种水色的验证模式。其各水色模式验证偏差均小于20% ,并适用于我国海域SeaWiFS水色遥感应用。  相似文献   
175.
辽东湾海冰漂移的动力要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利用辽东海JZ20-2海域冰期气象、水文和海冰的实测资料和海冰数值模拟结果,对海冰漂移过程中风和流的拖曳力、海冰内力、科氏力和海面倾斜力要素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海冰热力-动力模式对1999年2月3日6:50至2月5日6:50间辽东湾海冰进行了48h数值模拟,对并JZ20-2海域的海冰动力要素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海冰内力、风和流的拖曳力为同一量级,海面倾斜力和科氏力明显较小,其均值的比例关系依次为14.7:18.8:32.6:1.5:1.0;海冰各动力要素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海冰的漂移速度和运动轨迹。  相似文献   
176.
高Al13纳米聚合氯化铝的结构表征及混凝效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AlCl36H2O和Na2CO3制备了聚合氯化铝(PAC),并采用SO42-/Ba2+沉淀-置换法分离提纯了其中的纳米Al13形态,应用27Al-NMR和XRD等现代实验技术对其中的Al13形态进行了分析表征,27Al-NMR结果表明,分离提纯后样品中的Al13含量明显高于PAC,XRD结果表明,Al13的衍射峰出现在2q角为5~25之间;混凝烧杯实验表明,纳米级PAC较传统的混凝剂AlCl3、Al2(SO4)3和PAC具有更好的除浊、脱色效果.  相似文献   
177.
改性玉米秸秆对水溶液中硝酸根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将玉米秸秆资源化,成为一种能够有效去除水及废水中硝酸根的吸附剂,将玉米秸秆进行化学改性制备了阴离子交换剂.重点研究了改性玉米秸秆对硝酸根的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改性玉米秸秆对硝酸根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等温模式和Freundlich等温模式.在20℃和40℃条件下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80.8407 mg·g-1和72.7273 mg·g-1.吸附过程放热,降低温度有利于吸附的进行.改性玉米秸秆对硝酸根的吸附为快速吸附过程,30min内即可达到吸附平衡.改性玉米秸秆对不同初始浓度硝酸根的吸附过程均为一级反应,吸附过程受液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同时控制.研究结果表明,改性玉米秸秆是一种良好的硝酸根吸附剂.  相似文献   
178.
采用条带法进行地下开采时,条带矿柱的裂纹扩展导致了矿柱的最终破坏,且裂纹多表现为Ⅰ型裂纹与Ⅱ型裂纹复合扩展破坏特征。根据采场矿柱受力条件,确定条带矿柱受两侧采场空区影响时矿柱内Ⅰ-П复合型裂纹尖端的Westergaard应力函数,采用HoekBrown强度准则计算采场作业面围岩破坏区的边界条件,建立了矿柱破坏宽度计算模型。以上横山页岩矿床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相似模拟试验,模拟条带法回采某盘区3个试验区段,利用DIP法分析受地应力及回采扰动作用下矿柱的裂纹发育特征,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条带及其条带矿柱均为15 m等设计参数条件下,计算模型矿柱破坏宽度理论值分别为17.66 m、15.56 m和10.28 m,试验模拟结果分别为完全大于15 m、约为15 m和10.5~11.0 m,试验结果与依据模型计算的理论值相近。  相似文献   
179.
为查明距今约1600年的统万城建城时期的自然环境和该古城是否建在风沙沉积之上这一长期争议的问题,对6个钻孔剖面样品进行粒度和X-射线衍射等分析。结果表明:城墙内外地表之下均为湖泊沉积,沉积物特点与风沙沉积物显著不同,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1)沙层含有褐黄色针铁矿;(2)有多个深灰色沉积层;(3)沙层中粗砂含量显著大于风积沙层;(4)沙层中粒度成分的分选性比风积沙层明显差;(5)细粒斑点中Fe2O3与Al2O3含量比风沙沉积物高。本文获得的证据充分表明,在统万城建城前后,该区自然环境较好,普遍分布的是由湖积物组成的高平地,统万城建在湖积沙层之上。统万城建城时期基本没有发生沙漠化,沙漠化发生在建城之后的一定时期。  相似文献   
180.
省级“双评价”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方案——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空间决策科学性和空间治理有效性的基本保障。从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定位出发,剖析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对“双评价”科学支撑和简单适用的基本要求,总结当前省级“双评价”面临理论与实践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三维内涵—一对关系—两种尺度—四个层面”的省级“双评价”方案,深入挖掘资源环境承载的能力、压力、潜力三维内涵,立足于承载力与适宜性之间的逻辑联系,以浙江省为案例,从县级行政区和栅格单元两种尺度开展了“双评价”实践,并从优势短板识别、要素空间统筹、开发时序安排及空间格局优化四个层面支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旨在为省级“双评价”提供一种可行、科学、实用的评价框架,为国土空间规划中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指标分解等实践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