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55篇
安全科学   10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77篇
基础理论   33篇
污染及防治   36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1.
氯乙酸母液氢解制氯乙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凤琴  牛吉相 《化工环保》1995,15(5):265-269
以氯乙酸母液和氢气为原料,开发了氢解制氯乙酸的新工艺。文中介绍了氢解了反应原理和工艺流程,并介绍了母液预处理,催化剂筛选及氢解反应条件等试验。中试验连续运转的结果表明,工艺路线合理可行,催化剂活性稳定,单程氢解产品产率达到94%以上,产品氯乙酸的质量达到行业标准,装置运行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2.
塑料制品因其具有质量轻、外观美、加工方便、经济实用等特点而颇受人们青睐,广泛用于各行各业和日常生活用品中,但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也给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消除塑料污染的最积极的办法是对废旧塑料进行回收再利用。塑料种类繁多,不同类别的塑料性质和用途都不相同。介绍几种塑料分类的简易方法,以利于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93.
高等微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高等微生物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尚无有效方法用于测定高等微生物的活性.本文探索通过加盐抑制高等微生物的方法测定其活性.分别对小型SBR硝化系统和中试BCFS系统中的泥样进行加盐抑制实验,以验证这一测定方法的有效性.结果显示,此方法可以有效地测定SBR硝化系统中高等微生物的活性,其值约为14%.但此方法却不能用于BCFS系统,原因是BCFS系统中的异养细菌会受到盐的影响加速胞内底物代谢,并最终导致泥样的总耗氧偏高.  相似文献   
94.
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内源过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内源过程涉及到一系列微生物学、生态学机制和过程,因而对处理系统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对内源过程的认识还相当有限.本文首先在总结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内源过程作了定义,并对其区分为细胞和群落两个水平-随后,分别对内源过程中的细胞维持、解偶联、程序化细胞死亡、饥饿状态、高等微生物捕食等过程作了综述,总结了其在污水生物处理领域的研究进展.此外.文章还概述了细胞维持能量和细胞衰减速率的测定方法及其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目的是通过综述现有的知识,推动对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内源过程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5.
Uranium-reducing bacteria were immobilized with sodium alginate, anthraquinone-2,6-disulfonate(AQDS), and carbon nanotubes(CNT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QDS-CNTs contents, U(Ⅳ) concentrations, and metal ions on U(Ⅳ) reduction by immobilized beads were examined. Over 97.5% U(Ⅵ)(20 mg/L) was removed in 8 hr when the beads were added to 0.7% AQDS-CNTs,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without AQDS-CNTs. This result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enhanced electron transfer by AQDS and CNTs. The reduction of U(Ⅵ) occurred at initial U(Ⅵ) concentrations of 10 to 100 mg/L and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QDS-CNT content from 0.1% to 1%. The presence of Fe(Ⅲ), Cu(Ⅱ) and Mn(Ⅱ)slightly increased U(Ⅵ) reduction, whereas Cr(Ⅵ), Ni(Ⅱ), Pb(Ⅱ), and Zn(Ⅱ)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U(Ⅵ) reduction. After eight successive incubation-washing cycles or 8 hr of retention time(HRT) for 48 hr of continuous operation,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uranium was above 90% and 92%,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QDS-CNT/AL/cell beads are suitable for the treatment of uranium-containing wastewaters.  相似文献   
96.
为了探究边界层气象要素时空分布及其变化对银川市冬季持续污染天气过程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的影响机制,利用2016年12月1日-2017年1月31日逐时空气质量以及地面和逐日定时探空气象观测数据,根据大气污染级别和过程持续时间,选取2016年12月9-21日(简称"1211过程")和2016年12月29日-2017年1月9日(简称"1231过程")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和天气诊断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比较银川市冬季两次典型持续污染过程演变特征及其与地面气象要素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大气环流、边界层要素变化对银川市冬季典型污染过程的可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银川市冬季两次大气污染过程持续阶段,地面均以偏东或偏南风为主,风速较小,相对湿度较大,能见度较低;在污染清除阶段,地面风向转为西北或偏北风,风速较大,相对湿度较小,能见度较高.②当冬季欧亚大陆中纬度区域500 hPa高空盛行纬向气流,850 hPa高度上银川市受反气旋环流和暖温度脊控制,并且有弱暖平流从西南部向北输送时,银川市易出现静稳型持续污染天气.③冬季银川市持续大气污染过程中,ρ(PM2.5)与风速呈负相关(R平均值为-0.326),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R平均值为0.688),与能见度呈显著负相关(R平均值为-0.905),与边界层高度呈较显著负相关(R平均值为-0.575).④银川市冬季静稳型持续污染天气主要分为弱西北和平直西风气流型两种,弱西北气流型具有近地面层逆温弱,污染物积累慢,清除快的特征;平直西风气流型具有近地面层逆温强,污染物积累快,清除慢的特征.研究显示,冬季银川市上空500 hPa高度盛行纬向气流,地面主导风向为偏东或偏南风时,随着地面相对湿度增大、近地层风速减小、大气垂直上升运动减弱、边界层高度降低,大气中ρ(PM2.5)将迅速升高,银川市易出现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静稳型持续污染天气.   相似文献   
97.
通过室内砂柱实验,研究了饱和多孔介质中,相同离子强度条件下,混合钠-钙电解质溶液的Ca~(2+)/Na~+物质的量比和胶体粒径对胶体运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胶体粒径相同时,随着背景电解质溶液物质的量比的增大,胶体的滞留量增多;物质的量比相同时,相同质量浓度条件下,粒径越小的胶体滞留量越大.经模型拟合,考虑Langmuirian动力学阻塞和与深度有关的沉积行为的对流-弥散-吸附-解吸方程能够很好地描述本次实验条件下胶体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运移行为.  相似文献   
98.
采集FACE(Free Air CO2 Enrichment)平台下运行3年的水稻(Oryza sativaL.)/小麦(Triticum aestivumL.)轮作土壤(0~15cm耕作层土壤),利用超声波分散-湿筛分法对烘干土样进行颗粒分级,分析土壤各粒级及其碳、氮的分布特征,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碳周转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大气CO2条件下稻/麦轮作3年后,土壤颗粒组成较对照发生了改变,>53μm粒级的质量分数减小27%(p<0.05),约占土壤总质量20%;53~25μm粒级的质量分数增大35%(p<0.05),约占土壤总质量25%;<25μm无明显变化,约占土壤总质量55%,三种粒级之间质量分数呈显著差异(p<0.05)。FACE条件下,不同粒级土壤颗粒碳质量分数在两个氮水平下平均为:>53μm(30.60g·kg-1),<25μm(13.08g·kg-1),25~53μm(12.85g·kg-1),氮质量分数分别为2.42g·kg-1,1.33g·kg-1,1.12g·kg-1。>53μm粒级的土壤颗粒碳、氮质量分数均极显著高于其它两个粒级(p<0.001)。FACE条件下土壤总碳、氮质量分数高于对照,增幅分别为6.2%和6.7%。从各粒级土壤颗粒碳、氮质量分数变化分析,新增碳、氮主要进入>53μm粒级中,表明该粒级土壤颗粒对土壤碳氮循环(转化和保存)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结果表明高浓度大气CO2条件下,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将成为大气CO2的汇,这将为预测我国未来农田土壤碳的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
大气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PM)可能携带病原微生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对大气颗粒物中微生物的采集和分析已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本文对大气颗粒物中微生物的采集方法和分析方法(培养法、菌群多样性组成谱测序和宏基因组学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括,着重介绍不同条件下(区域、时间、粒径、天气条件和气象因素)大气颗粒物中微生物的分布状况差异,并对引起相关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深入认识大气颗粒物中微生物的分布特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
本试验是在微污染水源水中有机物分布调查的基础上,采用聚偏氟乙烯(PVDF)微滤膜(MF)过滤微污染地表水,考察微滤膜对天然水中有机物的影响作用.试验结果表明,黄浦江微污染水源水中的有机物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3~5 k Da和0.2 k Da附近,且疏水性有机物和亲水性有机物所占的比例相当.有机物季节性分布特征明显,冬季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值偏高,而UV254和比紫外吸光度值(SUVA)则在夏季偏高.黄浦江原水经微滤膜过滤后,有机物构成发生明显变化,膜出水中的亲水性有机物的比例增加,而疏水性有机物的比例降低,DOC和UV25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7.73%和15.75%.黄浦江原水及经0.45μm滤膜过滤以去除悬浮物的黄浦江原水分别进行微滤膜过滤,膜比通量的对比发现,在较短时间内两者的膜比通量下降都很明显,而后膜比通量都趋于平缓,变化趋势及结果基本一致,可见,黄浦江水中造成膜通量下降的物质并不是悬浮物,而是溶解性的有机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